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宋时明月 > 第1047章 汴梁城找不到天波杨府

宋时明月 第1047章 汴梁城找不到天波杨府

作者:赤虎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2:10:33 来源:笔趣阁

赵兴摇头晃脑地继续说:“其一:海中豹,也可以把它叫做海豹。这是海中的恶兽,獠牙锋利,是我的几个倭国属下,特地从极北之海捕捉到的,为了怕腐烂,它们装在冰柜你,豹身上下全冰冻了,一路用快船急搅送到汴梁。海豹一共两头,我一家人吃不完一头豹子,所以,剩下的都归你。

其二:人常说八尺为蛟,倭人捕捞海豹时,从海中捕捞了一网足有一丈长的海蛟,这玩意好啊,极北之地生长的,一年长一寸,能长一丈长,足足活了一百年。

怎么样,来一场海中龙虎斗——这些东西会在五日后抵达,你可以现在就贴出告示,几日后预定。海豹、海蛟入城时,我一定让他们做足了手段,把汴梁城的老饕都吸引到你的和乐楼……”

听到赵兴这番话,董小亮却没有欢喜的表情,他显得有点忧心忡忡:“我的娘也,一丈长的海蛟,那不是山精兽怪吗?这玩意谁敢吃,别为此惹上了泼天大祸。”

廖小小也在旁边频频点头。陈伊伊则不知天高地厚,她脱口而出:“不就是北海海鳗吗,兴哥,你去年给我吃的是不是那玩意?”

陈公川一直笑意盈盈,没有插话,他不是主客,所以董小亮也没招待,他也就一直冷眼旁观,听到妹妹的话,他微微皱了一下眉头。

董小亮脸都绿了,他还没有说:找到一丈长的海鱼,民间传说都认为它是小龙,而历朝皇帝都是自许为“龙的传人”,天下百姓都是“龙的奴仆”——这玩意谁敢吃?

“倭人敢吃他们都吃了几百年,并认为这东西是难得珍惜物,几百年过去了。也没见天降灾祸,也没见他们改朝换代,怎么不能吃”,赵兴回答轻描淡写:“这样吧,到那天,我有几个倭人伙伴、高丽伙伴过来,我让他们先订两份,给大家做个榜样。”

廖小小忽闪一下大眼睛,轻声问:“那蛟好吃吗?”

陈伊伊拼命的点头:“当然,很好吃耶。有三十多种烧法,一条鱼可以做一桌子菜,足够十几个人吃。”

廖小小继续轻声补充:“不如这样,只宣传海豹宴,对海鳗略提一笔,轻声带过,等大家吃到嘴里,那时想说也说不出口了。”

董小亮恍然大悟。

宋人的商业宣传技巧不用教导。现代那些商业宣传手法,有时还不如宋人先进。所以赵兴提了个头,剩下的就由董小亮自己运作吧。

解决了一桩心事,董小亮很兴奋。借助这次宣传声势,他又能在初冬这个菜肴稀少的季节里。强势压潘楼、杨楼一头,这让他很开心,他拍拍手,呼唤说:“小小,唱支曲子!”

廖小小丝毫不推迟,她拿起筷子,敲了几下水碟,清脆地说:“既然是苏学士的门生。我就唱苏学士的一明月几时有。”

这歌赵兴在黄州,听徐知州的小妾胜之唱的。他皱了皱眉头,想起邓丽君唱过的这歌,抬手制止了对方:“这歌还有一种唱法,你想听听吗?”

邓丽君唱的“明月几时有”乃是现代音乐的杰作,谱曲是个音乐大家。邓丽君在演唱时。所使用的演唱技法是这个时代不曾有的,那里面歌声地起伏婉转。以及妙妙颤力,都越了宋代人的水平。

赵兴唱的声音很低,廖小小显然对音乐很敏感,赵兴只唱了一遍,她立刻扬起清脆的嗓门,婉转的唱了起来。等她唱完,周围鸦雀无声,等了片刻,喝彩声轰然想起,左右的相邻的包厢里,不时传来邀请的声音,廖小小用歌唱般地嗓门一一答复,或骂或啐,轻嗔薄怒,片刻间展示了行大家的风采。

“这曲子好”,廖小小答复完周围,低声向赵兴致谢:“大官人赐一曲,小小不胜感谢。这曲子哀而不伤,欢而不狂,平淡清雅,听的有点……”

廖小小皱着眉头,似乎想不出合适的形容词,赵兴从旁补充:“华丽,是不是有一种华丽的感觉。”

“对,华丽,是这个词……虽然这歌地曲调平淡,但听起来有一种堂皇之美,大官人还有这样的曲子吗?”

陈伊伊此时重重的哼了一声。廖小小眼珠一转,立刻向陈伊伊致歉。

程阿珠一直表现的很大方。刚才陈伊伊说到吃海蛟时,一脸的独占感,但程阿珠好像没听见一样,她平静的给赵兴夹了一筷子菜。而现在陈伊伊不满廖小小献媚,程阿珠正在享受赵兴夹过来的一筷子菜,丝毫没有注意两个女人之间的暗战。

“歌好,人更好”,陈公川在旁边击掌赞叹:“人世间居然有如此柔美地歌声,如此婉转的曲调,天朝风度,真令人钦服。”

陈公川讲到一个“天朝”,董小亮与廖小小这才现陈公川气质有点特殊,董小亮本想询问一下对方地身份,但赵兴抢先制止了。

按照陈公川现在的身份,他进到宋境,需要向理藩院表明身份,而后遇到的待遇很可能是浓重接待,但随后,放不放他离京就在两可之间了,所以赵兴不想闹的众人皆知。

这一场宴席,宾主尽欢而散,等到接近宵尽时分,赵兴才带着大包小包的爆米花,满意地离开酒楼。

等返回苏东坡住宅,已经是下午了,苏轼门口停着两顶官轿,几名轿夫坐在巷口地茶摊上聊天,赵兴在门口略停一下,苏轼的门房知道这位老爷打赏豪爽,连忙走来低声通报:“大官人,宫里来了传旨太监……府里还有一位访客,都在等着呢?”

等我?赵兴指指鼻尖,门房轻轻点头,赵兴一头雾水,赶紧领着人向里走。

宋朝地宣读圣旨程序。没有京剧里面那么隆重、那么戏剧性,因为京剧里面的宣旨场面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而所谓艺术加工,其意思是说:它与事实无关。

其实,古代大多数宣旨场面都与京剧所描绘的场景不一样,即使是明清时代也是如此。具体到细节上,那就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太监并不出现在宣旨场合中,因为太监是伺候皇帝的,普通百姓没资格享受他们的伺候。

古代正常地宣旨场景是由当地官员将圣旨交到接受恩赏的人手中。因为这样行政成本最低。

当然,在古代,皇帝也派出太监去大臣家里宣旨,基本上这种宣旨品级很高,接旨的至少是一品官员或是即将成为一品大员的人。

这次来宣旨的人是一位有胡子的人,他不可能是太监,此人身材高大魁伟,皮骨强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

甚至上说的话非常华丽,但这番话等于对牛弹琴,因为赵兴完全听不懂这种每句都引经据典,言词晦涩的文章,费了半天劲,他只明白了一件事:圣旨中说他连续敬献贡品,有功,所以封他为迪功郎。

圣旨宣布完。传旨的年轻人看到赵兴还在愣神,他连续咳嗽几声。这才让赵兴回过神来,他一招手,程阿珠与陈伊伊几乎是同时亮出手心地纸棍,她们每人手上都有一捆用纸包裹的金币。

这时候,接谁不接谁的钱都是问题。赵兴干脆两捆子一起接过。翻手递到对方手中。

这种圆形金币是第一次交到传旨官员手中,但这位官员却像是明白这里头包裹的东西。他随手掂了掂,感觉到纸捆的重量,尖声说:“呀,这是越过新钱,我知道这种钱,学士今天在朝堂上向官家递了奏本,并给官家看了这些新钱。咱家知道,这玩意,携带太方便了。”

“咱家”这个词让赵兴愣了,因为对方说这个词的时候,声音实在太尖细,他眼珠一转,立刻问到:“阁长,学生出身千里大山,不是很清楚朝廷官职,这迪功郎,几品官呀?”

那人撇了撇嘴,尖声回答:“第37阶。”

赵兴晃了晃脑袋,脸上的怒色一闪而逝。第37阶,这级别属于文官最末等级,小的可怜。大概,现代中所谓地“眼屎大的官”,说的就是这等小官,这官衔属于一种散官,只有一个官号而已。

其实,赵兴刚才问话的目的在于验证他地称呼——皇宫里的阉人称宦官,不称太监。相反,太监反而是一种正式的官称,比如军器太监,即是军器监的长官,司天台太监指的是司天监长官。

在宋代,高等宦官可尊称为“大官”,中等宦官可尊称为“阁长”。赵兴刚才用“阁长”称呼对方,对方却坦然接受,这说明他确实是一名太监——长胡子的太监。

身材魁梧,二十来岁,长胡子的太监,赵兴心中已隐隐的猜到对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地十绝太监——童贯。这位童贯身为太监,创造了太监史上的“十个唯一”,而且据说他还是历史上唯一不贪钱,待人很慷慨地太监——因为他贪的是权势。

“阁长,可是姓童名贯”,赵兴笑得很开心,他轻声提醒对方:“刚才两个纸棍里,每棍包有五十枚金币,合计一百枚。”

这一百枚金币给的值。因为童贯现在正是最凄惨的时候,他还缺钱上下打点,现在他肯收,就是一个大收获。

童贯被赵兴的问话吓得一头冷汗,他今年二十四岁,十九岁才净地身,投靠前辈宦官李宪门下作徒弟。这位李宪是神宗朝地著名宦官,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战功。李宪以军功著称,童贯身材魁梧,恰好甚和李宪心意。

然而,这位童贯因为净身太晚,所以脸上还残留着胡须,因为在太监中被当作异类,李宪也不好多照顾他。

童贯现在也就是个小人物,还是上万太监中最不起眼的那种杂役。这样地人物。连主管太监都不一定叫出他的名字,初次相见,赵兴却一口道出他的名姓。

童贯不知道,他是古今太监群中最为独特的一个,是唯一有胡子的太监。所以被赵兴想到了。望着赵兴友善的微笑,他有点心虚,摸摸怀中的那两捆金币,他嚅嗫地回答:“咱家正是童贯,迪功郎怎么得知在下贱名?”

对童贯的疑问,赵兴笑而不答。他一边拱手相送,一边借着身体的掩护,凑近童贯耳边低声说:“阁长,在下听说阁长喜爱枪棒,故而打算送给阁长一柄好刀……阁长有空,可以去和乐楼找董小亮,提我的名字。”

这句话实际是提醒童贯,如有特殊需要可以向和乐楼的董小亮提出。由他转达赵兴,不,现在应该称呼赵兴为“赵迪功”了。童贯眨巴下眼睛,貌似对方的话还有另一种解释,那就是对方很喜欢结交一些喜欢枪棒的人。自己在太监中是个异类,所以名字被人传入对方耳中。

童贯之所以有这样的领会,是因为赵兴的个头在这时代是位“巨人”。这样的人舞文弄墨,反而让人感觉很别扭,他要是扛起一把大刀,那才让人瞅地顺眼。

送别童贯之后,赵兴返回屋内。程阿珠已经兴奋的将圣旨收起来,打算拿回家共赏。赵兴却不以为然。他的脑海里依然盘旋着那个疑问:“宦官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童贯怎么来到苏轼家?难道这就是宿命的相遇吗?”

他没有回自己的房间,沉思片刻。记起还有一位访客,便抬脚向秦观房中走去。

人才走到后厅,便听到厅里那位访客在吟诵诗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赵兴止住了脚步,这诗词他有点熟,似乎隐隐约约有点印象,皱着眉头想了半天,他猛然想起:这不就是那著名的“床下诗”吗!

这人是周邦彦,传说他跟妓女李师师关系暧昧,而李师师的另一个姘头更加赫赫有名,他是大宋朝的皇帝宋徽宗。传说周邦彦有一次正在跟李师师私聊,没想到宋徽宗闯了进来,周邦彦无奈,便躲入李师师床下,就这样苦挨了一夜。那句“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就是他在床下窃听地私聊记录,李师师当时用这句话劝导宋徽宗留宿。

传说,这词传出去后,宋徽宗咋看咋不对劲,他觉得自己没进行过“第三方通话”,怎么私聊内容流传出去涅,叫来李师师一问,知道那名暧昧男当时正躲在床下,他勃然大怒,便把周邦彦轰出了京城。

而后,李师师前去送行,回来眼泪汪汪,宋徽宗一时心软,又特赦了这名床下男……

这段情节写在《水浒传》里,据说,宋江那厮自认为自己的文学水平赶上并过了周邦彦,所以他也去钻到李师师床下,并在床下吟诗一,准备跟周邦彦的床下诗较一较长短……这段情节格外猥琐,所以赵兴记住了。

周邦彦?!来访居然是周邦彦,可现在哪有宋徽宗?哪有李师师?

见到高俅后,赵兴私下里问过端王的事,这位端王刚刚被封,现在也就是5岁小屁孩一个,以此推算,估计李师师她母亲还没出生。

我又被历史给忽悠了——赵兴感慨着走进会客厅,主座上坐的秦观,旁边是两名相貌相似地男子。三人正凑在一起谈诗词,谈的满脸潮红。

见到赵兴进来,秦观赶紧给他引荐这两人:“离人,你回来了,快来,我给你介绍,这位是太学生周邦彦、周美成……这位你更该认识认识,他也要参加今年的科举,邦彦的弟弟邦式,字南伯。他俩是你同乡,你该认识一下。”

宋代,钱塘是县,隶属杭州管辖,所以秦观以为俩人原先应该互知……但他们确实互不相识。因为赵兴一去海外数年。杭州庄园都是程族主持。而周邦彦在京城做官,他不可能知道赵兴。而周邦式听说过那座钱塘江边大兴土木的庄园,但并不知道庄主是谁。

按秦观介绍,周邦彦的叔父周,字开祖,嘉八年进士,熙宁间苏轼通判杭州时任钱塘令,多与苏轼唱酬。这次,他是听说秦观即将担任太学博士,所以特来拜访的。

难道周邦彦刚才唱地不是一床下诗。是他在太学期间所做的一普通艳词?赵兴带着满腹疑虑,与周邦彦聊了几句。

这厮果然是个骚人,没聊几句立刻骚:“不知乡党离人兄所治何典?可有大作?”

周邦彦是在问赵兴擅长六经里头地哪部书,有什么诗词大作。

本次考试是一次恩科,也就是新黄登基而特别增加的一次考试。考试内容是从六经中任选两本,根据一段经文挥出一篇文章来,而后做一篇诗词歌赋。

临近考试了,东京汴梁城的举子越来越多。那群文化人见面,彼此打招呼的话不是“吃了吗”,正是这句话——“所治何典?可有大作?”

没有标点符号,没有段落,那还叫书吗。那是一篇字。以赵兴的知识,他确实把那些六经一本都看不下去,至于诗词歌赋,他只记得几现代歌。能拿得出手吗。

其实,在宋代,唱几校园歌曲也不会过于惊世骇俗,但到了北宋末期,当柳永死后。现代歌已经不适合吟唱了。

柳永在世时,他开创地诗歌派别。是将市井俚语写入词中,仅凭流传于世地不多几俚语词看,这种词几乎就是大白话,而且与现代的校园歌谣差别不大。

柳永生前,宋词还有雅俗之争。柳永开创地“俗词”派别还有人追捧。甚至苏东坡也写过这样的俗词,但柳永死后。宋词地雅俗之争彻底终结,“雅词”派别占了上风,“俗词”受到鄙视,这时,再拿俗词书献丑,只会自取其辱。献丑不如藏拙,赵兴一晃脑袋,朴实的回答:“嘿嘿,我也就认识几个字,说道治学,算不上;诗词吗,七窍通了六窍。”

秦观聪明,他先品味出来“七窍通了六窍”是什么意思,大笑的说:“七窍通了六窍——能说出这样的妙语来,岂是俗人!”

“就是,离人叔叔贯会装疯卖痴,你们可别被他骗了”,王夫人捧着一盘黄瓤的西瓜从后堂闪了出来,她脸上带着不可抑制的笑容,招呼三个人:“几位叔叔,这是宫里赐下来的贡果,快尝尝……净街虎,娄阿鼠,离人就爱出精捣怪。”

显然,朝云已经在后堂将赵兴在大相国寺揍人的那一幕说了出来,惹地众人大笑不止。秦观等人问明情况后,也笑的直不起腰来。

“原来,离人兄还有东方朔的潜质”,秦观笑的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似乎还没人敢自称“净街虎”,所以秦观等人听到如此搞笑的绰号,都禁不住狂笑。

赵兴之所以不敢暴露真名,那是因为宋代众人倾理,当街斗殴在宋代并不是个好名声,如果让御史知道,他一定会失去参加科举地资格。在座的都是聪明人,当然知道他的小心思,但眨眼之间能想出“净街虎”这么有创意的名字,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机智。这名字在宋代是个笑料,但对赵兴来说,只不过是一次恶搞,他还没有做“俯卧撑”呢,有啥可笑的,所以在众人的狂笑中,他一脸平静的拿起一牙瓜,仔细地端详起来。

这种黄瓤西瓜是在宋代由越南的土人贡入中国地,据说,这是泰国瓜,它的甜度是普通西瓜的1.4倍,宋代皇宫中将这种瓜称之为“黄金阑”。黄金阑传入中国后不久,按照记录,它已经在南方几个省普遍栽种,但蒙古入侵之后,它又在中国消失。

赵兴的这种平淡态度更让几个人笑不可抑,等到几个人止住笑声,赵兴已经将一瓣黄金阑吃下肚里,他咬着西瓜肉,含含糊糊地问周邦彦:“美成兄,你久居京师,知道天波杨府在哪吗?怎么我问了半天,满汴梁城无人知道?”

周邦彦也很诧异,他皱眉想了会儿,答:“天波杨府……没听说过这名字——天波府,天……家啊,离人,你一定是被骗了,天子脚下,敢用这名字命名自家府邸,那不是一心寻死吗?哦,没听说近几年开封府捕获了杨姓谋逆啊——汴梁城没这么蠢的人吧?!”

大宋朝没有天波杨府?……好像是这么回事,除了小说中,没听说中国有第二人敢自称“天波”……水浒传里有一个人自称“天王”,被人称为逆贼,可那些人真是逆匪。宋江绰号“呼保义”,则被人称为忠义,忠臣能用“天”做名字吗?

俺又被骗了!

什么世道?

赵兴很纳闷,他拼命回忆,记起那位杨延昭似乎是真实人物,连忙补充:“我是说杨家将,杨延昭地后人还在吗?”

“杨延昭怎能称之为杨家将呢?”周邦彦有点瞧不起赵兴地无知,他忍住笑回答:“杨家将是隋代称呼,指得是杨素家族。至于杨延昭的后人吗,听说过,其三子杨文广有个儿子名杨畋。”

赵兴急问:“他在哪儿?”

“过世了。此人你应该知道,他父亲杨延昭与范仲淹有师徒关系,其本人同进士出身,与欧阳文忠同年中举,与二韩交往密切,与司马相公、王荆公、汝师子瞻皆有诗文来往。”周邦彦回答。

“啊,死了!”赵兴充满失望。大宋朝没有天波杨府还则罢了,传说中地效勇杨家将,到了第四代就变成了文人,没有佘太君,没有穆桂英,没有杨门寡妇。

真实的历史令人脊梁寒。

“绝后了吗?”赵兴的问话里充满失落。传说中杨家“特别能生”,可算是宋代生大军长……果然,愚民教育的东西是反着理解的,真相必然是:他家“特别不能生”,竟濒于绝后了。

“没有。杨畋于嘉佑七年过世,他刚刚续娶两年的太太给他留下了一个儿子只有八个月,叫杨祖仁。杨畋死前将妹妹嫁给张景儒,他死后,其妹帮助立碑,并与24岁的恭氏一起抚养孩子祖仁。

恭氏教导有方,杨祖仁两年前来京城考科举,竟然中了,年方23岁。韩相公将其外放为主簿——怎么,离人想找他?他具体在哪个县,我去吏部查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