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485章:未雨绸缪

壮哉大唐少年郎 第485章:未雨绸缪

作者:碧海思云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7:14 来源:笔趣阁

秦风默然不语,他放下酒杯,缓缓道:“自商周开始,辽东就是我国领土,我们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UU小说 uu234更新最快高句丽那群跳梁小丑,趁中原大乱时窍居我国领土,一盗就是数百年,不过,他们也蹦不了多久了。不论杨广如何如何的昏庸无道,可他的目的是好的,出兵也是为了收复故土。可高句丽不但不还我领土,还屠我数百万勇士、同胞,故而,我对这个卑劣民族的痛恨完全不亚于你,从时下的形势而言,也确实是收复故土的良机,你的请求,我可以应你,也会亲自带你面圣。只不过……”

秦风苦涩一笑道:“只不过仇兄你别抱多大的希望。当今圣上英明神武,他不是杨广,是不会随着性子强行出兵的。就算陛下一意孤行的想要出兵,文武大臣也会出言直谏。东突厥当初是最强大的霸王,这一点并没有错。可突厥所处之地均是平坦的草原,相对而言,高句丽的条件更为恶劣,无论是地形还是天气都远非突厥可比。当初杨广挥兵讨伐高句丽,所需所耗甚巨,高句丽的乙支文德看破了隋军后勤不济的弱点,以诱敌深入的战术送给了隋朝七场大胜,拉长隋军战线。然后诈降逼退隋军,紧接着一把大水将三十万隋兵冲的七零八落。高句丽军主力从天而降,向隋军发起猛攻。饥肠辘辘的隋军根本无力再战,各军一触即溃,落荒而逃。故而,打高句丽所面临的各种考验比之北征突厥,只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大唐刚刚从前线退下不足半年,不可能在发动规模巨大的远征。这不合理的远征,那不叫远征,叫做劳民伤财。杨广为何会众叛亲离?只因高高在上的杨广,眼里只有自己的丰功伟绩,他那里能够理解百姓的苦!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隋朝的百姓为了逃避可怕的服役,要将自己的手脚砍断打断,并且高兴的称呼自己的断手断脚叫做福手福足。这是何等凄惨的事情,面对这种凄惨的情况,百姓却是开心的笑着,因为自己残废了就不用服徭役了。”

“在文治方面,文帝杨坚不逊汉之文景,武略远非文景可及。在他苦心孤诣的经营之下,国库充裕,说是国富民强亦不为过。大业五年,全国共计八百九十多万户,人口更是高达五千万。可是我大唐立国之初,不足两百万户。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可我大唐人口稀少,这行军行战所需之大量钱粮又从何而来?如果,增加赋税,其结果或许又将是兵灾四起。前车之鉴,其尤未远,以陛下之智又岂能不知?”

仇夷一直认真的听着,他自幼习过兵事,情知打仗即是打钱打粮,不是说打就能打的。对于秦风的这番话是极为赞同。只是当他脑海里呈现一双双充满了渴望、期盼的目光时,顿时心乱如麻,一拳重重的砸在桌子上,发出砰然巨响,他脸色狰狞,呼吸急促,不甘与痛苦的说道:“难道就这么白白的错过了收复故土的天赐良机了么?”

秦风神秘一笑,道:“也不尽然,只要你所言属实,还是很有用的。最起码可以在大唐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出兵之前,还是可以让他们斗个两败俱伤的……”

古往今来,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识人标准。

秦风自然也不例外。

仇夷年纪不大,但稳重老练,一举一动,豪爽直率,让人心生好感,秦风相信他的这一番话。

仇夷此刻在秦风心中的定义:要不就是一个在高句丽蛰伏多年的爱国者,要不就是一个骗术无双的大骗子。

就算是骗子,那又怎么样?

自己只是一个传信的人,究竟要不要接见,全看李世民的意思。

即便仇夷有歹心,他作为一个平民,在距离李世民数十米开外,在没有任何武器,想要在众目睽睽之下,给自身武艺达到一流水准的李世民照成任何伤害。即便项羽之流的绝世高手,也不行。如果仇夷并非想行刺李世民,而是打算利用阴谋来不陷阱。这也无妨,大唐威震天下,难道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情报网吗?

他们有大把的时间求证合适,如果属实,自然是好事,如果仇夷另怀鬼胎,又何尝不能将计就计?

秦风已非政坛上的菜鸟,也是从多方面来考虑这个事情的。当然,这不能说他不信任仇夷,只是身居高位,凡事都需谨慎以对,以免殃及家人。

秦风隆重的招待了仇夷,同时详细询问关于高句丽的情况。

仇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自己所知的一切都告诉了秦风。

秦风听了连连点头,与他想象中的差不多。

高句丽实力有限,真正困难的还是在于气候原因。历史上李世民征伐高句丽,也是受到了气候环境的影响。那一战,李世民亲征,多年未指挥战斗,这位曾经的大唐最高军事统帅的军事水平,毫未生疏。领着唐朝的虎狼之师,一路攻城拔寨,破辽东城,克盖牟城,定卑沙城,并且堂而皇之的在鸭绿江边阅兵。这次征伐高句丽,唐军攻克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在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中斩首四万之众,自己却仅仅只付出了两千兵卒的代价。

如此战绩,与杨广相比,那是天差地别了。但是最后李世民还是退兵了,在恶劣的环境下,让高句丽的桥头堡垒安市城挡住了前进的步伐。战线太长,消耗过大,国亦不能无君,李世民从长远考虑,只好带着俘虏投降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撤回中原。此战虽重创高句丽,收复了辽东这块故土,让失地重回华夏怀抱,是不可多得的大胜。心高气傲的李世民却因为终究未能灭亡高句丽,而接受不了这个胜果,自认为失败。

现在正是一个绝好的机会,记得历史上渊大祚的儿子渊盖苏文是直接依仗优势兵力,将高句丽的国王荣留王杀了,以铁血手腕稳住了高句丽的局面,聚集高句丽所有力量,化作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来阻挡唐军。

渊大祚虽是人物,可与他儿子渊盖苏文相比,却是少了几许铁血之风。

史上的荣留王与渊盖苏文形同水火,荣留王欲行康熙刺杀鳌拜之举,干掉对其王位最有威胁的渊盖苏文。可荣留王行事不密,导致渊盖苏文得知荣留王的全盘计划,并抢先出手,他借口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们视察他的军队,并设盛宴款待。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百名大臣,后又闯入王宫杀死荣留王并分尸,而且没有给荣留王举行葬礼。之后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立荣留王的侄子高藏为王并摄政。高藏王形同虚设,兵权国政皆由渊盖苏文独揽。史载,渊盖苏文“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

渊盖苏文摄政初期曾试图与大唐交好,他支持用道教取代佛教,并在643年派人到唐索要八部道经。当然,渊盖苏文并非潜心发展道家,这一做法,只不过是与大唐改善关系罢了,因为当初他正在执行吞并新罗、统一半岛的计划,而后集合半岛之力量入寇大唐。

大唐又岂是好糊弄的?政治眼光不凡的李世民深知一个四分五裂的半岛更符合大唐的利益,当渊盖苏文发动吞并新罗之战时,大唐正式出兵。

644年,李世民派水路500船四万兵从莱州渡海攻平壤,陆路则发兵六万从东北趋辽东,自己亲率六军于前线督战。陆路上,唐军攻下了一直顶住了隋炀帝几次远征的重镇“辽阳城”,但唐军没有直捣平壤,而是在进攻辽阳城西南重镇安市城时,被安市城城主杨万春阻两个月而未能突破。考虑到即将来临的寒冬,太宗急忙下令撤军。在归途中还是遭遇大风雪,死亡数千人,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

661年,唐与新罗的联军攻下了高句丽西南的盟友百济,并在随后的八年里持续攻打高句丽。

662年,蛇水之战,渊盖苏文大胜唐朝。

666年,渊盖苏文去世。渊盖苏文的三个儿子发生争斗。长子渊男生被他两个弟弟陷害后投靠唐朝,帮唐攻打高句丽。

由于长年的饥荒与内乱,高句丽668年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所灭。

渊盖苏文对大唐的威胁远及其父渊大祚可及,这家伙与大唐两任出色的帝王都交过手,而且还是胜多败少。这么一个恐怖的家伙,唯有在他尚未成长时消灭,要不然,东北局势将会一如历史那般,会牵制大唐数十年,让大唐无法全力对付西南的吐蕃国。明知渊盖苏文是怎么样的人,要是还给予他上位的机会,那秦风真要愧对穿越人士这个头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