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639章: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啊!

席卷天下 第639章:读书就是为了当官啊!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军中的别部司马在非战时皆有文化课,虽说不是学富五车,可并非文盲。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徐正是支持恢复到郡县二级制,他对一些人所讲行政人员不足够是嗤之以鼻:“又不是没有军方退役将士任命县令的例子。”

汉国的疆土扩张速度非常快,一直是行政人员缺乏状态,有那么一段时间的确是扩张一地,该地直接由军方进行军管,可以说军管制度十分有效地稳固了新占领地。

乱世用重典是被视作理所当然的规则,军管可以让历经战乱的地区很快平稳下来,可是在民政建设上面就很难有太多的建树,毕竟军方看待事情的眼光是与地地道道的行政人员有区别的。

“可以查阅文牍的嘛!”田朔刚才只是说了几句就被一阵喷,有点不服气地说:“由军方退役的县令治理地方,和经过考核上任的县令,对于民生复苏的差距摆在那里。”

刚才徐正是一对多的怼,得益于军方的强势对喷起来一点都不发怵,有些说不过的地方就靠吼,多少是让身在文职的人有些不想与之胡搅蛮缠。

汉国目前在籍的县有九百六十七个,从三万左右的人为一县,到三五千人为一县,是看地区进行分布。在县的划分上面,依然是根据传统来进行定位,如三万人左右的县是定为“上县”,超过五千至不到两万人左右的县为“中县”,五千人以下则为“下县”。

除开在籍人口多寡之外,怎么来定义县的级别还看经济与产出,不过一般情况下产出不足没有粮食养活太多人,基本上也就没有太多的人口,完全依靠人力来生产的年代,以人丁的数量来区分县的级别,虽然粗糙却还是比较靠谱。

徐正就立刻就郁闷了。

军管区就只是为了恢复平稳,一切是以治安为首重,该地基本也刚从战乱中平息下来,哪怕是有心恢复生产也要有个时间过渡。总得来说,但凡是军管区民生就正常不到哪去,谈个鬼的税收贡献和粮食出产。

由军方人员任职的县,不说没有发展得很好的县,可是总体的数量上对比起来,发展起来的县还真的不多。

术业有专攻可以解释一切。

正统的文官学的就是怎么治理地方,应该做些什么事情来使民生得到恢复,随后又怎么来进行生产,都是经过系统化的学习。可就是这样依然不缺什么玩意都不懂的文官,或是懂但是无法灵活运用的文官。

军方人员学的是战场知识,怎么去弄死更多的敌人才是本职,对于民生知识肯定是缺乏。不能说没有存在个例,比如懂得怎么治理地方的军方人员,可绝大多数肯定是对治理地方感到陌生。

徐正身为太尉决定了一件事情,身在其位就得维护军方,将士退役之后到地方官系统发展是很难得的一个退路,说什么都不能失去。所以哪怕是知道大多数退役将士不适合担任地方文官,他依然不能承认。

目前汉国的军方……,不,应该说是刘彦建立势力以来,军方无论对内对外都是无比的强势,包括田朔在内很多文职的官员有很多话可以呛徐正,可他们是真的心有顾忌。

“退役的别部司马可以担任县令,觉得自己能够上阵杀敌的县令可以到军方担任别部司马啊!”徐正撇着嘴很没意思地说:“国朝又没限制不能转职。”

说了,现在就是一个文武不分家的年代,传统教育是文武并重,但凡是出身不错的人,他们在习文的同时不会将习武放下,只是家风选择更倾向于文或武,像是琅邪王氏“自废武功”还真的是个例中的个例。

以当前的岁月而言,习武又比习文条件限制更少,至少只要身体营养跟得上想要强身健体有那个基础。学文就真的是困难程度比较大,会这样是获取知识远比获取食物难上千倍万倍。

刘彦见徐正已经有些招架不住,慢斯条理地说:“军队可以组织学习,该方式是不是可以应用到其它方面?”

后世学习班可真的不要太多,天朝还搞过针对中老年人的夜校扫盲运动,先不讲干那些事情是不是形式主义之类的,可真的是有效果啊!

汉国还是延续先汉的举荐制度,却是要经过一番考核,初步有了科举的影子。就是刘彦很迟疑要不要搞科举。毕竟现在虽然是世家抬头的岁月,可汉国并不是一个世家能够撒野的国度,他所知科举之所以被执行,是世家膨胀到无法遏制的地步,科举是引入寒门来对抗世家,但实际上一开始的科举所产生的那些人也基本是被世家高门吸收当走狗。

中原历经数十年胡虏肆虐,除了那些底子深厚又投靠胡虏的家族,要不然知识份子不是南迁就是死亡,搞科举得利的是长江以南,刘彦真的要执行科举取材制度,南方是会非常高兴,可北方就真的会跳脚。

搞国民教育是一个方法,问题是刘彦哪怕真的要搞,估计是没有多少人乐意将自己家的知识拿出来公布,甚至也不会有多少人愿意当教师。

识文断字的人在华夏的封建王朝……基本是作为官员后备役,在先汉时期读书不一定是为了当官,可是到南北朝之后读书就真的只是为了奔着当官而去。

汉国极度缺乏地方官,只要识字又在籍,都是有机会成为官员,能够当官又有多少人乐意去当没什么权力的教师?

“推行文风?”桑虞对这个很感兴趣,听了一会师资难寻的话题,插话说道:“一族之中有人当官,家中必有未出仕者,可使之。”

刘彦一听倒是个办法,不就是捆绑制吗?一个家族有人再吵为官,那更要为国分忧,派出家族子弟成为教师。他也想到了另外一层,在这个尊重知识的年代,学生是拿老师当亲生父亲看待,桑虞肯定是抱着一些目的。

南北朝之后,大隋是有多次科举取材,可是科举真正成为制度是在大唐。

李唐的科举制延续杨隋,一开始所遭遇的抵制非常严重,还是李世民强硬推行,门阀世家见无法抵制,他们改了一个策略,是插手科举。不但是门阀和世家在乱搞,其实李唐宗室也搅和进去,谁想要中举就必须得到他们的赏识,一种递卷的自荐的风俗就形成。结果李唐初期的科举根本就没什么公平性,科举选出来的官员基本不光是为国效力,身份背景也肯定是某个谁的门人。

刘彦察觉到了桑虞的目的,甚至不光是桑虞抱有目的,该是有一个算一个都是那样的想法,可他依然不在乎,他不是李世民也不是李治,那些世家也不是李唐的门阀和世家,大汉更不会是李唐。

大搞搜罗门人的事情在先汉早就发生。

西汉时期搞得最出色的是刘彻的姐姐长平公主,她那么搞对西汉也没造成什么恶劣影响,甚至是有大贡献,比如门人之中的卫青。

东汉搞得最大的是袁氏,就是那个四世三公的袁氏,但当时有能力的家族都那么搞,只是有些能利用得起来,有的利用不起来,汝阳袁氏是成功利用的例子,弘农杨氏就是全面失败的例子。

当然了,弘农杨氏之所以失败,那是董卓在之前杀得太狠,不光是弘农杨氏,只要是在董卓肆虐区的世家全部遭殃,也就只有河内司马氏好过一些。而司马氏能董卓乱政时期好过,相传是司马朗和董卓逝世的儿子长得很像?

刘彦有专门查阅过现任官员的出身,仅有极少数是背后没有家族,又以战乱时家族破灭者居多,绝大多数为官者身后都有一个家族,无不说明在如今能够习得知识肯定是家有传承,还得是家里饿不死才能培养得出来。

想一想哪怕是时间一再流逝,就是到了现代得家里有经济基础才能读得起书,说明读书对很多人真就不是一件想就能读的事情。

现在多得是连饭都吃不到的人,再来是哪怕有饭吃又有财帛也难以获得书籍,那么知识被垄断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刘彦就是真的推广教育,那也绝对不是从娃娃抓起,能够办到的就是挑选出一批人来进行培养。他没有可能亲自去一一挑选,只能是列出一些条件差遣人去办,可想而知到时候被挑选出来的又是一些什么人。

“为官者未出仕亲属为师资,可行。”刘彦说完就看到桑虞眼睛眯了起来,看其他人也基本是各有心思:“待丞相归朝,由丞相来主持。”

刘彦也就将事情交给纪昌才更为放心一些,这些个背后一大帮利益群体的家伙着实不能让人放心。

废除州这个行政级别,恢复郡县二级制,事情算是确定下来。

后面加入的议题也得到通过,有限度地推广教育。

教育的事情是敲定,细节却没有谈,想要传播知识,该是教些什么,题材又该从哪来,可以确定的是纪昌回来之后肯定有得忙。

刘彦是等着众大臣离去,才幽幽地说了句:“果然,连我重视教育也是为了官员足够……,可读书就是为了当官,不可取啊!”

国家肯定是要有管理者,最大的管理者是皇帝,然后就是中枢的一套班子,再来就是地方上的官员,才能够维持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运作。想要成为管理者可不能是文盲,要不连最基础的书写、记事、汇报、公文都搞不了,那么识字就成了前提。

站在一旁的崔宗听到刘彦的那句话身躯哆嗦了一下,脑袋赶紧下垂。他刚才就想着把消息传回族内,怎么都要在这么一件事情上分杯羹,心虚是必然的。

从宫城出去的众臣没有各自离去,他们也不用谁来约,很有默契地同行前往官办青楼。

对了,目前的青楼可不是妓1院,甚至可以说一开始青楼是很典雅的所在。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舍,有时则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后面也不知道怎么就成了妓1院的另一种称呼。

官办青楼是战国的齐国首创。没错,就是那位名唤管仲的管子。

管子乃是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为颍上人(今安徽颍上),更是周穆王的后代。是华夏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子设立青楼有比较复杂的背景,其中就包括不乐意处死一些贵族或高门家的女子,本着还能利用的时候接着利用,让那些女子在青楼营业,干一些文雅的事情,给国家增加税收。事实证明青楼的利益非常大,与当时齐国的盐业共为支撑国帑的支柱。

青楼自被创建之后就没有断过,先汉也是犯官妻、妾、女充任伶人,她们并不是谁想睡就能睡。到胡虏统治中原期间,青楼的经营开始出现变化,其中就包括陪睡这个业务,毫不夸张地讲,到了杨隋李唐时期牛逼哄哄的高门女和世家女于胡虏统治之下就是玩物。

汉国的青楼,伶人的来源是被灭的各家族,是延续先汉的一种官署奴隶,她们通常是有经过良好教育,气质也不是百姓女子能比,会吸引很多人前去消费,达到了关中创建青楼的原始目的,那就是创收。

中枢大臣到了青楼肯定有雅间,他们会来到官办青楼也是本着不闭门勾结的用意,在这里商谈原要比关在小黑屋谈,后续的政治危害更小。

“子深所谈未出仕者充当教习,是一步险棋。”蔡优有那么点愁眉苦脸地说:“王上不介意我等形成派系,却是不能做得太过啊!”

“德才是想到哪去了?”桑虞满脸诧异:“虞虽有想法,却不至于私心过甚。”

在场的人就没一个相信桑虞真是出于公心,脸色也就变得有些不好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