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八十七节 练兵

大国崛起1900 第八十七节 练兵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第八十七节练兵

其实不止德国人这样,法国人,甚至包括俄国人,但凡是在中国划分了势力范围的国家,都在加强他们的特权,利用铁路圈占了大量矿产,他们可以开,可以掠夺,就算他们不开,也不允许中国人开。

英国人其实最为可恨,过去没有深深研究过哪些国际条约,杨潮以前还不太在意,总以为是文明国家签订的,总得顾忌基本的脸面,可是英国人已经是脸都不要了。

通过贷款窃取了中国海关大权,英国人就想尽办法扩大海关权力。

清政府此时依然是一个制度十分粗放的旧时代政府,缺乏很多的政府机构,社会管理中有许多欠缺。

比如对开办工厂,清政府没有什么管理办法。因此很早,英国人就通过海关,窃取了清政府很多的权力,比如在上海等口岸的洋人工厂,都交给海关管理,让海关向他们收取一种出厂税。

当时清政府根本不懂这些,而且工厂也都是洋人所办,清政府懒得跟洋人打交道,就放任海关夺取了这部分税收权力。

可是八国联军之后,英国人开始要求更多的权力,他要求中国人在内地自办的工厂,也必须向口岸的工厂一样,向海关纳税,而不是向清政府纳税。

英国人的要求也送到了杨潮这里,要求莱芜兵工厂向海关提交生产资料,以备税务核查。

“洋人的特权确实是一根绞索啊。”

杨潮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他脖子上那根绞索,感觉那根绞索深深的勒紧了他的脖子,让他呼吸困难,不隔断这根绞索,民族工业根本就无法自主发展。

难怪日俄战争后,日本人突然就发达起来,不但是因为国际地位提升,还因为打赢了俄国人之后,列强都不得不取消了加在日本人身上的不平等条约,让日本人彻底挣脱了枷锁,而中国人带着枷锁跟日本人竞争,能赢才怪呢。

一个是国家意志坚定推动的工业化,一个是背着十几个吸血的列强往前爬的衰朽国度,能跑的赢才怪了。

但是杨潮偏偏对此没有办法,那一根根绞索,是通过条约确定的,没有实力的情况下,洋人不可能答应修改条约,除非是清军打赢了这场战争,否则就无法阻止日本人卸去包袱,也无法阻止洋人继续吸自己的血。

“训练,实弹训练,手枪、步枪,机枪、大炮,能学会尽量学会。瞄不准也得会开炮,从今天开始,没有休假!”

晚上计划了一晚上的杨潮,一大早起来,就向大石房外的士兵们训话,要求开始进入战争状态。

这些人已经被马豁瓦训练了三年了,如果加上他们以前在青岛华勇连中练的,已经是五年了,一个个各种技能其实已经十分纯熟,而且经过五年的扫盲教育,大多数人都能认识简单的字了,应该说文化水平是有很大提高的。

“朝廷允许本官组建一镇新军,一万两千人,你们就是军官,如果不好好练,老子就换人!”

杨潮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子。

士兵们一听,脸上各有表情,有的窃喜,有的木讷,有的在悄悄算着数字。

“一万两千人,你们才六十五,不六十四个人。”

马腾飞被杨潮派去了北京,这里只有六十四人。

“所以你们每人至少都是连长,看看你们有个连长的样子吗,在给你们一年时间,第一必须识字,第二必须学会所有武器,否则就给老子滚蛋!”

狠狠骂了这些士兵一顿之后,杨潮一个人躲进房子中发闷。

杨潮有个大胆到疯狂的计划。

这次日俄战争中,他必须掘取最大的利益,光是兵工厂那点利润简直不值一提。

他要让日本人无法通过这次战争进入列强之列,要让俄国人一蹶不振,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把关东拿回来,借这次机会将民心民气一下子鼓动起来,最大程度的激发中国老百姓的爱国热情。

中国人性格中有一种浪漫,当激情来的时候,可以不惜一切的牺牲和奉献,可是一旦激情退去,对国家失望的时候,又会变得极端的自私自利,甚至自卑。

所以杨潮今天突然加紧了对这些士兵的训练,要在日本和俄国分出胜负之前,将中国的利益打出来。

单靠自己一个人肯定不行,自己手下就大猫小猫两三只,最强的力量还是袁世凯手里的几万北洋军。

“送他两百挺机枪!”

杨潮暗自想着,必须拉拢袁世凯,关键时刻能说服袁世凯跟自己一起行动才能成事。

失去了这次机会,在想稍减身上的压力,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了。

“小张,记下了吗?”

“记下了!”

一个文质彬彬带着一副近视眼镜的青年回答道。

他是电报员,是梁金荣等人从天津电报局挖来的,不过本人是上海人。

他叫做张念,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孩子,今年才十五岁。

梁金荣挖了很多电报局的发报员,因为凡是铁路都需要用到电报,而且杨潮还打算通过铁路来经营一个电报局呢,相信肯定比盛宣怀搞的那种官办电报局挣钱。

铁路通到哪里,电报线路就拉到哪里,电报业务就开展到哪里。

同时杨潮也要了一个电报员,把点保险拉到了大石房,算是有了私人电报了。

“在给谢冠辉发过电报了?”

杨潮问道。此前他已经让小张给谢冠辉发电报,让他找上海所有的报纸,大量报道烟济铁路运营的消息。再找些人谢谢詹天佑这些人,包括修铁路的工人,尽量写的光辉一些,不要怕夸人。

还怕谢冠辉放不开,专门叮嘱他不要怕花钱,让他从银行里支十万两银子运作,一定要在烟济铁路正式运营之前,让全中国人都知道这条铁路。

“大人,已经办妥了,谢先生那里让放心。”

张念扶了扶眼睛,小声答应道。

杨潮点点头:“办完事,跟我去大生厂哪里看看,张謇也要投产了。”

“好的先生。”

张念,不但是杨潮的私人电报员,还是杨潮的专属秘书,因为他受过比较系统的教育,从小在洋人办的学校上过学,文化程度大概在高中水平,数学几何、物理化学都懂一些。

经过十三个月的施工,张謇设在东营村附近的大生纱厂二厂完工了。

张謇的手下经过测绘,最后在大石房往东三里处建了一条绵长十多里的堤坝,一直修到南边的小清河边,用来防止海潮倒流,基本上每年都有两次海水会漫过大石房这里,修了这条堤坝之后,等于将三角洲这一代近万亩土地保护了起来。

在大石房和东营村之间,张謇圈占了两百多亩土地,盖起了成片的场房,纯粹的场房,而且还建有学校,几百个孩子在里面上学。

张謇还打算以纱厂为中心,将这一代近万亩土地开垦出来,租给东营村的百姓。

“状元公,恭喜恭喜。”

“杨大人,同喜同喜。”

跟张謇已经很熟悉了,说起话来随意了很多。

“状元公开工,不打算办个典礼吗?”

“呵呵,已在筹备了,还没来及通知杨大人,十二月二十九是个好日子!”

“好,我一定来。”

张謇的开工仪式定在了年关跟前。

“杨大人,老朽有一个不情之请。”

“状元公,请说。”

“此处荒僻,又无港口码头,老朽打算修码头通烟台。还想修铁路到潍县。码头老夫倒是能修,这铁路吗,就一窍不通了。”

“铁路交给在下,保证在明年这个时候通车。”

提前来张謇这里看看,是因为杨潮打算立刻离开,去一趟烟台,因为烟济铁路运营启动仪式也快要到了,詹天佑没有心思挑日子,他准备好之后,就立刻开始运营,就在十二月二十五,也就是三天之后。

如果有事情耽搁了,杨潮很可能不能来参加张謇的开工仪式,因此提前来打个招呼。

“杨大人贵人多事。”

张謇一听,果然有些不高兴。

杨潮忙道歉:“哎呀,要是状元公这样说,在下就不走了。”

张謇冷哼道:“不用装了,铁路确实比纱厂重要,这可是中国人自己修的铁路,不但你要去,老夫还要去呢。老夫也想见一见这个詹天佑。”

杨潮不由有些尴尬,原来张謇早就想到了,而且决定好了,枉费自己还提前来打预防。

“那状元公就随在下起走吧。在下约了福建会馆的船,今天午时就到。”

小清河外的水文条件还算不错,后世东营市在这里修建有港口,杨潮还没有修,但是用木桩子和木板搭建了一个简易码头,百吨以下的小船可以停靠。

张謇笑道:“也好,省的老夫这一把年纪还要来回奔波了。”

如果不坐船去烟台,张謇就得坐马车沿着莱州湾走一圈了,坐马车确实不如坐船舒服。

下午坐上龚照清派来的小船,傍晚就踏上了烟台的码头。

烟台码头依然在忙碌的施工,张謇看的啧啧赞叹。

“港口码头、铁路、兵工厂,老夫弗如你远矣!”

张謇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竟然有些哀叹的说道。

“状元公说笑了。办实业,状元公才是前辈啊。”

张謇叹道:“老夫到底格局小了太多了。吾观你那盐碱开厂,必还有大手笔!”

杨潮笑了起来,没想到被张謇觉察到了,杨潮确实还有后手,而且还要跟张謇商量呢。

“杨大人,来了!”

一群人匆匆赶来码头,竟然是詹天佑等人,杨潮不及多言,跟张謇一道,迎了上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