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临高启明 > 第九节 大花楼机

临高启明 第九节 大花楼机

作者:吹牛者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12:01 来源:笔趣阁

“自然是每家自己留种,这种性命交关的大事,岂能假手于人。”陈霖道,“若听说了有什么好蚕种,收益丰厚的,也会去设法寻觅。不过……”

“不过什么?”李幺儿说,“是不是没见人吃过果子,就谁也不肯吃。”

“首长说得是。当年先父引入湖州蚕种白给人养都无人问津,所以也是打算先自己养了做了示范。没想到最后把给蚕养死,蚕种的信用也就荡然无存了。”

“引种蚕种谈何容易,里面的花样可多了。”李幺儿想起自己在苏杭推广蚕种的往事,感叹道,“这赔本买卖,不是一般人能做得。”

“是,也只有元老院才能做得。”陈霖奉承道。

李幺儿一愣,随即笑了:“想不到你还挺会拍马屁的。”

陈霖到底年轻,一下子脸就红了。

“不过你说得没错,这样一家赔本大家受益的事情只有政府来做才合适--对了,你们叫朝廷。反正就是这个意思。”

“朝廷衙门才懒得做这些事,能组织修下水利就算是有功德的了。”陈霖道,“小人在广州也是经历过新生活运动的,首长们的眼光确实了不起……”

李幺儿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看起来,刘翔在广州的施政的确是深入人心。只要是人,看到元老院的施政,都会有所触动。比起自己当初在江南,这里的工作又要好做许多了。

当下李幺儿带他在新改建的工厂里参观,如果说第一进只有略有变化的话,第二进院落的变化便是天翻地覆了。

第二进院落原是织坊的主体,除了正厅中堂作为办公之用,其余房屋全部作为机房使用。这里的房屋和一般民居大不相同,全都是高屋敞轩,不论正屋还是厢房,举架都极高,接近两丈的高度。即使是在富庶的珠三角来说这样的房屋也很罕见了。

比其屋子近乎奢侈的屋架,墙壁就显得寒酸了。外墙别说砖砌,连泥砖都不是,用得是竹条为框,芦苇为墙壁,看上去甚是简陋。因为前阶段被乱兵破坏,这芦席墙大多被破坏了,很多地方都看得出是新得。

“……我刚到厂子里的时候,看你们的设备厂房就吓了一跳。实话说这么高的厂房我头一回见。”李幺儿说。

正屋里布置着四台花机,全木结构。俨然是庞然大物。两名机工一个织,一个高踞在花楼上提花,两人配合默契,正织造着绸缎。

“建这么高也是没法子。当初花机运来安装,照理是要挖两尺的坑安置衢脚的。本地卑湿,挖下去不到一尺就出水了。先父说既然如此,干脆把屋子盖高些,还好通风散湿。夏天机工做着也凉快些。”

李幺儿点头:“你父亲是个善心的人。”她是亲眼见过机户机工生产环境的人,不论是自己家织,还是苏杭两地的织造局,都是用普通的房屋做车间。有的房屋卑小,不能容纳花机花楼,便在地上挖深坑数尺,织工只能坐在坑里织造。

因为丝绸织造的时候空气要保证一定的湿度才能减少断丝,所以车间里不会专门通风,空气干燥的时候还要向屋内泼水保持湿润。因此夏季闷热潮湿,冬天又湿冷刺骨。机工往往有关节疾病。

山庄里的缫丝车间在李幺儿看来已经是“惨无人道”,但是实话说见识了苏杭的机工织坊,才知道赵引弓还算是“有良心的资本家”。

“可是通风散湿的话,你这里岂不是丝线易断?”李幺儿问道。

现在还是冬季,通风的问题不是那么迫切,而且车间也只是试验性的生产。规模并不大。等到今年的春茧登场,进入夏季就是正式开工的时候了。

“我们这里原是江滩,掘地就见水。便是通风也还湿的很。”陈霖此刻已经渐渐褪去了对澳洲人的畏惧感,犹如当初和父亲、三叔等人一起在坊里议事一般,心情轻松了许多。言行也有些随意起来。

“原来在广东办纺织还有这个好处!”李幺儿笑道。她走到一台空置的大花楼机前。虽说在旧时空她就见过复制品,到了本时空又在苏杭等地见过类似的机器。但是每次看到这台完全木结构的机器,还是觉得十分震撼。

一台大花楼机,可以说是传统纺织设备中的巨无霸了。全长接近六米,花楼高度也将近三米。上面大大小小的零件将近二千个。当它开始运作的时候,整台机器犹如被蜘蛛网笼罩一般,被绳子、经线、纬线连成一个整体,随着机工的手脚起落来回运动着。一丝一线的织出绸缎。李幺儿当年看复原机表演的时候,完全被其折服了:在纯手工的时代,没有精密的加工设备,就用最简单原始的材料,十分简陋的结构--一个齿轮都没有--却能织造出各种花纹和质地的丝织品。这简直是个手工业上的奇迹。

花楼机的历史非常悠久。三国时代即已有提花机出现,而令李幺儿叹为观止的大花楼机,其实宋代就出现了。从历史文献和绘画中看,明代的大花楼机基本和宋代类似。只是在提花技术上从竹编花本改进成了线织花本。

“这机器真漂亮。”李幺儿说道,“不过我还是不大懂,你能和我介绍介绍吗?”

她早就问过这花机的详细情况,然而陈宣不懂,而织工只会做活演示,里面的门槛却说不清--织工只会本地土话,李幺儿连白话都欠奉,更别说听香山方言了。

“这花机是织坊里最值钱的东西。”陈霖抚摸着花机的木料--多年的使用,木材的表面已经起了一层类似包浆的覆盖物,摸上去光滑细腻。这台机子还是他祖父当年置办的。是四台花机中最老的一台。

“这高起的部分是花楼,织造需要提花绸缎的时候一个人在花楼上负责控制经线的起落,叫做挽花工。中间拖着的那个叫衢盘,用来调整经线的开口位置。下面吊垂的一排排的竹棍叫衢脚。总共是一千八百根。”

“这么多?”

“就是这么多。”陈霖道,“虽说织造的时候不一定会全用到,但是要织复杂花纹的绸缎的时候就要用上。”

“具体是怎么织造的呢?”

李幺儿曾经站在机工旁仔细看了很久提花机的运作,但是还是没明白这两个机工是如何一边如唱歌般的念念有词,一边脚踹手投,把无数的丝线变成有着丰富色彩和华丽图案的各种锦缎的。

陈霖从小在织坊长大,不但耳闻目染,自己也上机直接操作过。对整个工序不说熟悉至少也是明白的。

“首长请看。”他指着正在织造中的花楼机顶端一圈白色带有流苏样式的循环装置,这个装置随着织造机的运作不断的向前移动循环转动,与传送带类似。

“此物叫做花本。要织造什么样的绸缎,全靠这花本控制。”

花本最早是用竹子编制的,到了宋代改为线制花本。

花本相当于提花机的模板,生产出来的绸缎是什么花纹全靠花本控制。一个新图案设计好之后,首先就是由机工根据图案画稿用线织造出来,同时配上相关口诀。

花本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的编制而成,单看花本是看不出具体的图案的。

开始织造的时候,机工先把花本上的脚子线与提升经线的纤线连接。坐在织机中间隆起的花楼上的挽花工依据花本编制好的“口诀”,上下提拉脚子线--也就是衢线,从而控制相应经线的提起。提拉脚子线的定位是由花本上的耳子线的位置来决定的。

坐在织机下方的织工,在挽花工提花完毕后,先要用脚踩踏竹制或木制的脚踏杆,控制与其连接综框的升降,使得由经线形成的“经面”上下分开,形成一个梭口。接下来,织工手持装有纬线的梭子进行“投梭引纬”,待经线和纬线交织一起后,再用“筘”把刚刚织进去的纬线打实即可,这样一个工序下来,完成了一根纬线的织造。织工通过不断地更换脚踏杆的踩踏来实现经线上下交替变换,方可实现整幅图案的织造。

自然,图案越复杂,纹样循环愈常,挽花工的操作就会愈频繁复杂。明清时代织工最为复杂的缂丝龙袍袍料,一天只能织几米。

“真是了不起。”李幺儿由衷的称赞道。

“小人当初见机工织造,亦觉得十分神奇。这想出花本来的人,端得是了得!”陈霖说道,“有了这大花楼机才能织出大花纹样。据说苏杭制造局为皇上织造的龙袍袍料便是这样做出来。”

李幺儿心想这花本的概念已经非常先进了。花本不但简化了织造工序,也减低了对机工的技术要求。只要有花本,机工就可以稳定的重复生产花纹质地几乎一致的产品。

可惜,这种设备从宋代到清末几乎没有任何改进。1880年的花楼织机和1000年的花楼织机并无太大差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