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现代都市 > 喷神 > 第24章 阿三为什么不思变

喷神 第24章 阿三为什么不思变

作者:浙东匹夫 分类:现代都市 更新时间:2022-09-26 13:07:56 来源:笔趣阁

“谢谢主持人。”南筱袅款款而又简短地致谢,然后也直奔主题,

“穷则变这三个字是数千年来的经典圭臬,我方当然不会就哲学原理表达不同看法。但今天的辩题是‘穷则思变’,这个判断就涉及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

那么,‘贫困穷途末路’是否会极大概然地促使人思变呢?我方的观点是未必,即穷未必使人思变。

下面,我方将详细陈述具体原因:首先,辩题中这个则字,从语法来说,应该解释为‘就’,也就是说,对方辩友的立场,应该是‘穷,就会导致人思变’,这个‘则’代表了充分条件。因此只要找到反例,证明有些人穷了也不思变,自然就属于‘穷未必思变’。

其次,对方辩友或许会说,‘思’代表的是人的主观内心活动,而非外在有迹可循的客观行为。因此即使‘思’了,也不一定用行动表现出来。如果这么解释,那么‘穷’在对方辩友看来,或许只是导致‘变’这个行动的‘必要条件’——但我方要说的是,即使将‘穷’认定为‘变’的‘必要条件’,同样是不成立的。后续我们将一一证明。

因此我方的观点总结如下:穷既不会必然导致思变,也不是导致思变的必要前提。穷与变之间也没有明确的概然性关系,很多被认为是穷则变的事例中,真正导致变的原因也不是穷……”

“在印度,有数以亿计的穷人,他们远远活在温饱线以下,每天的营养摄入根本达不到国际卫生组织定的维生热量阈值,但这些人数千年如一日,从来没想过改变什么。这就是穷不生变的有力证据……”

“在华夏,或者说在全世界各个上进、奋进、机会主义氛围浓厚的国家。无数功成名就的伟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了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求变不息。他们同样不是因为穷和匮乏……”

随后南筱袅也在陈词里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毋庸赘述。总的来说因为对方也还没展开对攻,反方也不能说得太细,免得给评委们落下过于“我揣测对方会如何进攻”的印象。

行文自然是花团锦簇的,表情神态、语速气度也拿捏得很不错。三分钟的时间,到30秒提醒刚过,堪堪把例证部分说完,然后踩着15秒提醒后,两句短促地豹尾收关。

“场外功夫倒是不错,这个陈词居然不落下风。”正方主力胡彪暗忖,没想到花瓶们的实力,倒是不像他预料的那么不堪。

南筱袅的才能虽然不济,但是这个开场陈词着实没有输给颜若男。大不了后面自由辩论环节南筱袅始终打酱油,也值回票价了。

胡彪有一种抑制不住的跃跃欲试,就等主持人宣布进入自由辩论环节。

“下面是自由辩论环节,请正方先发言!”

胡彪第一个站起来。

“首先,根据对方的立论,我想提醒对方辩友注意,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穷则思变’,而思当然是一种主观心理活动,不一定要有客观行为表现。我们这里不是刑法学的课堂,不讲究‘主客观相统一’。

所以,我方认为,只要穷有较大的盖然性促成了‘以行动求变’的客观表征,就足以证明‘穷则思变’,至于那些一小撮没有付诸行动的,只是他们能力不济,或者说受限于见识,思了都思不出怎么变而已。”

胡彪这番话一出,评委们和主持人都不由在内心默默嘉许了一下。

这个说辞确实很巧妙,因为一个人的内心是很难去心证的。

按照胡彪这个逻辑,穷了却没有变的人,当然极可能是自己能力不济,做不到,变不了。

想是很想的,只是想了也想不出怎么干而已。

同时,这番话也把南筱袅立论中的第一种假设轻轻抹在一边,明车明马摆开战场,告诉反方:就在第二点的范围内应战!

师大队这边当然也不能让胡彪这么舒服地构建起体系,于是先靠田海茉投石问路:

“但请对方辩友注意:思不思变,和穷不穷没什么关系,穷并不是导致思变的主要原因——否则,按照对方辩友的观点,你们应该是赞同‘穷身奸计,富长良心’这种说法的咯?你们是否觉得越穷的人就越容易不择手段?”

马来亚这边自然要立刻否认这一点的,毕竟这种言论带有浓厚的歧视穷人、政治不正确,需要厘清分开。

胡彪正在构思,于是马加鑫就顶了上去:“我方当然不支持‘穷身奸计、富长良心’的说法,这是典型的歧视!但我们也应该承认,穷可以激发出人的潜能,让人在同等能力、智力、见识的情况下,比富足时更能想出变通的办法,用更多的手段去实现‘变’的目标……”

连续七八次的短兵相接,唇枪舌剑,双方都在逐例逐次地辩难穷是否比富更能激发思变的潜能。或者潜能超常发挥的主因是否真的是穷。

这种例子都有些似是而非,战况一度胶着。

“怎么都陷入到对人内心主观心态的争论上去了?这种东西都是没法证明的,同一个例子正反方都能用,这怎么分得出胜负。就算最后一方赢了也不体面。”评委之一的央视制作人罗胖子如是思忖。

他也是两个国内时就当过评委,到了如今的国际赛依然当评委的嘉宾之一。

冯见雄也铺垫性地针锋相对了几句,表现还算中规中矩,但看不出比胡彪更强。

直到他觉得火候差不多了。

“请问对方辩友,你们如何解释同等受教育程度的印度穷人和华夏富人,明明那些印度穷人穷得都快饿死了,他们思变的动力却远远不如比他们优渥得多、也丝毫没有面临紧迫的华夏人?”冯见雄咬住了这一点,开始主攻。

胡彪想都没想:“你凭什么说他们不思变?受教育程度并不能代表见识程度。他们或许只是缺乏见识。”

“别‘或许’,我可以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之所以觉得‘穷则思变’是一种常态,常识,只是因为我们生活在汉文化圈内。我们都说汉语,接受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文化氛围熏陶。所以我们习惯了一个有social-ladder,有上升通道的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生在一个首陀罗生下来就是首陀罗,一辈子不管怎么努力都只能是首陀罗。刹帝利生下来就是刹帝利,再怎么堕落都能当刹帝利的文明中呢?思变有用吗?所以,不是穷让人思变,归根到底是有上升通道,变了有用,人们才去思变。有上升通道的文明里,就算不穷,也会比没有上升通道的文明里穷的人,更能思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