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二百二十五节 金猪

临高启明 第二百二十五节 金猪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8-14 05:21:58 来源:笔趣阁

这一期的《战争史研究》也是真理办公室出品的黑材料系列,这黑材料也不用专门的创造发挥,只要把辽东经略的几处前后矛盾的地方放在一起,再带着上帝视角一看,基本上都会得知大明的辽东战局毫无前途可言,莫说什么“复辽”,纯粹是一个给大明放血的烂疮。

苟循礼讲完,李广元才长长出了口气,感觉自己刚才听得好紧张。对他们这样的广东乡村的大户来说,辽东的战事虽然有所耳闻,但近乎于“传说”,谁也不认为这事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但是这些文章即关注战场局面又从战略层面上来解读,还包括了后世的地缘学说。分析的广度和深度远超旧时官僚的所谓“兵事”。

紧张之余,他也微微有些诧异,因为说得原本是髡贼,为何扯到了东虏上去了?这才真是一个天南,一个海北,八杆子都打不到一起去。

和尚特意谈起此事,显然是有什么要紧的事情要说。他当下屏退左右,问道:“这辽东战事危矣!只是这与广南又有何干系?”

苟循礼点头道:“老爷果然洞烛千里!”继而又低声道:“老爷想必也看得出来:辽东战局已然成完败之势。”说着他看了看罗和英,对方亦是微微颔首。

亦苟循礼这种不学无术之徒来说,辽东战局的那点知识全是投考了石翁之后才陆续知道的。但是现学现卖并不影响效果。见李老爷果然上了心,胃口也被吊了起来,他知道时机已到,当下又把声音压得更低,抛出了准备已久的“万人敌”:

“朝廷有意要和东虏议和,尽弃关外之地,关宁铁骑撤回山海关。不日南下剿灭流寇,驱逐髡贼。”

“什么?”李广元大吃一惊,关宁铁骑的名头他多多少少也听到过一些。

“老爷您想,这关宁铁骑是朝廷每年花几百万粮饷养着的精兵,撤回关内,依托山海之险,坚城之固,肯定用不着如此之多的精兵强将。难不成都留着白白消耗粮饷吗?关内的局面,流寇横行,髡贼猖獗,都是朝廷的腹心之患,这一二年内,必有大兵南下痛剿。”

李广元听了,不觉点了下头。罗和英看到海象和尚这颗“万人敌”爆炸已然起了作用,知道火候已到,立刻上来扇风:“这只是传言。以在下以为,朝廷公然议和不大可能--毕竟这华夷之辨的份量太大,只怕是当今圣上也不敢下这个决断。不过,私下行款大有可能。”

李广元忙问:“如何私下行款?”

“自然是派遣秘使密谈了。之后大约会把关外的关隘城邑全部弃守。兵将百姓全部撤回关内。这些将兵撤回关内,依托长城防守,东虏断然是再也不能南下劫掠了。并且,关外空余之地,也会引来蒙古诸部,到时候东虏和蒙古诸部再厮杀一番,也就没有什么力气南下了。这也是目前最可用之策。”

海象和尚道:“以朝廷来看,这大约也是唯一可选之法了。这几十万兵将聚集辽东,战之不胜,又要耗费巨额粮饷。关内又是处处生烟冒火,连中都的皇陵都给烧了,倒不如全数撤回关内使用。”

“这么说,朝廷是要南下用兵了?!”

“只在早晚之间了。”海象和尚十分笃定的说道,“若非如此,我等何必冒此风险,四处串联?实话告诉你吧,这广州府所辖的各县,都有忠义之士,秣马厉兵,只等朝廷大军一至五岭,便要群起而响应……”

自古功名最动人心,李广元在东莞富甲一方,也算是一方的豪强。奈何族中没有举人、进士,出去总觉得矮人一头,尤其是每次出门,经过其他村落,每每看到旗杆,都是异常的失落。

这还只是虚名,论到功名的实利那真是太多太多。只从婚姻而言,一个门当户对的好处便说不完。想想县里几个科举大族的气焰,自己也只能仰其鼻息,不敢造次。

想到这里,犹如鬼迷心窍一般,巴不得朝廷赶紧南下,自家好“起兵响应”。甚至有些“时不我待”之感:“不知朝廷天兵何时才会南下荡涤群丑?”

日已西斜,土路两侧的水稻顶着沉甸甸的稻穗弯腰低头无比的恭谦,远处的池塘里青蛙不知疲倦的争吵着什么。稻田中偷食的鸟儿突然被夯实的脚步声惊飞到半空中,急急忙忙的飞到一棵树上,排排站好,惊恐的看着声音的主人顺着土路走来。

见此人,面颊消瘦,胡子拉碴,一身摞满补丁的短打,肩背部又有新磨出来的孔洞,也不穿鞋,赤着一双乌黑的大脚,有力的走在土路上。背上背着一个包袱,肩上一边挂一个鼓鼓囊囊的搭琏,一边扛着大半草袋的粮食。腰间挂着用柳枝串着一串泥鳅。

来人名叫李修杰--当然这个名字只在宗谱上存在。平时大家多叫他“金猪”。今年三十出头,家就在前面的李家围,虽然姓李,却和本地的李家没有半分关系。其祖从外地逃荒至此,在这里与人为长年帮工落户。直到了生了金猪的父亲,有一次李广元的祖父做寿,寻了门路去求了老太爷,这才和李家联了宗入了祠堂。

入了祠堂,李家的家境便有不少好转。祠堂里对各个房门多少有些照顾。见他家无田,便将宗族里的族田佃了十几亩与金猪的祖父耕种,又拨给草房三间。这才算是有了房屋田舍,从此安居下来。

金猪这一代,因为家里兄弟多,老父死后,兄弟分家,他连半分薄田也没分到,只分到祖屋--三间草房,为了这三间草房还搭上要赡养老娘。只能又走上了祖父的老路,与人当长年过活。

原本以金猪的家境,娶老婆基本上是妄想。李广元的娘走了内宅管事娘子的路,又去求情,李广元看在他家三代人卖力的情分上,便赏了家里的一个粗作婢女给他作老婆。这媳妇原是北面逃荒来得,为了活命卖身给了李家当奴婢。

有了家室不便再当长年,再说家里还有个老娘要将养。金猪改以打散工谋生。他外出干活,媳妇便在家中照顾有咳症的老母,还在房前屋后种了几洼菜地,另外又从庄中大户人家接些洗缝补织的活计补贴家用。金猪便跑去逍遥圩上给人抗活。

逍遥圩是十多里外江上的一个渡口,来往东莞和广州的商旅多经与此,圩中又有各色林立买卖,打些散工却也是不愁的,加上逢年过节族里公仓总还有些米分。有些年景竟比几个佃种田地的兄长要好上许多。只是自打髡贼占了广州,江上行船便少了些许,圩上的客商也多有惴惴,不敢多做买卖。连带的金猪这样的散工所得比往年也少了几分。金猪估摸着,马上就是稻熟,田间快要大忙,短工的需求激增。不如便回家中看看,忙完稻收再和家里的再好好商量一番。

天刚擦黑时就来到家门,家中还如原来那般歪歪斜斜的样子,黄泥的院墙多有崩塌,又用竹篱细细的补上,只是屋门楣上新插着一支红灯笼,金猪打量了几眼便迈步走入堂屋。

妻子并不在家,里屋的李母却听得脚步声,斜倚在竹床上,一阵咳嗽后,大声的喊:“谁?谁呀?”

“娘,是我了,我回来了。”金猪摘下包袱和搭琏,又抱着草袋将米倒入米缸中。

李母早已批衣穿鞋,来到了堂屋。“金猪啊,咳、咳,金猪回来了。”说着接过李修杰手中倒尽大米的草袋,仔细端详着儿子,发现儿子没有穿鞋,不由得问道:“你咋没穿鞋呀?你鞋子呢?”

当时的百姓多不穿鞋,农村百姓更是以光脚为常事。但是金猪做得是装卸搬运的活计,在码头上奔走却不能不穿双草鞋,否则极易被码头上的各种碎砟划破皮肉。而这草鞋也并非自己打制,有专门的草鞋匠制作。

“一双穿烂了,另一双卸货掉江里了,明日去上工再买就是。”金猪似乎不大在意自己的鞋,只是摘下腰间的一串泥鳅,交给母亲,“娘,这是我路上捉的泥鳅,听说吃这个对你的咳病有好处。莲娘呢?天都黑了都不知道回来做饭,乱跑啥的?”

巧莲是他媳妇的闺名,因为两人并无孩子,便唤做莲娘。

李母接过泥鳅,掩嘴又咳了几声,为莲娘辩解道:“莲娘是去跟着黄仙姑修法求药去了。估摸着快回来了。”

“修法,修它劳什子的法!”金猪由于近期得的工钱不如往常,心里一直压着一股邪火,不由的破口骂道:“年轻婆娘不在家里安生,野马浪闯的,又跟老田家媳妇那样让人拐了卖了,她才好受是吧。我才几天不在家,这婆娘又皮痒了,看我不抽她一顿!那个黄仙姑又是哪里的野狐仙,勾搭良家,也不知是何处来的拍花婆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