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武侠修真 > 清虚道德天尊 > 第四百五十八章.勿看

清虚道德天尊 第四百五十八章.勿看

作者:豫章 分类:武侠修真 更新时间:2022-09-26 02:43:33 来源:笔趣阁

第四百五十八章.勿看

总之,在武则天辅佐高宗的时代,东西征战,军事上基本取得胜利,大唐声威高涨,边疆得以保卫。(顶点小说手打小说)在四境建立四大都护府,并扩大了贞观年间所置的一个都护府的疆域。这五个都护府是:

(一)单于都护府。麟德元年(664年)由云中都护府改置。治所在云中城,统辖区突厥数部,相当今天的内蒙、阴山、河套地区。

(二)安东都护府。总章元年(664年)置。初治在平壤,辖高丽、靺鞨各部。西起辽水,东至朝鲜北部,南北抵海。后来治所移至辽河之新城。

(三)安北都护府。总章二年(670年)置。辖治约今蒙古、俄西伯利亚南部一带,统管碛北铁勒诸部。

(四)安南都护府。调露元年(679年)置。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

(五)安西都护府。贞观十四年(640年)置。治所西(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故城),统安西四镇。显庆、龙朔年间(661-663年),唐军平定西突厥,辖区扩大至今阿尔泰山西至咸海及葱岭的东西各部的诸城邦国。咸亨元年(670年),治所移至碎叶城。

武则天临朝后,最初起年四境无事。自垂拱三年(687年)突厥、吐蕃、契丹先后犯边。女皇武则天借雄厚的国力和多年处理边境战争的经验,调兵遣将,逐一平服,使边境复归平静。

先是突厥部于垂拱三年(687年)犯昌平、朔州等地,武则天命左右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和李多祚讨伐。二将皆为智勇双全的少数民族老将军,在朔州大破乱军,突厥军队退走漠北。

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再起。武则天派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节率兵击之。王孝杰也是一位久经战场的老将,他连败吐蕃犯边之军,恢复了战前的西部边疆形势。

其间,唐朝东北边族契丹强盛起来,当西部边患平息后,威胁唐朝的便是契丹族。太宗贞观年间,契丹臣服大唐。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大唐营州(今辽宁锦州市)都督赵文翙施行暴*,虐待臣服大唐的契丹酋长,激起边事。这年五月,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攻陷营州,杀死赵文翙。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以李万荣为前锋,四处攻掠,数日间有兵数万,进军檀州。

武则天闻警即派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等二十八将讨之。

但是,唐朝大军未及对阵已中奸计大败。契丹破营州后把俘获的官兵囚在地牢里,然后派人告诉俘囚:“我们是契丹军士的家属,已饥寒难活,待官兵一到就投降大唐。”征讨军将到时,又把这些俘囚放出来,告诉说:“养你们无粮,杀你们不忍,放你们回去吧”俘囚们回至幽州向唐朝官佐说:“契丹粮食奇缺,人心思降。”各路降领信以为真,乃轻骑驱行,争先恐后。兵至黄獐后,又有契丹老弱兵迎降。唐兵更加急行。结果中了埋伏,骑兵被绊索绊倒,将卒死者填满山谷。生擒右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司农卿麻仁节。契丹军又迫令张玄遇在假文件上署名,派人给后军总管燕匪石等。催他们急行军赶往营州。结果,唐军再度中伏,致使全军覆没。

武则天闻报大怒。他下令:“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偿其值,发以击契丹”[《资治通鉴》,卷205,万岁通天元年九月。]令山东近边各州置武骑团兵。其意思是广泛征庥兵员,发动近离战场地区的民众,组织抗契丹的军队,坚决消灭契丹叛军。

并任命同州刺史武攸宜为右武卫大将军,任清边道行军大总管;以英勇善战的王孝杰为清边道行军总管;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集中了十八万大军讨伐契丹。

与此同时,契丹又进攻崇州,龙山军副使许钦寂战败被擒。契丹军再围安东都护府城,逼迫许钦寂劝降,钦寂向城中的安东都护裴玄大声喊:“契丹狂贼,灭在朝夕,裴公要鼓励将士杀贼守城以全忠节啊”契丹人便把他杀死在城下。

因契丹反叛,吐蕃和突厥也活跃起来,形势复杂而紧迫。突厥酋长黑啜请武则天收他为子,为他的女儿向大唐求婚,并要求归还河西的降产,答应这些条就率部为大唐讨伐契丹。武则天就授他左卫大将军、迁善可汗。而吐蕃向大唐提出种种条件,伤及国体,则被拒绝。

这年十月,契丹叛首李尽忠死了,孙万荣代领其众。默啜乘机袭击松漠,俘虏了李尽忠和孙万荣的家属。武则天拜默啜为颉跌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孙万荣则列加穷凶极恶,便收拾余众,向河北进攻。于是,先攻陷冀州(今河北冀县),杀刺史陈宝积和官吏人民数千,既攻瀛州(今河北保定)。河北震动,纷纷逃散。形势极为凶险。武则天想起了被贬为彭译令的狄仁杰来,便下诏起用为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前刺史。独孤思庄为防契丹进攻,正在组织老百姓运土搬石,修筑城垒,紧急备战。狄仁杰到任后,便下令解散,让百姓回家各安其业。守将们不理解,狄仁杰说:“贼犹在远,何烦如是万一贼来,吾自当之。”官民人等,人心顿安。契丹人闻狄仁杰之名,竟不战自退。百姓们都编出歌来颂扬他,立碑纪念他的功德。武则天又令狄仁杰为幽州(今北京市)都督,抵御契丹的进攻。

被贬为原州司马的娄师德也被起用,都是用来抵御契丹的。

决战时机到来了。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助工则天命王孝杰率17万大军进攻契丹军,与孙万荣在东硖石谷大战。契丹被打得大败而逃,王孝杰督兵紧追不舍。行至绝险的山岭上,契丹军回兵再战。王孝杰的后军苏宏晖竟然自乱其阵,弃甲逃走。王孝杰兵力单薄,被契丹人马迫上悬崖,坠谷而死,兵将也死亡殆尽。

武则天闻此军情,派使者至军中斩苏宏晖,但使者尚未到达,苏宏晖又立了战功,得免其死。武则天追赠王孝杰的官爵。

武则天愈愤契丹人的叛恶行径,再派大军前往讨伐。

孙万荣攻破王孝杰军后,在柳城西北方400里处依险筑新城,留下部队防守,自引精兵攻幽州。此时,默啜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赐,发兵攻袭契丹的新城,围城三日而破之。尽俘其众,获其财物而还。孙万荣正与唐军对峙,闻新城被毁,后备尽失,大为恐慌。唐前军总管张九节乘势攻击,孙万荣大败,逃至潞水。息于林下叹曰:“今欲归唐,罪已大。归突厥亦死,归新罗亦死。将安之乎”当时随行的只有几个家奴了。见他穷途末路,便把他杀死,向唐朝投降。自此,契丹叛乱才被平息。

此后,边疆虽仍烟尘不绝,但大规模的战事未再发生。直到她逊位之前,又置北庭都护府于庭州,这是武则天为抚边安疆设置的第五个都护府。有唐一代,总计设置了六大都护府,武则天就设置了五个。对太宗设置的安西都护府,也扩大了辖区范围。这说明,女皇的武功在历史上也是卓著的。

泰山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告祭天帝的最盛典礼,唐代以前只有秦始皇和汉武帝进行过这种盛典。行此大典目的有几个,一是帝王自以为取得了天上伟大的文治武功,而自己本是“受命于天”,向天帝祭祀感谢、报告功绩;二是当四方平服,海晏河清之时,通过泰山封禅大典,向“四夷万方”宣示声威,使他们服服帖帖,永远迎合。三是尊“泰一”,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实现中央集权的“大一统”。

秦皇汉武泰山封禅目的虽三者都有,而偏重在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制。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到泰山祭告天地,宣布自己“受命于天”,是唯一的、永久的统治天下人间的皇帝。汉武帝泰山封禅之前,在为什么去泰山祭吉天地,更有一番宗教上的定论。先秦(包括秦)时的宗教信仰为天帝至尊,但根据神化传说,尊奉的天地都不止一个,而是四个,即白帝、青帝、赤帝、黄帝,四帝无尊卑。平时的祭祀,在故都雍(今陕西凤翔县南)设总祠坛,在密、上、下、畦设四帝坛分别祭祀。

西汉刘邦则尊五帝。汉王二年(前205年),刘邦东西项羽而还,入关后又增一黑帝,在雍立黑帝,名北。汉文帝采纳原赵国人新垣平的建议,在渭阳建五帝。汉武帝时,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制,在原始宗教上也进行了改革,如他“黑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要罢黜五帝,独尊“泰一”。元光二年(前133年),方士毫人廖遵从武帝意,提出了独尊“泰一”神的宗教理论。胡说天帝虽五,然五天神都是“泰一”神的辅佐,所以只尊五帝不尊“泰一”,是对天上“真君”的极大不尊。他又附会“泰”者极,“一”者壹统。又经多方宣传,“泰一”成为汉代独尊之“天神”。既尊,泰一,又把五大名山分别了尊卑,以泰天最尊,称“五岳独尊”。因此,泰山是封禅祭告天地的地方。

古代帝王凡认为统治有功于天地者,都想借封禅表达功绩,但多受大臣们阴挠而未能成行,连齐桓公那样的霸主也为管仲所阻止未能做到。因为大臣们知道,皇帝组织这么个大型活动,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国力不强绝难做到。秦始皇虽去了泰山,但上山途中却遇上了暴风骤雨,没能完成封禅大典。因此,要想封禅必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必须天降祥瑞,表示天帝承认了你是受命于天,也做有巨大成绩;其次,受命的帝王必须功德卓著,恩泽文布四方;再次,必须天下太平国有余力,人有闲情,不能勉强使百姓怨恨。三者缺一,就不配封禅。

以武则天的知识、才华,尤其在宫内的读书、听闻,上述内容她是通晓的。她更知道太宗贞观年间,因文治武功的成绩,百官力劝封禅,太宗也很想做,但魏征却极力反对,认为当时的国力还不够,边疆四境没有平静,不足以达到封禅的资格,若硬是实行,是“崇虚名而受实害”。以太宗的气魄之宏伟,还是没有去泰山封禅。

但武则天认为她有资格,她的国家也有资格,无论国力、朝政、四方武功,都超过了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她到泰山封禅还有她的特殊想法、特殊目的。因为她是女人,如今是她武则天、一个女人在治理国家,是她一个女人打倒了关陇士族男人集团,是她指挥边陲征战,取得了远比贞观年要辉煌的成绩。这些事都是由男人们做的,如今却由她去做,做得不比男人差,却比男人好,连唐太宗那样的伟大的男人没做好的,她却做到了,也做好了。

封禅,是宗都仪式,男人们几乎剥夺了女人的权力。所以,今天她就是要打破这个规矩。过去的礼法都是男人定的,认为女人一无权力,既无政治权,也无祭祀权。男人还认为女人不洁,是阴霾,但男人却又争抢女人,当作物件争抢。这太不公平,今天她武则天就是要打破。向男权宣誓,向男权挑战。

如今,令她讨厌的长孙无忌们被她打垮了,她正好去封禅,谅也无人敢阻挠了。所以,她在朝堂直接向百官提出去泰山封禅。果然百官们像应声虫一样,赶快为她找封禅的根据,为她的提议而欢呼,而迎合。

高宗像个摆设,在朝堂上他是个摆设,所以一摆就同意;不给他作主,他也不会想到去封禅,他无此气魄。

于是,由“二圣”下诏:准备封禅大典,由司空、英国公李勣,少师、高阳俊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叵鹿男窦德玄界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并议定礼仪。

在旧制封禅礼仪中,根本没有皇后的位置。祭天时,皇上为首献,亲王为亚献,德高望重的重臣为终献。祭地时,皇上为首献,皇太后为亚献,而且皇太后的亚献也是名义上的,实际仍由公卿代行。武则天认为这不公平,也不像话,她要给改过来。于是,武则天表称:“封禅旧仪,祭皇地祗,太后昭配,而令公卿行事,礼有未安,至日,妾请帅内外命妇奠献。”[《资治通鉴》,卷201,麟德二年十月癸丑。]就是说不仅皇太后的“昭配”(即名义的祭献)不到位,如今她要作为皇后的身份亲自祭献,要率领宫内的所有妃嫔和皇姑、皇姐妹、皇女、皇太子之女、王之女和所有官员妻女,一同参加实际的封禅祭祀礼仪。武则天决定的,没有人敢反对。

武则天的决定,乃旷古之创举,封禅典礼是封建礼仪中最高的礼仪了,几乎排斥了所有的女性,连皇帝的母亲也只能是名义出席,实行仍由男官代行。而武则天要亲自出席,并率领内命妇和外命妇,其人数不会比百官少。这就表示,男权与女权,男官与女官,完全对等,不能让男权、男官专断。女人在最高的典礼上,要表现出与男人的平等,就是要在最能显示的时间和场合显示。

武则天的行为,是妇女解放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应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她如此向旧礼教、向男权挑战、张扬,无怪那些守旧的史家们要下决心否定她、涂抹她、侮辱她、伤害她、打倒她。

由于大批女性要出席封禅大典,跪拜祭尊就不能像旧仪上说的,跪在蒿秸、芦秆上。所以,在同一天她让高宗下诏,封禅坛所设的上帝、后土位,要改用茵褥等铺垫。当天还诏告祭祀的乐曲也得改,不能用过去那种阴森的乐曲,要改为“功成庆善之乐”和“神功破阵之乐”。别小看乐章的改变,这是武则天要把那传统的祭神祭鬼音乐,改成喜庆的和勇武的乐章,这正代表了武则天的非凡神彩。

《资治通鉴》写到驾车远行泰山的阵容时,是生动而有情感的。尤其是描写的结束语用当时粮食的价格便宜、差一点的粮食品种市场上见不到,说明那时的丰稔、富足,可见史作者为武则天的举动所感染,是较为自然思想的流露。由于文字不多,抄写于下:

丙寅,上发东都,从驾文武仪仗,数百里不绝。列营置幕,弥亘原野。东自高丽,西至波斯、鸟长诸国,朝会者各帅其属扈从,穹庐毳幕,牛羊驼马,填咽道路。时比岁丰稔,米斗至五钱,麦、豆不列于市。

如此浩大的阵容,仅队伍自身即数百里长,行程数月之久,当时不光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难有的壮举。不是一个气魄无比宏伟的指挥者,是很难会有这种想法和举动的。

当年的十二月,封禅队伍达泰山之下。有关部门做好了迎驾和封禅准备,只等封禅队伍休息准备好,即行封禅大典。

所谓封禅,要在泰山和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两个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做“封”,在梁父山上辟地为墠祭地叫做“禅”。《白虎通义?封禅篇》说:“王者易姓而起,必封升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可见,封禅对帝王的重要。如果不去封禅,在礼制上上天还没有承认你是合法的受命天子;如果天下太平了,你不去报告天地,那是对天地的最大不尊重。

古代帝王百官,都十分重视这一礼制,只是条件不允许,无法做到而已。在汉武帝封禅泰山时,司马迁的父亲太史令司台谈,被武帝留在洛阳没能去,气得一病不起。他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哭诉:“如今皇帝承千岁之统,封禅泰山,这是旷世的盛典,而我缺不得同行,这就是命啊”可见,百官对封禅大典是多么的重视。

武则天的封禅准备,大约仿照汉武帝。在泰山南坡筑起圆坛,直径12丈,高一丈二尺。在泰山顶上另建一坛,直径五丈,高九尺,名“登封坛”。在社首山上也建一坛,坛分八隅,八面都有台阶,上以黄色土覆盖,周围以赤、青、白、黑四色土覆盖,称为“降禅方坛”。

一切准备好后,封禅典礼开始。麟德三年正月三十日,高宗在泰山南的祭坛上祭祀了昊天上帝。祭毕登山,第二天在山顶的“登封坛”上再度祭天,把给上帝写的信(写在玉上,称玉牒,内容保密),放在玉匣里,缠上金绳、封上金泥、印上玉玺,藏在坛下。

第三天在社首山“降禅方坛”祭祀地神。按照先前的规定,由高宗先祭,执事人等全部退下。由宦官执着帷幕,武则天率领内外命妇登坛亚献,越国太妃燕氏(越王李贞的母亲、太宗的后妃)为终献。帷幕以锦乡做成,五彩缤纷,真是中国古代祭祀史上的一大奇观。

第四天,高宗、武后登上朝觐坛,接受朝贺。文武百官、中外使臣奉献贺礼。贺毕,降诏立登封、降禅、朝勤碑。宣布大赦天下,改麟德三年为乾丰元年,改博城县为乾封县,以纪念这次封禅盛事。

封禅毕,车驾回京师。途经曲阜,赠孔子太师衔,以卿大夫礼致祭。途经毫州(今河南鹿邑),拜谒老君庙,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先返回东都洛阳,稍停再还京师。其间又八百余里,直到四月还京,将封祥事告谒太庙。

古来皇帝巡幸,包括封禅,史家多有不同的评论。除掉一些纯属游山玩水者,皆应一分为二。封禅是政治目的的大型活动,抛去迷信方面,可向海内外昭示声威。作为一个旷古的女政治家,武则天打破传统,显示妇女地位,皆应特别认识。自然,如此大型活动,连唐太宗也未轻易举行,其消耗也是巨大的。如后世的康熙六次南巡,《红楼梦》中的侧面描述,重视的是消耗,但曹雪芹却不知,康熙六巡对治理黄河水患发挥了莫大作用,是康熙一朝的政绩之一。而乾隆也六次南巡,却重在游幸,连他自己都认为“六次南巡,劳民伤财”。

上元二年(675年)春天,高宗的病情加重,头晕目眩,浑身疼痛,连形式上的临朝也撑不住了,决定把政务彻底让给皇后掌管,所以便有了朝中大臣关于皇后摄政的议论。敢于说话的几个大臣不同意高宗的想法,要让太子弘摄政。正在议论期间,太子却突然死亡。两事的巧合发生,宫内外议论纷纷,疑太子为皇后暗害。成为徐敬业等要推翻她、史家们否定她的罪状之一。武则天杀女、杀姐、杀子、所以是“虺蜴为心,豺狼成性”。

上元元年(674年)秋,李治自封天星,尊武则天为天后。同时把其先祖一律追封,把太祖李虎的祖父李熙(后魏时任过金门镇将,谥宣简公)追封为宣皇帝,妣张氏为宣庄皇后;追封李虎之父李天赐为光皇帝,妣贾氏为光懿皇后;太武皇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李世民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长孙氏为文德圣皇后。因为已追封了太宗和长孙皇后为“圣”了,为避其称号,才把先前的“二圣”改尊为“天皇”和“天后”的。

自尊封号也没用,李治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坏。看来他们的家族寿命都不长,他的爷爷李渊身体最好,才活58岁。祖母49岁病死;父亲李世民只活到50岁,母亲才36岁就死去。自封“天皇”这年李治46岁,离身强力壮的父亲逝世的岁数没几年了。所以,李治的意志很消沉。这些年自己的身体一直很坏,能活到46岁,还亏得妻子武后的关爱。实际上武后已视朝决政20年了,朝臣大小政务都是武后处理,他只是摆摆样子,免得亲自操劳。后营的改革,也使高宗不被女色侵害,自立武后高宗只同皇后生过五个孩子,和以前的子妇加起来共八子三女。高祖是22个皇子,19位公主。太宗是14个皇子,21位公主。武则天进宫后,他几乎过着一夫一妻家庭生活,对他的身体大有益处。

然而,他生来虚弱的体质,加上少年的伤害,使他勉强生存和上朝应景。至自封“天皇”之时,他已再难上朝应景了,才考虑再三,提出让“天后”摄政的。

然而,当高宗把自己的想法交众臣讨论时,却遭到或明或暗的反对。而朝中拥护武则天的重臣许敬宗已于咸亨三年(672年)逝世,他死后太常博士袁思古曾提出为他谥“缪”号,这个谥号显然是对许敬宗的极大侮辱,《谥传》上确记有这个号,但那是对一些极不称职官员的盖棺论定,是一种惩罚性的论定。而许敬宗半生替武则天争斗,是武后忠心不二的大臣,死后竟如此谥号,可见得当时朝中的反对派再度抬头了,他们打击死去的许敬宗,实际指向是武则天。谥号问题也弄起波澜,许敬宗在朝的孙子几乎气疯,向皇帝诉讼袁思古,高宗下诏让五品以上的官都参加议论,最后才改“缪”为“恭”。“恭”号也几乎是个贬义的,《谥法》说“既过能改也曰恭”。实际上朝臣中所以给许敬宗送个“恭”号,也只承认他忠于武则天而已,为他提“恭”谥号的是礼部尚书杨思敬[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咸亨三年八月。]。

儒家传统、男权观念和王朝正朔观念是十分顽固的。所以,在许敬宗等少数由武则天培植的大臣一死,便无人敢替武则天说话了,因为朝中官员毕竟是正统思想官员占绝对优势。虽然多数也不敢说武则天的坏话,但在这重大问题上,也无人为她冲锋陷阵了。

反对武则天摄政的代表是中书侍郎兼任宰相的郝处俊。他向高宗说:“天子理外,后理内,天之道也。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陛下奈何以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之子孙而委之天后乎”郝处俊的话刚说完,中书侍郎李义琰又抢着说:“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资治通鉴》,卷202,上元二年三月。]

郝处俊改于直接道破就里,反对皇后临朝,反对让武后摄政,他的胆子也太大了。在封建社会,他堪称敢于犯颜直谏的“诤臣”了。他的“诤言”也异常明白:女人是不能执政的,哪怕皇帝再小,也是男人,绝不能让皇后临朝。皇后临朝就不是原姓的天下了,就会出现西汉吕后专权那样的“祸乱”来。如今的天下是李氏的天下,一定要传给李氏的子孙,而不能交给武氏“天后”。

当时议论不是在背后征求意见,而是“朝议”,“天后”武则天就在高宗的身后,只隔一道帘幕。所以说赦处俊胆大,似乎嚣张,他同时也是说给“天后”听的。完全可以想象武则天是多么气愤和委屈。政权只能交由李家的子孙,那如今自己的丈夫病得上不得朝,李家之子是自已的亲生儿子,亲生儿子比丈夫还要弱。那她做妻、做母就不能伸头撑一下,让这个朝纲无人作主丢下去。20年来不正是她苦力支撑、辅佐高宗才出现如今的大唐形势吗?如今夫病子弱,拥护她的大臣死去了,没人敢说公道话,让这些腐儒又跑出来指手画脚,满口子曰。她如何不委屈、不愤慨。这么多年来,从长孙无忌开始,就一直瞧不起女人,女人只能作男人的附属物,弄不好就是红颜祸水。这些年她干出了那么多让男人做不到的事,让唐太宗那样的男人都做不到的事,仍被男人瞧不起。所以,她一定感到委屈、愤慨。

廷议武则天摄政事过不久,太子弘突然死亡。死的日期是同年四月已亥日,地点是合璧宫,死时高宗和武后都在他身边。

因李弘死在廷议武则天摄政期间,所以“时人以为天后酖之也”。

然而,说武则天“酖”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即使是最有想象能力的小说家也设计不出武后杀子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和具体“酖”杀的作案过程。因为李弘是一国储君,具备了准皇帝的一切条件,身边文臣、武将、太监、侍卫一大批,东宫等于一个小朝廷,太子的行动已不能自主、自由。其起居、餐饮都有完备的专伺,每饭、每食、每饮都有严格的程序。武则天真要“酖”杀他,也是难以做到的。所以,大家只能怀疑,一直怀疑到如今,使武则天做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嫌犯,我看今天该为她解除了。

李弘,是武则天生的第一孩子,有了这个孩子,她才得以在唐宫立住脚。是她在唐朝后宫和前堂发展的奠基和。武则天很爱他,以他为骄傲。

李弘酷似高宗,性格忠厚仁儒,身体虚弱,多病多灾。他幼年时学习《春秋》,师傅读到“楚世子商臣弑其君”,他听不下去,以为太血腥、太残酷,要求换别的书读。于是师傅们改教《礼》。平定高丽后,“二圣”下令让逃亡的士卒限期自首,否则施以斩刑、妻子儿女没为奴。李弘知道后大为不忍,上表劝说取消罪涉妻子儿女这一条,表里有语:“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资治通鉴》,卷201,总章元年九月。]。咸亨二年(671年),高宗出幸东都,留太子弘在京师监国。当时正遇灾荒,太子发现兵士的食物中有树皮和草籽,心中悯然,便命人把东宫里的粮米送给他们吃。

一天,李弘偶而得知淑妃生的两个异母姐姐义阳、宣城二公主,三十岁了还没有嫁人(公主未有皇帝或母后命,不得出嫁),心里很难过,急忙上奏请求为二位公主办理嫁事。高宗准奏,但这件事却让武后不高兴,一怒之下把二公主配给了两个翊位小军官。她认为太子是将来的一国之君,要处理军国大政,驾驭群臣,这么婆婆妈妈,哪能成其大事。但是高宗却喜欢李弘,认为太子能宾礼大臣,处事心仁,正是他所希望的。原来高宗所说的宾礼大臣,有他的根据。例如:太子躲在东宫读书,不愿接纳宫臣,不接宫臣,用膳自然就少。典膳丞邢文伟劝太子多接触臣属,以便发解朝政,就以减少供膳进谏。太子就诚恳地给他回信答书,强调自己身体不好,没有太多的精力接触大臣,还说一定尽量做到多见宫臣和宾客。还有一次,太子设宴,宴席间命宫臣做“掷倒”的游戏以助兴。挨到左奉裕率(太子侍卫官)王及善,王拒绝听命,说:“做掷倒这把戏,自有伶官。如果臣奉命做了,那我就不配做殿下的侍卫了”太子听了赶忙称谢。这两事为高宗知道后,分别奖赏了他们二人,并升了他们的官职,还向大臣们讲述了这些小事,表扬了自己的儿子[事见《资治通鉴》,卷202,咸亨三年十二月。]。

大臣们当然更喜欢太子,他谦恭、仁慈,将来做了皇帝,才能让臣子们可以随意劝谏,立言立德、青史留名。如果让武则天当了女皇帝,别的先不说,先是说话就不能太随便,她聪明睿智、是非分明、性刚专断,在诸臣眼里有些乖张、暴棙,做她的臣子不怎么舒服。至于国家由谁治理更好,那就不去管它了;至于太子的身体条件太坏,能否挑得起治国的重担,他们也一概不管,那毕竟是后话。

但是,太子弘却突然死了,他们的希望破灭了。所以,伤心而恼火,就认为是权欲膨胀的武则天杀了她自己的儿子,搬掉她摄政的绊脚石头。

高宗和武后对儿子的去世当然比诸臣要伤心痛苦多了。但在诸臣眼里,武后是猫哭老鼠,怎么看都是假的。但是,太子的身体状况,高宗是清楚的,太子死后高宗制诏曰:“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顾惟耀掌之珍,特切钟心之念。庶几痊复,以禅鸿名。及腠理微和,将逊于位。而弘天资仁厚,孝心纯确。既承朕命,掩欻不言。因兹感结旧疾,增甚亿兆。攸系方崇,下武之基,五福无微,俄迁上宾之驾……”[《旧唐书》,卷86,《高宗诸子传》。]意思是说:自从李弘做了太子,严重的疾病一直缠身。朕盼着他康福后,就把皇位禅让给他。只要他病情减轻些,朕就让位了。但这孩子天生忠厚仁孝,听说朕要让位给他后,再也不说话了,日夜想着怎么能接这个重担子。因此使旧病复发,陡然加重了百倍,终于夭亡了

这是《旧唐书》里记载的。而《资治通鉴》就简单多了,是把《旧唐书》的“制文”缩写而出的:“朕方欲禅位皇太子,而疾遽不起,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谥为教敬皇帝。”[《资治通鉴》,卷202,上远二年四月。]

高宗出是个忠厚坦诚的人,他痛失爱子,表述了李弘突然死去的原因。原来是重担子把他压死的,李弘的身体本来很差,给他太子做,他已感到担子太重,病情便加重了。而高宗和众臣不顾他的死活,又要把皇帝位让给他,其结果使他的旧病复发,比往日暴增百倍,就突然死亡了。儿子的身体、性格和心情,高宗太熟悉了,当年他做太子时,就感到担子重,终日苦恼,也让他虚弱的身子加了病。所以现在40多岁就感到末日将到,和做太子、做皇帝的压力关系太大了。想当初李弘十余岁时就被留在京师监国,李弘的担子重,又想念远去洛阳的父母,经常哭泣,连那些急于求成的辅弼大臣也感到可怜,放他去洛阳父母身边轻松轻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