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 第1593章 已然成空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第1593章 已然成空

作者:让你窝心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31:32 来源:笔趣阁

上奏屡屡受挫,让崔彧和不忽木皆有些失望和无奈,但儒家圣人的教诲根植于心,对此仍难以释怀,尤其是崔彧更觉丧气。

“平章、中丞,没有随大汗出猎吗?”今日该李思衍轮值,他推门进入朝房,看到他们两人有些惊诧,慌忙施礼道。

“李左丞,大汗厌烦我等碎叨,就不去搅扰他的兴致了!”崔彧还礼苦笑道。

“中丞和平章皆是我朝肱骨之臣,向来为大汗倚重,怎会厌烦!”李思衍打着哈哈道。

“中丞上谏要求大汗实施改革,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大汗旁直不理,因而郁闷的很!”不忽木在旁笑着打趣道。

“既然左右无事,在下得了些好茶,便一同品鉴一二!”李思衍请二人落座,又命仆役取来茶具摆好,便让其出去自己亲手烹茶。

他熟练的将茶团捣碎,又以茶碾碾成碎末,罗细,倒入壶中,再加入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待水沸腾香气飘起,再点入杯中。其手法娴熟,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般,看着便是种享受。

“左丞的茶不错,似是南朝九华山的佛茶!”不忽木端起杯置于鼻下嗅了嗅,才轻咂了口道。

“平章也是此道高手,一猜便中!”李思衍赞道。

“近年南朝佛茶盛行,尤以九华山的最为有名,得之不易,据说在我朝要百金!”崔彧也喝了口,在口中品了品才咽下道。

“不过是商人逐利妄言而已!”李思衍轻笑道,“九华山的佛茶初时皆是当地茶农自己采摘,然后作为佃租交予寺庙和尚们炒制,也就沾了佛性,从前顶尖的好茶也不过数贯,百姓自己炮制的不过几十文而已。据传南朝小皇帝途径此地游山,当地官员贡献此茶,而其品后觉得甚是合口味,买了几石赐予随行的臣僚,便有了名气,自此价格飞涨,与佛却是不沾边了!”

“呵呵,原来如此!”不忽木摇头笑道。

“其实南朝小皇帝据传言从来不煮茶,向来是以沸水直接冲泡,言称喜欢茶的香苦之味,以此提神,与当下盛行的煮茶之法更是不着边,不过是上行下效,哗众取宠罢了!”李思衍摇摇头道。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品得不是茶,而是名啊!”崔彧叹道。

“世事皆是如此,中丞也不必过于执着上谏之事,想想历朝历代名士大儒皆已轻徭薄赋劝谏帝王,又有谁得以真正的实现呢?”李思衍以此劝道。

“史载,夏、商两代,徭役比较轻微,大约每个男性壮丁,每年只需要服役一至三日。到了周代,力役之法变得繁密起来,已有所谓兵役、徒役、胥役、乡役等种种服役类目,百姓服役时间也有所增加。而世代儒家反而皆推崇周,这有做何解呢?”

“嗯,周之后,历代徭役和赋税皆是逐代增长,这确是事实!”崔彧点头道。

他也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周代实行“井田制”,八家为一井,八八六十四井为一甸,每甸五百余家,是一个徭役单位,其服役人数按土地好坏分为上、中、下三等,朝廷设有司徒,专门负责依据每家每户的土地好坏来定出役多少。

政府还设有族师,负责查验民众多少来定每个人服役的先后顺序;设有乡大夫,负责辨别老百姓的老幼,以确定每个人需不需要服役。这些专门官职的设立,也表明周代的徭役要重于前代,想受到后世推崇,不过是在形成制度后相对各自所处时期而言要轻而已。

“楚国大夫伍举主张轻徭薄赋,楚灵王造章华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完工后,楚灵王与大夫伍举一起登台曰:‘高台很美吧?’其言‘夫君国,将民之与处,民实瘠矣,君安得肥?’斗且也言‘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足见战国时期百姓被压榨的情况之重,儒家才提出薄其税敛。”李思衍又道。

“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外不断征战,对内大兴土木,营建阿房宫,动用七十万人;骊山修始皇陵,动用七十万人;北筑长城,动用五十万人;屯戍岭南动用五十万人;北防匈奴三十万人。仅这几项征调就已动用劳力近三百万人,使得民力耗尽,冻饿而死者陈于途中!”不忽木也言道。

其他两人听了也黯然点点头,同先秦相比,秦代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出现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其欲”的严重局面,到秦二世时,“赋敛无度”,“百姓困穷而主弗收恤”,使社会生产力受到严重摧残。

“秦朝灭亡之后,西汉建国之初,以清净无为治天下,希望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在财政上主张上求薄而民用给。自高祖确立始,直到景帝时,依然继续执行无为而治,轻徭薄赋之策。不过,汉朝的轻徭薄赋也只是相对于秦朝的横征暴敛而言,汉朝税赋田租为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确是不高。但增加了赋的种类,人头费、更赋、献费、户赋,盐铁等皆需缴纳。”崔彧言道。

他的一番话,让众人皆点头,可见尽管汉朝标榜轻徭薄税,实际田租在全部赋税中其实只占小部分。也就是说,老百姓虽然可以少交田租,但是自身的负担依然相当沉重,只是相对秦朝来说稍微好一些而已。

所以当下崔彧心中同样明了,后世历朝的统治者亦都标榜自己“轻徭薄赋”,但历朝轻徭薄赋政策实行的时间都不长。一个新王朝在建立之初,开国之君由于亲眼见到横征暴敛导致人民起义和前朝的灭亡,因此能够注意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实行一些轻徭薄赋的政策。

但是政策的执行在现实层面也会大打折扣。即使是新王朝建立初期实行的轻徭薄赋政策,要废除前朝的繁重税赋,但是由于国家赋役制度的混乱,以及财政困难、军需紧急的双向制约,有关废除加征的谕令形同虚文,私征暗派十分严重。

然而,随着政局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统治集团的贪欲也随之增加,横征暴敛现象重新出现。旦有天灾兵祸,兵马过往不息,加上河工城防、土木工程,徭役非但不能轻减,滥加差役派夫反而成为突出,就算统治集团厉行改革,也依然无法做到轻徭薄赋。

“多谢左丞的开解,吾过于执着了!”崔彧想明白了,轻徭薄赋只是儒家的一个梦而已,并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中丞的谏议并无错,只是需要缓缓图之,不能一撮而就!”见其神情颓丧,仿佛要从一个极端走入了另一个极端,李思衍摆摆手道。

“还请左丞指点一二!”崔彧想想言道。

“大汗每岁往返两都之间,大都官员宗王尽出随行,加之护驾的军兵和参拜的诸位宗王及随从,不下十数万人,所费何止万金,仅调运的粮草就以十万石计。在朝廷财政困难之际,实为百姓巨大的负担,我们可以上谏大汗减少随行人员,往来的次数,就可省去许多,沿途百姓也能得以减免徭役,地方少去迎奉的开支。”李思衍道。

“这便是左丞缓图之意,既然不能全面改制消减赋税,便分而治之,从一个方面劝谏,使得大汗易于接受,从而达到逐步消减赋税,减轻百姓负担的目的。”崔彧恍然道。

“李左丞不愧是年轻俊杰,此策若是得以实施,即不会引发朝臣们的反对,也不会激怒大汗,而百姓又从中得利!”不忽木喝了口茶点头道。

“呵呵,平章过誉了,这不过是雕虫小技。”李思衍连忙摆手道。

既然有了可行之道,三个人便就在值房中议论起来,气氛热烈又和谐,好像前人未能实现的理想,已然在他们手中成为可能。“禀左丞,山东急报!”突然房门外传来值守的仆役高声禀告声。

“呈上来!”讨论被打断,李思衍有些不满地回应道。仆役得到准许进来将木匣呈上,施礼后退出。

“山东又出了什么事情,以快马加急送来?”不忽木看李思衍验过封印,比对无误,才取出文书观看,而脸色却是越来越难看,他也皱皱眉问道。

“济南王也只里禀告,为了追回岁赐,他与地方州县联合出兵清剿。一众盗匪突围而出越界逃往南朝,而地方征募的乡兵在追击中不辩方向也侵入南朝地界,在激战中误伤了南朝百姓,遭到了南朝边军的攻击,他们在撤退中又误入榷场……”李思衍叹口气言道。

“越界杀了南朝百姓,闯了榷场,他这是闯了弥天大祸,南朝岂肯罢休,只怕烽烟再起啊!”崔彧听罢怒道,而心中也明了两国开战,自己的理想恐怕也成了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