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席卷天下 > 第638章:没完美的制度吧?

席卷天下 第638章:没完美的制度吧?

作者:荣誉与忠诚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39 来源:笔趣阁

郡县制从战国时期就存在,到了始皇帝横扫八荒**一统天下后,是始皇帝为了中央集团才废除战国很平常的封国、封君,全面使用郡县制。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

到了刘邦建立汉帝国,他虽然称帝却不是实力最强,哪怕是韩信当时的军事实力都要比他强不少,更不用说还有彭越等等的一些诸侯王,也就继续搞分封制。

刘邦晚期使用各种手段消灭那些异姓诸侯,连一直帮他的韩信最后都死在了妇人之手,可汉帝国并没有废除分封制,只是搞了异姓不为王。

分封制得到遏制是到了刘彻时期,但他也没有全面废除分封制,只是用推恩令将各王爵和诸侯的封邑不断分割。

到刘秀再建汉帝国,他倒是很理智没有大肆分封众臣,是搞了多少户侯的制度,这些诸侯只有收益权而没有管理权,不过对宗室刘姓却继续执行汉初的分封。事实也证明宗室分封的用处,多少次就是因为刘姓的王爷实力不弱,等待皇帝没有子嗣才能成为替补,让江山没有换姓。(东汉封王的宗室都是皇位继承人来着)

刘彦当然会对自己的子嗣进行封王,也会给予该有的封邑,考虑到的就是诸如汉帝国的延续问题,只不过本土不会选择出地皮来分封就是。

对于异姓是不是要封王上面,刘彦也有过长久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存在异姓王,并不全是担忧有了异姓王会一家江山不稳。那些没有异姓王的皇朝又有哪个是真的千秋万载?还不是该灭亡的时候就灭亡了。

刘彦不打算分封异姓王的道理很简单,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的规则,开国之君对待国体的维护更是要慎之又慎,既然是叫汉国,某些制度上延续先汉的政策很有必要。

不分封异姓王,却是可以对有功之臣进行封侯,现如今汉国就有十来位侯爵,只不过都是亭侯,最多也就是享有五百户,少的只有一百户。

汉国的那些亭侯是延续东汉的政策,没有治理权只有收益权,不但是东汉这样,后面的各个朝代基本上也是这样,有些朝代则是给了封邑治理权,但是很少见。

在真的全面恢复汉家旧土之后,刘彦会在“基本盘”之外选择地皮给予诸侯,到时候那些地盘将会给各诸侯治理权。不但是治理权,他还会给予定税权、征兵权、建军权,只会限制立法权和外交权。

刘彦眼中的“基本盘”并不是西汉或东汉时期的汉家旧土,至少是天朝时期的版图,甚至是一些地区也会被算到“基本盘”里面,比如朝1鲜半岛、新西伯利亚、越南全部、倭列岛全部、澳大利亚全部、中亚阿拉伯地区。

那些会被算在“基本盘”的地区,有些是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有些则是资源无比丰富,有了那些地区就等于是掌握未来。

刘彦会去重视中南半岛,是目光已经看向了后世的阿三地盘,他就是想将那里作为第一个用来瓜分的盛宴,不但是会让各家族去撒欢,等待汉军进入西域就该从西域南下,到时候占下地盘就能分封诸侯。

汉国的地盘会越来越大,该怎么来划分行政区需得慎重再慎重,至于目前为止华夏先辈使用过分封制和郡县制,后面增加了州这个行政单位。

要是看华夏古代的行政区划分,会发现都是广而治之的现象,比如一个州牧管理着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州牧之下有郡守也是各自管着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一个县令就要管数万人。

古时候的县令之下还有县丞,再来就是县尉,其后有六曹,再加上游徼、有秩、啬夫这些行政人员,县级单位的公务员也就数十人,他们面对的却是数万人。

县之下还有乡,乡设立三老。乡之下有里,设立里正。里之下有亭,设立亭长。

可以说,古时候一名公务员需要面对的可能是数千人,在法制严苛和地方豪强现象不严重的时候,政令自然是能下达至底层,可事实也证明后面政权仅是到了县一级,地方是被把持在乡绅手中。

刘彦的记忆中,对地方管理最没有权力的是有明一代,那并不是皇帝自己傻了,是被那些所谓的读书人慢慢架空,等待要收回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

有明一代的县一级规定收多少税,然后是地方的乡绅帮忙从百姓那里收税,官府制定是多少税,通常到了乡绅收税的时候就要加上数倍的税。

另外,有明一代在有功名之后可以享受不缴税和服徭役的特权,乡绅一边对百姓加以重税,一边是威逼利诱百姓将自己的土地纳入乡绅名下。而能够在有明一代当一名乡绅,实际上都是有功名才行。

对了,朱元璋时期是要举人才得以免税,并且免税也是有田亩限制,可不是成为举人就完全不用交税。秀才都能免税,是那一群读书人自己搞的潜规则,搞着搞着连免税限额都被搞没了。

刘彦一开始搞退伍兵源入乡成为公务员,是为了收买军心,后面涵盖了对伤残士兵的照顾,一搞下来却发现有助于对乡间的掌控,也就长期执行下来。

现如今的汉国,只要是有人群居必然有退役的将士,他们充斥着基层各岗位,尤其是以游徼的数量最多。受限于汉国没有多少读书人的关系,只要是有知识也很大几率会被任命为某个县的县令。

连县令都能当上,县丞之类的官职更是不在话下,这个也是一些专职文官最为郁闷的一点。

不过,话又说回来,汉国也没有规定文官不能转武职,也只有那些对自己上战场不抱信心的人才会郁闷。毕竟现在就是一个文武不分家,只要够本事想上马为将下马为相并不被限制的年代。

军方退役人员到乡间成为基层,他们这些比普通百姓更有国家和民族观念的人可以对民间施以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是加强国家对乡间的控制力,对于有些人不爽的是这批人限制了他们的伸手。

一直是巡视队伍到了襄国,刘彦还在琢磨应该怎么来确定行政区的划分,他入住宫城立刻召集众大臣。

“亭之上有里,里之上有乡,乡之上有县,此为郡县制之基础。”桑虞出身世家大族,本身就有很坚实的文化底子,身在高位肯定也没少观看典籍,对于郡县制肯定不陌生,几句话就将郡县制的体制讲了个大概,后面才说:“先汉比秦疆域更大,早期缺乏地方官员,难以办到如秦将行政权利下到基层,后又置州一级。”

西汉早期是执行无为而治,就是放任县以下自行发展,不搞频繁征发徭役的事,用最大的程度做到让百姓休养生息。汉孝文帝和汉孝景帝统治期间,汉帝国的确从争霸时期的破败,还有后面的清除诸侯以及吕氏之乱中恢复过来,人口也是在那一时期增涨最快。

一直是到刘彻开始收拢权力之前,汉帝国的乡野基本就是各种游侠撒野的欢乐园,在乡间游侠的话可是要比官方人员有用得多。对于刘彻这么一个强硬的皇帝来说当然不允许,搞了几次针对游侠的“严打”,才算是将乡野的控制权重新归拢到官方。

对了,“州”这一个行政单位就是在刘彻当政时期搞的,背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在元封五年(公元前一零六年)首创部刺史制,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监察区的名字就取名为州,一州的最高长官叫刺史。除十三个州之外,另在三辅(京兆、右扶风、左冯翊)、三河(河内、河南、河东)、弘农七个郡设立司隶校尉部。所谓的司隶校尉部是与州同级,由中央直辖,主管京师附近地区,与十三个州合称十四部州。

“州”虽然是西汉时期搞出来,但西汉的州只是监察区,还不是真正的行政区域。真正的行政区域还只是郡、县两级,郡太守直接与中央政权联系,不必通过州一级。

州是到了东汉末年才由监察区真正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全国仍为十三个州。这个制度前后延续了四百年左右的时间。

蔡优拿疆域图去找刘彦本身就是与众同僚商议过的事情,之前是做了很多的史料查阅,更没少进行沟通,不可能不知道州成为真正的行政区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之下。

东汉末年之所以州变成真正的行政区,是经过黄巾之乱,中央的权威是下降到历史的谷底。州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区,恰恰就是后面各诸侯并立的主因。

“臣以为,可以将州的辖地缩小一些,划分出更多的州。”桑虞的建议是建立在避免出现某个州实力过强的前提。他见刘彦依然专注听着,就继续说:“或可两三个郡设一个州?”

刘彦很满意众臣的态度,为了避免地方实力过于膨胀,行政区肯定是不能太大,该是在合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缩小。

事实上到南北朝时期州的范围就一直减小,会这样当然是中央忧虑州的范围过大形成不稳,于宋(刘裕)和魏(北魏)南北对峙的时候,当时南北合计起来就增加到将近六十个州。到南北朝末期,州更是达到了夸张的三百多个,实际上这个时候的一州之地都没有先汉的一郡之地大。

“要不,就废除掉州?”徐正见所有人看过来,大大咧咧地说:“直接恢复到秦时的郡县二级制,不就得了。”

那一刻,蔡优和桑虞直接用手捂住额头,庾翼等人是面面相觑,刘彦则是依然面无表情。

别说,到了杨广统治大隋时期,州还真的就被废除,又恢复到秦帝国的郡县二级制了。

“看我做什么?”徐正理所当然地说:“先汉末期设立州,搞了个州牧各自拥兵自重,才有了后面的诸侯割据和乱战。杀来杀去最后中原成了胡虏的牧场,不废弃留着再重现诸侯乱战的局面啊!”

这一刻,就是有再多的话谁也说不出来,州的辖地太大,还真的是实打实的隐患。

刘彦倒是想到一个解决的办法,就是军政分离,但实际上依然是治标不治本。他甚至都知道无论行政区怎么划分,只要统治者搞得天怒人怨,怎么划分行政区都无法避免野心之辈增强自己的实力,体制就是最大限度防止出现那种情况罢了。

现在搞军政分离?那是真的在搞文武分家,以后从文就只是从文,该从武就一头陷在从武之上,再有和平的时间久了,势必是武将的地位一再降低,免不了就是两宋和有明一朝的那种局面,文官肆意爬到武将头上拉屎撒尿,那可别怪武将不卖力,甚至是国战争先恐后投降敌国。

想要最大限度的中央集权,真真就不需要“州”这一个行政单位,真正意义上恢复秦帝国的郡县二级制的确是一个好选择,前提是有足够多的行政人员。

看各朝各代,真的就是秦帝国对国家基层的掌控力最高,但也仅限于忠心于中央的行政人员足够,后面灭掉六国,大批的六国人员为官,他们一旦对中央没什么归属,哪怕是郡县二级制也是玩不转了。

所以了,刘彦该选择的是什么样的行政区体系能够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可实际上最重要的还是官员和百姓不和中枢离心离德。

【后面的朝代先后将州的范围不断缩小,甚至是出现废除州这一级的事,这样做肯定是有道理的】刘彦一边看着徐正以一对多的互怼,一边想着:【废除州这一个行政级别既然有道理,那就废除掉。】

真实而言,刘彦还是比较习惯现代的行政区划分,但他知道每个时代都有适用于自己的制度,只能是用无数先人吃过的亏来当教训,真不能生搬硬套,要不然他对现代军制最习惯,怎么就没直接搬过来。

后面众臣的争论有了结论,那就是取消掉州这一个行政级别,可又陷入该不该恢复秦帝国的郡县二级制的争论中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