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三国之最风流 > 24 铁官见闻

三国之最风流 24 铁官见闻

作者:赵子曰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9:00 来源:笔趣阁

全文字无广告第二。

——

两处铁官,一负黍聚,一营里。负黍聚位阳城西南,营里位阳城东北。沈家的私冶也阳城东北,位营里和阳城间。荀贞打算先去负黍聚,再去营里,后去沈家的私冶。]

一路行去,没多,太阳已升高,一升高就像个火炉似的,把清晨的那一点点凉爽赶得无影无踪。连日未雨,道边的树萎靡不振,树叶干枯卷曲,被赶往的车马行人荡满了尘土,灰扑扑的。荀贞仰脸了一下,万里无云,天空闪亮得耀眼。他忙低下头,揉了揉眼。

夏驱马紧跟他的身边,道:“这才四月,刚立夏不,天就这么热了,跟下火似的。再过两个月,等到五六月可该怎么办,还不得热死人?”出城没一会儿,他已汗流浃背。

“半个月没下雨了,再这么继续下去,会不会热死人不知道,夏种肯定要被耽误了。”

立夏种谷。农令云:“四月立夏后,时雨降,可种黍禾,谓之上时”。黍、谷、糯稻、冬麦、胡麻、大豆、豆等等这些常见的农作物都是立夏后种的,而从今年立夏以来,老天爷一滴雨都没有降过,再这么下去,恐怕太守也要来阳城了,不是行县,而是去嵩山求雨。

夏种关系到一年的口粮,农人们对此是敏感,虽现才刚卯时,官道两边的田野上已全是忙碌的身影了。阳城虽临着颍水,但颍水不算大河,没有开掘太多的渠道,灌溉田地主要还是依靠肩挑手提和井灌。参与劳动的农人不但有壮年男子,老人、妇孺也都参与其中。

有的从远处河流取水,有的用辘轳从井中取水。井都田里高处,井沿外各砌有几条石道,井水顺着石道汩汩流下,灌溉沿边田地。荀贞驻马道边了会儿,心道:“河远井少,田地多。这么多的田野,只凭手提、井灌,怕是短针攻疽,杯水车薪,成效不大。”可他对此也无计可施,唯有眯着眼再望了望天,祈求老天开恩,早些降雨。

去年、前年,容易风调雨顺了两年,难道今年又要是个灾年么?怀着这样的忧虑,他打马疾奔,中午时分,来到了负黍聚附近的铁官。

……

铁官依山临水,坐落一大片凹陷的洼地中,周围被丘陵林木环绕,石墙高大,门禁森严。往北边不远,就是古负黍城。先秦时期,此地是韩、郑接壤之地,两国这里发过很多次战争。荀贞没有直接去铁官,而是驱马到高处,居高临下,俯视铁官内的景象。

铁官占地不,东西长,南北窄,形成一个长方形。东西长约四五里,南北宽约一两里。

南端都是屋舍,像是宅区,应是供给铁官里的吏、卒、徒的。宅区外有土墙,墙外种了几排树。树北边是块空地,过了这片空地,就是作坊区了。

从荀贞这个位置,可以很清楚地到,作坊区又分成了三个部分。

一个贮矿场,一个贮炭场,一个冶炼场。

贮矿区又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堆积的都是原矿,堆积成山,一部分是经过加工的碎矿。百余赭衣的刑徒铁官吏的管下,正用铁锤、石砧、石夯诸物,把整块的矿石打碾成碎块。

贮炭场不是露天的,炭被储存仓库里。几十个赭衣刑徒和绿帻奴隶被分成两班,用推车运送炭块,来回穿梭贮炭场和冶炼场之间。

作坊区里大的就是冶炼场了,如林般地竖立了四五十个椭圆形的炼炉,不算炉下凸字形的夯土台,只算炉身,高则两三丈,低亦一两丈。每座炼炉相隔两三丈远,又可分别算是一个单独的区,围绕炉身,又细分出了上料、鼓风、出铁、供水各个部分。

荀贞粗略去,一个炼炉区大约有十二三个铁工。铁工不全是铁官徒,也有平民百姓,没有穿赭色的囚衣。(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现开工的炼炉大概有三十多座,占了总数的一多半,烈火升腾,黑烟滚滚,把大半个铁官都笼罩内。时有通红的铁块出炉,滚落到炉前的大坑里,立刻有人取水,泼浇其上,水气蒸腾,和黑烟混成一块儿。

荀贞这还是头回见汉代的冶铁场面,虽然这个铁官里只有冶铁场,没有铸造场,但还是被震撼了一下,心道:“这铁官的布局、劳作皆井井有序,我瞧那炼炉似乎眼熟,像曾什么画面上见过类似的,便是把这场景搬到后世,也得过去啊。”

得多时,打马下去,唿哨一声,招呼等不远处的夏、高家兄弟等人径往铁官门前驰去。

……

门外有铁卒岗。荀贞出示了北部督邮的印绶,自报门户。那铁卒忙飞快进去,通知管事。

不多时,苏则和一个黄绶铜印的吏员飞快来到。

荀贞下马,那吏员长揖行礼:“下范绳,系处管事,忝居铁官丞一职,见过椽部。”

铁官长六百石,和县长的品秩相同,铁官丞的品秩则和县丞一样,二百石。荀贞还礼,道:“冒昧前来,尚请勿怪。”

“不敢,不敢。”这铁官丞范绳不知是否因为常年铁官与火打交道的缘故,又黑又瘦,乍一,黑炭似的。

他肃手请荀贞入内,唉声叹息,道:“沈君怎么就这么糊涂呢?不但顽抗国法,竟还欲私调铁官徒进城。椽部,自前汉成帝年间,咱们阳城的铁官徒里出了一个申屠圣后,随后的历任铁官长无不心翼翼,对铁官徒皆严加管,就怕再出什么差错。这沈君,……,唉,唉。”

“我听足下口音不似郡人?”

“啊?……,噢,是啊。椽部耳力。下是南阳郡人,原为鲁阳铁官的主,前年刚被迁为郡铁官丞。”此人能从主被拔擢为铁官丞,要么是上头有人,要么是有一技之长。

荀贞道:“南阳铁官?闻南阳出精铁,贵郡的铁官要比郡的铁官大得多吧?”

南阳铁官比颍川铁官有名多了。天下郡国的铁官分为两种,一种是当地产铁的铁官,称为大铁官;一种是当地不产铁的铁官,称为铁官。颍川郡的铁官介於两者间,虽也产铁,产铁量不大。南阳郡的铁官则是不折不扣的大铁官了。

范绳道:“起来,我们南阳的精铁所以天下闻名,都是因为‘杜母’啊!”‘杜母’就是杜诗。杜诗为南阳太守时,推广水排,大大促进了南阳冶铁业的发展。

进了铁官大门,迎面粉末飞舞,也辨不清是飞尘还是石屑,抑或两者皆有。高丙正兴致勃勃地东张西望,被呛了一鼻子,连打了两三个喷嚏。范绳扭过脸,善意地笑道:“铁官里鼓风冶铁,石屑、粉尘乱飞,比不得外边干净。诸位请快走几步,进了屋里就多了。”

对着大门一条宽阔的道路,上边被压出了许多的车辙印,横七竖八。还这会儿没风,要再来一阵风,尘土大。十来个蓬头跣足的赭衣刑徒推着几辆车从他们身边经过,车上堆放的是碎矿,这是往冶铁区运的。荀贞瞧了他们几眼,见一个个都灰头土脸,瘦骨嶙峋,其中三四人是短发,两个人的脖子上带着铁钳,铁钳不轻,带了累,耷拉着头,佝偻着腰。

荀贞问道:“这几人犯了何罪?”

“那几个是以刃斗伤人,那两个髡、钳的一个是不孝,一个是贼伤人致死。”

“铁官里共有多少人?”

“吏二十四人,卒二百二十三人,工匠二百一十三人,徒一千二百四十人,奴三百五十人,总计一千九百零四十九人。”范绳张口就来,种种数据分毫不乱。

高丙奇道:“刚才荀君问你那几个刑徒犯了何罪,你是斗伤人、贼伤人致死。刑徒六百四十人,这么多人,你都认识?你都得他们的罪名?你不是糊弄荀君吧?”

范绳笑道:“我既被任为了郡的铁官丞,郡铁官的情况我就都要掌握。我不止知道处铁官徒的情况,营里那个冶坊的铁官徒情况我也知道得清清楚楚呢。”

“那你且,营里有多少人?”

“吏二十一人,卒百人,工匠二百一十人,徒六百人,奴百二十人,共计一千零五十一人。”

高丙啧啧称赞,又问道:“为何处的卒徒奴比营里的多了快一半?”

“营里的冶坊只管铸铁,不管开矿,故此人少。”

“处冶坊还兼职开矿?”

范绳笑道:“不开矿哪儿来的矿铁?场近两千人,真用来铸铁的不过**百人罢了,其他的都是山中采矿、烧炭。”

夏插话道:“原来如此。我怎么听沈家人言两处铁官总共才两千人,原来是把开矿的那些人没算内。”

话间,诸人已行至冶铁场的外侧,荀贞指着炼炉问道:“我适才铁官外观场区,见处似乎只有炼炉,没有打造铁器的作坊?”

“来是有的。”

“那为何没了?”

范绳遥指冶铁场的侧对面,道:“椽部请,哪儿来就是造器的作坊的,去年刚被改掉,改成了贮存木炭的库房。”

“为何要改?是贮存的木炭库房不够么?”

“倒也不是。”

“那是为何?”

范绳叹了口气。

荀贞问道:“怎么?足下有何难言之隐?”

“也不是。这都是沈君的决定。”

“是沈驯停了铁官的打铁造器?”

“对。”

荀贞略微一想,即知端的,此必是沈驯想垄断铁器市场,故此以权谋私,停了铁官的造器,一问范绳,果然如此。

范绳道:“这也不怪沈君。采铁、铸铁、打铁,来就是打铁赚钱,采铁、铸铁辛苦。依律,‘采铁者五税一,其鼓销以为成器,又五税一’。采铁和打铁交的税是一样的,可辛苦程度截然不同。采铁不但累,且也危险,常有死人的事发。铸铁也很辛苦,火燎眉毛的,有时也会有炼炉爆炸的情况出现。沈君停了自家的采铁、铸铁,专以打铁为业,也无可厚非。”

他似是给沈驯话,荀贞却从中听出了不满和酸意。也是,少了打铁这一项,铁官的收入就会减少很多,收入一少,油水一少,自然就损害到了范绳的利益。

“原那些打铁的工匠呢?”

“都被沈君召入了自家的冶坊。”

荀贞默然片刻,问道:“可经大司农报批?”

“有经报批。”

荀贞心中了然,此必是沈驯走了赵忠的路子,要不然大司农绝对不会批准的。

他心道:“我之所以想掌控铁官,十成里边有八成是因为这里有足够的工匠,可以打造兵器,却没料到沈驯竟把这里的打铁作坊给停了!不过也没关系,反正他这次犯下的是重罪,他家的私冶早晚要被收为官办。……,从这个角度来,我还得感谢他呢!感谢他把铁官分工化了。两个作坊专职采铁、铸铁,一个作坊专职打铁,既方便了管理,也提高了效率。”

冶铁场外似比别处热,几十个炼炉下边都是火焰升腾。

几百个铁工、铁官徒、铁奴,分别守各自负责的炼炉周围。有推着风囊,满头大汗地往炉中鼓风的;有赤着膀子垒起的高台上,往炉里下料的;有紧张地观察着火候,掌握开炉时间的。时不时有吏巡行走过,如见到有偷懒不干活的,立马上去打骂催促。

荀贞想道:“两个铁官冶坊共有刑徒、奴隶两千两三百人,……。我整天琢磨着聚众、聚众,虽也招揽到了百余轻侠,百余里民,但比起这里,巫见大巫啊!如果真的能将这铁官掌控手,不仅能得到数百工匠,并且稍加训练,就可以拉起一支能战的部队啊!”他没有计算“卒”,那是因为这个“卒”并非“兵卒”,而是“卒”,是服徭役的百姓。

他颇是懊恼:“唉,以前我怎么就没有想到铁官呢?”他以前就算想到了,其实也没用。铁官虽也归郡县管,但和地方上的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系统。他要非趁着此次杀掉沈驯的机会,也没可能插手其中。想得入神,脚步不觉慢了下来。

范绳很有眼色,也放慢了脚步,笑问道:“椽部可是想这炼炉一天能产多少铁么?”

荀贞回过神来,了眼范绳,心道:“单从业务来讲,这人像是个能手。听他话,似对沈驯亦有不满。我若想将铁官掌控手中,不能只靠沈容。”决定地拉拢一下此人,笑问道:“那就请教足下,一天能产铁几何?”

“像那种大炼炉,原矿、燃料、人手充足的情况下,一天产铁三千余斤。像那种较的炼炉,一天亦可产铁两千多斤。”汉代的一斤相当后世的半斤,三千余斤就是一千多斤,大半吨。

荀贞被唬了一跳,脑筋急转,急速计算:“这个冶坊里共五十多个炼炉,开工的三十多个,便以三十个计,一天出铁就是二十多吨。”问范绳,“营里的那个冶坊一天出铁多少?”

“和处差不多。”

两个冶坊,一天出铁五十吨。这要打造成兵器、铠甲,能打造多少?荀贞坚定了决心:“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把铁官掌控手!”一边想,一边随口道,“一天出铁数万斤,不容易,足下辛苦了。如今沈驯触法身死,铁官暂时全要依赖足下管理,十来天未曾落雨,天气干燥,冶坊里又整天烟熏火燎,粉尘四飞,足下务必要多注意防疾啊!千万莫要中暑病倒了。”

范绳笑道:“我有上师灵符,百病不侵。”

——

1,半个月没下雨了,要再这么继续下去,到五六月会不会热死人不知道,但今年的谷种肯定就要被耽误了。

光和五年,《后汉书?灵帝纪》:“四月,旱”,《后汉书?五行纪》:“夏,旱”。

汉末风不调雨不顺,只从汉灵帝继位至今,十五年间,已共有水患六次,旱灾三次。水患严重的一次大约是熹平四年:“四月,郡国七大水”。光和五年的这次旱灾还不算特别严重,严重的是前两次大旱,一次熹平五年(176年),一次熹平六年(177年):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祷诸名山,求获答应”,熹平六年“四月,大旱,七州蝗”。

2,采铁者五税一,其鼓销以为成器,又五税一。

这是西汉前期的法律规定。西汉后期至东汉是否依然按此征收,因缺乏文字载,现尚不能确定。书中姑且从此律令。

3,像那种大炼炉,原矿、燃料、人手充足的情况下,一天产铁三千余斤。

目前为止发掘出来的古代容积大的炼炉,是郑州西北五十四里古荥镇出土的汉代铁竖炉,“有效容积大约50立方米,……,日产铁估计约一吨”。

(全文字电子书免费下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