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625章 调整政策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625章 调整政策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听着皇帝由浅入深的从军事上、文化和制度上的一番分析,陆秀夫对此十分赞赏,“陛下以为在此后进入草原后,也要推行郡县制,编户入籍,禁止他们四处游牧,从而难以再对中原造成威胁!”

“吾以为很难,草原上各族久于游牧,人畜逐水草而居,让他们定居一处实难办到!”邓光荐却是以为难以实施。

“做起来肯定是困难重重,也非短时间内可以做到,但放任自流只会危害社稷。所以再难也要去做,否则仍将是边患不断,战火连绵。”赵昺言道。

他清楚当年汉朝以举国之力,付出巨大的代价将匈奴远逐,但赶走了强虏,其他弱小的游牧民族借机壮大,突厥得以崛起,以致边患依然难以消除,不得不重修长城,在边境筑堡设垒置兵防守。

而唐朝兵威强盛,游牧民族纷纷臣服,但其依然以实施羁縻政策为主,并没有将他们纳入中央行政管理系统,只是建城驻兵设置都护府予以震慑,调解各族之间的矛盾,而当朝廷一旦衰弱,他们便纷纷叛离。

赵昺还知道历史上宋之后对蒙古草原实施真正统治的还是清朝。明朝虽然取代了元朝,又经过几次‘大征’皆未能消灭蒙古残余,只能经营边防修筑长城,不再深入草原作战,在辽东及其他半农半游地区都建立千户制,并设有多处军屯。

可是受千户制影响最深的应该就是努尔哈赤了。他最早建立旗制,大部分都是仿照千户制而实行的。旗兵都隶属于旗主,皇太极上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对旗制度做了改善,即位之初的几年里通过各种手段消除了三大贝勒的势力。

这个时候,“八旗”其实已经成了“千户”的升级版,在此之后,后金内部再也无人向其叫板。因为从明朝掳掠的大量人口,不仅增加了农耕的产出,更加强了武器的威力,经济条件远胜于蒙古各部。

如此统一了内部,完成中央集权的后金,面对的是分裂的蒙古,所以清不仅灭了分裂蒙古,也灭了此时已经日薄西山,皇权出不了紫禁城的明王朝。而此时蒙古也无力再与统一了全国的清王朝抗衡,加之清朝又利用和亲政策加以笼络,直至王朝灭亡蒙古一直接受其的统治。

赵昺也明白当前在草原推行郡县制肯定会有困难,但自己仍然有现代经验可以借鉴,即便现下难以实施,也可以划分区域将蒙古诸部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再通过筑城屯兵加以威慑,派遣官员加以管理,推行汉化,逐步同化。

不过赵昺明白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许会出现反复,可能穷自己的余生也难以完成。但这终归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能够为后世打造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

“陛下之策,臣觉得可行,但是还需制定详细的规则。”陆秀夫听完皇帝的讲述,心有所动,又看向邓光荐问道,“邓相以为呢?”

“吾亦以为可行,但是宋元两国积怨太深,想要和平共处实在太难。”邓光荐言道,“江南百姓苦元,对蒙古人痛恨入骨。且蒙古人对我朝也是极尽欺辱,我朝官员对蒙元皆十分仇视,无不欲将他们斩尽杀绝。双方仇深似海,想要和解谈何容易!”

“不错,蒙元铁蹄蹂躏江南百姓十余年,屠戮百姓以百万计,百年积蓄被其掳掠一空。宗室大臣被掳掠到北地,百般凌辱。而人非圣贤岂能一朝放下,如此仇恨谁又能一笑而过!”陆秀夫叹声道。

他十分清楚现状,朝中文武自上而下半数都经历了当年不堪回首的岁月,有几人不是家破人亡,又有谁没有亲人死于蒙元军兵的刀下,而行朝又有多少忠臣义士牺牲在抗元的疆场之上。正是这么一群对蒙元怀中满腔仇恨的人站在一起,追随陛下浴血奋战,以灭亡蒙古为己任走到了现在。

若是这个时候让这些将士们放下仇恨,与蒙古人和解,不仅他们做不到,陆秀夫觉得自己同样难以做到。而眼前的皇帝可能是最悲催的一个了,国家没了,别说家人,满族只剩下娘儿俩,别人对蒙古人是恨到骨头中,他是恨到骨髓中。

陆秀夫至今记的当年打泉州之时,皇帝年仅七岁,但面对蒙古人是杀气腾腾,俘获的蒙古军尽数被处死,人头悬满了城头。而蒲氏老大更是被小皇帝以金瓜锤敲碎了满身的骨头,但依然难逃一死,被抬到南宗正司砍了脑袋。

而朝廷自行朝起,亦是向军民大力宣传对蒙古人的仇恨,号召杀尽蒙古人,复兴大宋。这么多年来,出身行朝的文武官员早就对此刻骨铭心,杀气蒙古人来从不手软。现在要是骤然转向和解,即便不会引发哗变,也会影响士气。

“朕知道我朝与蒙古间的仇恨不是能轻易放下的,朕同样放不下,但……”赵昺站起身走了几步叹口气,欲言又止道。

“臣明白陛下是胸怀大志之君,为的是长治久安,万世太平。而放下这一切,也需要时间,且当下正是将士们用命之时,不宜操之过急!”陆秀夫看出皇帝心里的挣扎,出言劝道。

“嗯,陆相所言极是,当下战事已经发展到蒙元腹地,抵抗会日益激烈,一旦杀红了眼不免会有屠城杀降的事情发生,如此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民族对立,朕以为应当予以警告和预防!”赵昺点点头,又道。

“陛下之言有理,据臣所知各部在战斗中时有不遵军纪,劫掠商户,擅入百姓人家,甚至寻衅杀伤百姓的事情发生。且此等事情不止针对于蒙古和色目人,还包括北地汉人!”邓光荐言道。

“是啊,我朝失去中原二百年,历经辽、金和蒙古统治,受其驱使征战四方,与我朝为敌。多年来已经被南人视为蛮夷,却忘记了曾经同族同宗。如今再度刀兵相见,无异于手足相残!”陆秀夫有些痛心地言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邓光荐叹声道,“百姓何辜,皆是君王无道。陛下乃是明君,应改其生活方式,使其信奉中原礼教,顺从中原习俗!”

“陛下,臣以为朝廷应下发诏令整饬军纪,严惩不法,否则妄杀无辜将失去北人民心,国家依然动乱不止!”陆秀夫道。

“嗯,所议之事朕准了,烦请陆相和邓相制定细则,颁告全军和各地州府!”赵昺点头道。

“陛下,而今我朝连战连捷,所俘获的蒙元军卒甚众,大名之战后又收数万降卒,将他们放归民间,或是留置在一处,臣恐生乱!”陆秀夫遵谕,又提出一个问题道。

“现下北地尚未平地,若将降卒放归,他们生活无依,便会再次投军,甚至落草为寇;或是被蒙元重新签征入伍,又与我朝为敌。当下不宜将他们放归,可以将降军收编,待整训后重新授予军号,或是编入诸部,为我朝征战!”赵昺略一思索道。

赵昺知道降卒和战场上被俘的敌军要加以区别对待,不能皆送入苦役营中,而皆放归家乡则成为新的不稳定因素,而将降军收编为自己征战既是历朝历代的惯例,也可断了他们再次回归的念头。

“陛下,将降军收编不失为权宜之策,可如何保证他们不会重新反叛,再投蒙元呢?臣以为还需慎重,不若将他们内迁为民,可保无虞。”邓光荐言道。

“先生,朕以为只要待之以诚,予以重酬,他们便会心甘情愿的为我朝所用!”赵昺笑笑言道。

对此赵昺还是蛮有信心的,因为这是有先例的,当然是在他这个穿越者的眼里。在朱元璋灭元战争中,明军有不少蒙古骑兵。那么,为什么这些蒙古人要帮助明军推翻自己的国家?又为何唯明廷马首是瞻,甚至还会进攻自己的部族呢?

事实上在朱元璋横扫蒙元的同时,很多蒙古部族,成了无主的风筝,有大量蒙古人乃至蒙古士兵留在了中原只得归顺了明朝。在这其中,有大量蒙古骑兵,被编入明军。可以说从明初到明末,蒙古骑兵一直活跃在明军内部,乃至明末的关宁军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蒙古骑兵。

造成这种现象首先因为中原土地肥沃,经济发达,而塞北贫瘠,生产水平较低,中原文明长时间是全世界的焦点,各个国家也争相学习中华文化。可以说,游牧民族一直在接受汉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以至于出现“汉化”这个词。

蒙古人打下了广阔地盘,可毕竟蒙古人人数较少,而中原是他们的统治核心,于是大量蒙古人成为汉化的蒙古人,在忽必烈主理中原时期其部队就有大量汉人军队,而且忽必烈本人就是一位对汉文化极其推崇的蒙古领袖。

而朱元璋是位高明的政治家,剿灭蒙古人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其如此不如用我们强大中原文化,来同化这些蒙古人,让其改变生活方式,信奉中原礼教,顺从中原习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