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624章 大势所趋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624章 大势所趋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赵昺当皇帝这么多年,对于祭陵的程序早已烂熟于心,现在也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的的着手准备。而陵区那些匆匆修建的建筑,包括行宫看着金碧辉煌,其实都是样子货,不说质量如何,就墙上还挂着的冰凌及刺鼻的油漆味便不能入住。

不过这些问题不需赵昺操心,只需安心沐浴斋戒,而就在这天的晚上,却有一支队伍悄悄离开陵区前往济源,秘密自太行陉入晋。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与贺惟贤相呼应,夺取山西,并从侧翼迂回,配合中路夺取大都。

此次派兵前往山西,为显示重视和对贺惟贤的尊重,以尚书省右相江璆为帅全权处理一切事务。赵昺考虑即便有贺惟贤做内应,但也需精兵震慑,便以倪亮为副率御前护军一旅、二旅,炮兵旅和骑一师及辅助部队五万余入晋。

但后果就是护驾的兵力大减,只剩下骑兵旅、辎重团、侍卫营、事务局特遣队和陆战二旅,兵力不足两万。若是在国内这些兵力是绰绰有余,但是在此就显得不够用了,毕竟现在所处已是蒙元腹心地带,大军随便歼灭,可散于民间的散兵游勇尚为剿灭。

赵昺对此不大在乎,可随扈的众臣却是不敢掉以轻心,陆秀夫责令向周边州府增派兵力,江钲也下令骑四师和骑五师向巩义机动,担任外围警戒。而田忠获知情况后也令孙恺分出部分兵力回防郑州,一旦行驾有事,可以及时增援。

送走了入晋大军,赵昺还得按部就班的祭陵,这是一项冗长繁琐的事情,急也急不来。而他却也没有多少闲暇时间,要批阅奏章,处理日常事务,与众臣讨论前方军情。

“陛下,臣没想到入晋竟如此顺利,他们安然穿越过四十里陉道,进入晋城!”陆秀夫看着江璆传回的奏表,欣喜地道。

“陛下是早有算计,不过是一直瞒着咱们。”邓光荐却是哼声道,“当初田忠部收复河南,闯入河北,大家都担心山西之敌会自南三陉袭击其侧翼,甚至迂回到我们后方。只有陛下毫不担心,只是令其挥军向前!”

“非是朕要瞒着大家,而是事关机密,泄露丝毫便会功败垂成!”赵昺挥手屏退帐内侍奉的小黄门和书吏僚臣,只留王德侍候。

“陛下所言甚是,能够左右山西形势的必然是掌握兵权的大将,而其内应身份一旦暴露,我朝损失难以估量!”陆秀夫却是对皇帝行事谨慎十分赞赏。

“如此也是先生教导的好,朕幼时先生就常常耳提面命曰: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赵昺看向邓光荐笑着道。

“哼,总算还记的些!”邓光荐冷哼声,可脸上却泛起压抑不住的笑意。

“陛下,若山西战事顺利,待河北大军休整结束后长驱而入直取大都,收复中原,牧马西边便指日可待!”陆秀夫捋须笑道。

“即便我们收取中原,但蒙元占据草原依然是我朝大敌,吾担心其会再次壮大,威胁我朝安全!”邓光荐忧心地道。

“邓相所言不虚,若是不能将蒙元大汗俘获,其退回草原就可凭借地利与我朝继续周旋,得以休养生息后恐会卷土重来!”陆秀夫也点头道。

“我朝占据中原后,蒙元退回草原后,两朝战事也许仍会持续十数载,但他们也再难有作为,不足以成为心腹之患。若我朝策略得力,将士用命,则可将草原收入我朝统治之下,起码赢得百年和平!”赵昺却是摆摆手道。

“哦,臣愿闻其详!”陆秀夫看陛下信心满满的样子,与邓光荐对视一眼后施礼道。

“我们皆知蒙元入主中原后,一直想实行汉制,但并不成功,而草原地区依然维持旧制,这也便成为他们致命之处……”赵昺并未拒绝,而是为他们解说。

大家都清楚,从农耕与游牧进行军事对抗的角度上来说,现代研究表明农耕的优越性在于稳定。而稳定所指的不光是政权,更多的是在于粮食的产出。因为农耕需要大量的人口去耕种土地,大量的土地与人口则促进了经济循环,有了经济才能发展科技,科技又促进了军事武器的发展,不同的军事武器的使用又带动了军事制度的演变。

所以农耕文明的军事制度和作战实力,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物资的产出为基础。相对的游牧的优越性则是在于不稳定,其不稳定同样的也是在于粮食的产出。因为游牧区没有足够的耕种土地,自然也就无法养活大量的人口,导致游牧民族在其生存的大多数时间里实行的兵民合一的部落兵制。

兵民合一的兵制使得部落每一个成年男子既是战士也是牧民,军事单位往往也都是以部落来计算。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有效的“抢”。而要达成“抢”这个目的,就只有实行全民兵制,因为只有这样的军事制度,才能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最有效的完成军事动员。

如此一来游牧文明的军事制度和作战实力往往取决于部落的大小,也表明游牧的确比农耕更具有攻击性。但是光具有攻击性是不够的。因为高攻击性意味着彼此的内斗吞并倾向非常高,他们围绕着这些生活区域不断互相攻伐,这种落后的制度,直到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之后才有所改善。

如果说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础,是在于商鞅变法与他的《商君书》,让秦国完成了中央集权。那么,成吉思汗则是用《大札撒》,进行了草原上的“变法”,而完成了“草原版”的中央集权。成吉思汗这次变法首先实行了千户制。

所谓千户制就是将在草原上生活的人全部分在95个千户中。再以木华黎、博尔术为左右万户。再在千户长、百户长、十户长的亲族内挑选精壮青年将其编入“怯薛”,成为由成吉思汗的直接指挥的近卫军。这就打破了原有部落的格局。

当然千户制除了行政外,最重要的就是对军事体系的改造。首先是兵源。通过千户制,可以将草原的人口被纳入千户之内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按户征派赋役和签调军队,所有在籍户口,凡男子只要到了年龄就要服兵役。那么既然有了军队,接下去就要考虑如何作战了。

草原上地理特征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只能用游牧的方式来生存。无耕种之地造就了他们从小开始练习骑马、射箭这两种技术,为将来的军事训练奠定了根底。但是也由于草原上战争不断。由此,军队不能只会打仗,而大汗本人除了要能够指挥作战外,更需要颁布军令与军法。

同时对于违反军令、军法的人也会做出惩罚。比如说在统一草原以前,草原部落互相攻伐就是为了私自掠夺财物。但在成吉思汗颁布《大札撒》后。明确规定了“战时不得抢掠财物,所有战利品战后有功者均分。”

这样一来,通过战争,蒙古人扩大了领土和部众、更扩充了户奴数量,并对那些掠夺来的奴隶进行管理。通过千户制将他们分而治之,减少户奴之间的联系,更好进行统治,进而增加本国的整体国力。因此,成吉思汗的变法也发挥着保证国家权力,维护统治延续的作用。

如此也保证蒙古军队在后来一系列的战争中,在东面陆续消灭了金、西夏,南宋,往西则攻灭了花刺子模,以及广袤的俄罗斯平原,甚至一直打到多瑙河边,西南面兵临埃及,最终建立起了一个人类史上史无前例的庞大帝国。

但赵昺又说蒙元一旦再退回草原也难以再度中兴,其实道理也很简单:蒙古人又倒退回了部落时代。事实上,蒙古人大部分也从来都没有学会农耕,这个致命的弱点到了此时就会被无限的放大。

尤其是在大宋帝国重新崛起后,蒙古人一旦退回了长城以北,这个政权则依然想要维持中央集权。可这些没学会农耕的蒙古人,则没有办法将农耕文明的生产技术带回草原。而这种没有以经济做支撑的中央集权体系,肯定无法运转。

所以成吉思汗开创的“祖制”在草原上便失去了作用。这样一来,蒙古的大汗权威被不断削弱,无法控制草原。而中央集权的丧失,必然让原先的各部落开始越权,为争夺利益相互征伐,使草原开始了内乱。

想想丧失了权威,陷入混战,文明倒退,资源匮乏的游牧国家,又如何与一个占据富庶之地,完成国家统一,有着领先世界的文明,实施高度集权的封建帝国相抗衡。即便其能在战争中取得局部的胜利,却也难以改变大势。

所以农耕民族战胜游牧民族,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还是制度上的胜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