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八十五节 大国战略

大国崛起1900 第八十五节 大国战略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谢纶辉是上海钱业的领袖人物,在华人中自然是说一不二,在洋人中也很有地位,被选为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议员,平素参与跟洋人银行之间的各种会议。

在上海,虽然洋人的银行势力很大,经营也很成熟。可是真正参与到商业的方方面面的,还是那些华人钱庄,因为参与度广,洋人银行甚至不得不依靠这些数量众多的钱庄来进行业务往来。

可以说,洋人银行相当于中心银行,而华人钱庄起到了各地支行的作用,从上海到苏杭等内地的汇兑业务,全都操于华人之手。

因为地位上的优势,而且钱业联合起来,谢纶辉甚至可以偶尔欺负一下洋人银行。

比如为了维护小资本的钱庄权益,谢纶辉操办北市钱业公会规定:“到期庄票,如遇钱业自行来收,即可当日解付同行之银,互相汇划;如遇洋银行来收,须解现钱,故再迟一天”。这项规定让洋商银行和外商商会很不满,邀请钱业总董谢纶辉出席会议商议,会上谢纶辉据理力争,说“钱业章程,外人不得干预,其庄票收授与否,权操于洋商”,随后即离席告辞,在谢纶辉的强硬态度之下,洋商不得不照常收用,忍下了这口气。

正因为在上海钱业华洋两界都有很高的地位,谢纶辉等于是一个站在上海金融业核心的人物,通过他办理一个银行,那么很容易就挤入了上海银行业的圈子里,这个人物很合适,对此杨潮还有些感激盛宣怀。

杨潮跟谢纶辉商定,在上海、烟台、天津开三家银行,上海为总行,并且看情形往广州、武汉方向发展。主营业务为汇兑,因为汇兑风险最低,如果能说服朝廷将税收从银行汇兑,那么就等于多了一项长期的丰厚买卖。

只是朝廷赋税,地方上靠着各家钱庄,到了上海后靠着中国通商银行,杨潮估计自己没有机会能抢到。

而且杨潮之所以选择汇兑,目的是先把银行的信用积累起来,做这种风险小的生意就很合适的,不然可以做一下利润丰厚的贷款业务了。

只要在铁路运营前,杨潮的银行可以正常运转,然后就可以在铁路开通的时候帮铁路容第一笔资金即可。

这些事情杨潮都没有隐瞒谢纶辉。

“修铁路确实耗用甚大,洋人修铁路,也不是一家银行能够承揽。不过上海钱业也不容小觑,大人何不在上海发放债券,想我上海同仁也乐于支持国人修铁路。”

修铁路发行债券,这在国外十分常见,几乎可以说不发债就办不起来的地步,华尔街最大的票据交易就是铁路债券,下来才是国债券。

上海随着列强金融业的引进,也诞生了股票交易所等机构,而且不止一家,十分疯狂,跟摩根之前的华尔街一个德行,没有任何秩序,各种小型交易所,大行其道,各种皮包公司滥发股票,金融欺诈不胜枚举。

杨潮摇头道:“这条铁路本官力图国人自办,不想沾一分洋人的味道,这是一条争气路,意义非同一般,甚至超过了盈亏的考虑。”

谢纶辉道:“小人明白了。不过小人保证,若是烟济铁路的债券,我北市钱业愿意一力承揽,绝不向洋人出售一两的债券。”

杨潮笑道:“如果要借款,所费颇多啊。”

谢纶辉道:“不知杨大人需要多少?”

杨潮笑道:“办铁路呢,兴建的银子已经够了,但还缺运营的经费,在下打算筹资一千万两。”

“一千万两!”

谢纶辉终于吃惊:“运营怕用不了如许银子啊。”

杨潮笑着把他的想法说了一遍,那一千万两银子是作为铁路公司的资本金的,是他答应工程师们的,一分都不能少,至于用不用的完就不好说了。

“如此的话,想必平时未必会动,还可以存入银行。那我等的银子也不须出库。北市钱业应该还是能吃的下的。”

谢纶辉想了想道。

“那就好。全托付给谢先生办理了。”

对于这个时代的金融家杨潮还是信任的,谢氏可是大家族,一大家子人呢,不怕他跑,真正危险的是那些孤身一人来中国的洋人冒险家,开皮包公司的就是那些家伙。

谢纶辉筹办银行的这段时间,国际形势还是有些紧张,而且紧张的焦点就在东方,就在中国,中国的东北。

本来在列强的压力之下,尤其是英国人不惜放弃自己的孤立主义,屈尊跟日本这个还不被国际认可的国家结盟对抗俄国,俄国人终于妥协了,1902年4月8日沙皇政府跟中国政府签订《交收东三省条约》,同意分三期撤兵,一年半撤完。

但是俄国人并不甘心,1902年3月12日,俄法两国在彼得堡发表宣旨,声称两国对于将来远东或中国发生变化时,为保护两国之利益,保留其自由行动的余地。将法俄同盟扩大到东方之后,俄国人慢慢开始更改政策。尤其是沙皇又得到了德国政府的保证,表示支持他们在东方的扩张之后,越来越难以忍受英国人的压力。

1903年5月,沙皇更改了稳健派财政大臣维特对远东事务的妥协态度,采用御前大臣别佐勃拉佐夫的意见,开始推行扩张政策,向英日同盟发出正面挑战。1903年8月俄国又悍然成立以旅顺为中心的远东总督区,任命阿列克塞耶夫为总督,接着重新占领奉天。

俄国同时开始在国内制造战争气氛,开动宣传机器大肆鼓吹“流血、牺牲”,“保卫祖国”等舆论,摆出一副为了争夺东北不惜一战的架势。

日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

或者说,日俄战争在日本人跟英国人签订同盟条约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日本的元老伊藤博文,起先是不赞同跟英国人结盟的,认为会把日本拖入大国间的冲突,伊藤博文看的很清楚,英国人就是想让日本人当打手,他可没有那么傻,白白替英国人打仗。

所以结盟之前,伊藤博文专门去了一趟莫斯科,但是俄国人十分傲慢,根本就没人接待伊藤博文,把他在破宾馆中扔了一个月,然后才随便见了一面。

伊藤博文询问,可否以日本承认尊重俄国人在东北的现状,换取俄国人放弃朝鲜权力,俄国人回答的很干脆‘不行’,伊藤博文只能叹口气,不再反对,转而支持跟英国人结盟。

此时,战争就已经不可避免了,因为日本人和俄国人,是这个时代世界上两头最饿的狼,而东北则是一块肥的全世界都眼红的肥肉,这样的肥肉放在两头饿狼之间,引发一场厮杀,那简直是一定的。

只是如果俄国人能够妥协一两分,日俄战争不会在此时发生而已。

所以1904到1905年这场战争,其实是可以避免,或者延后的战争。

同时这场战争背后,还有深刻的经济问题,那就是一场蔓延全世界的经济危机。

这次危机还是从俄罗斯开始爆发的,之前从1892年至1893年开始,俄国出现其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可观的一次高涨,从1890年到1900年十年间,俄国铺设了22600公里的铁路。顿巴斯的煤、巴库的石油、南方的冶金业都有一波高速增长。俄国的生铁和钢产量超过法国居世界第四位,铁路线的长度仅次于美国。

但是,俄国的发展主要是靠外国资本和进口机器、铁轨进行的。1890年,外国资本在全部股份资本中约占25%,到1900年则占40%以上。主要投资者依次为法国、比利时、德国,俄国可以说是这些国家的资本殖民地。俄罗斯的这一波增长,引来狂热投机,滥设企业,虚估前景,股票和债券高溢价发行。

1899年夏天一场金融危机席卷俄罗斯,随之工业生产陷入危机,很快危机开始蔓延开来,先从跟俄国有紧密经济联系的国家开始。

在俄国投资额最大的国家法国、德国、比利时最先受到波及,英国尾随其后。最后美国的危机也爆发了,而且程度最严重。危机期间,美国的生铁产量下降8.4%,钢产量下降7.3%,铁路修筑量减少36.4%,机车产量缩减33.2%,失业率高达10.1%,工资降低10%-20%。最后日本都卷入了危机中。

这场经济危机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世界经济危机,因此全世界都陷入了恐慌,在俄国有大量投资的这些国家,纷纷撤资,让经济过于扩张的俄国更是深陷泥潭雪上加霜,导致俄国人最早爆发危机,却最晚摆脱,这就是经济殖民化的代价,因为你无法自主。

始终找不到解决经济危机方法的俄国,各种社会矛盾爆发开来,工人组织纷纷建立,要求各种权力,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了,社会福利制度了之类的。于是俄国政府打起了一个歪主意,他们竟然想到要用战争来转移视线,将经济危机化解。

日本也是一样,国小民贫,市场狭小,他们之前靠着甲午战争的赔款,也爆发了工业发展的第一波gao潮,在纺织工业中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成为一个棉纺织品的纯出口国,摆脱了英美纺织品的冲击。

但是爆发太过猛烈,也造成了经济危机的深重,日本人同样找不到好办法解决,最后只能将危机推到没有市场身上,打算通过战争,独占朝鲜、并且进入东北市场,借此化解经济危机。

第三个原因则是朝鲜问题,本来日本打败了清政府,从心里已经将朝鲜看成了他们的战利品,但是俄国人不同意他们吞并朝鲜,这等于让日本人的甲午战争白打了,而且日本人对东北也是很有想法的。

只是日本自认不是俄国人对手,因此只能隐忍,他们此时的野心还达不到与俄国争夺东北的程度,日本人最希望的是跟俄国划分势力范围,他们希望俄国占据东北之后,不要继续南下侵犯朝鲜的利益。

但是俄国人贪心不足,连朝鲜也不想放过,根本就看不起日本人,对日本提出的,俄占东北,日占朝鲜提议置若罔闻,反而积极的向朝鲜渗透。

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在朝鲜独大,掘取了修铁路、开矿的种种特权,并且驻扎大量军队,发动政变攻入皇宫,将朝鲜‘慈禧’闵妃杀害。

国王李熙惊惧逃入俄国皇宫,俄国人护送朝鲜国王回国,同样跟朝鲜签订条约,拥有了在汉城、釜山和元山驻军的权力,俄国人几乎取代了清政府曾经在朝鲜的地位,跟日本人拥有同样的特权,相当于日本人甲午战争白打了,打跑了中国人,来了一个更贪婪的俄国人。

对此日本人如何能忍。

其实说日本跟俄国发生战争是因为东北而起,倒不如说直接因朝鲜争端而来,得陇望蜀,得陇才能望蜀,日本人占了朝鲜,才会图谋东北,当然会引发争端,可那得是占了朝鲜之后,现在朝鲜都保不住,日本人哪里有心思关心东北呢。

所以说,日俄战争其实也是俄国把日本人被逼的太狠了,日本人野心勃勃,一心扩展,却不想第一步就被俄国人卡死了,连朝鲜都无法侵占,他们扩张计划中的占东北,占中国岂不是空想。

日本维新了三十年,能打败清政府,面对俄国这个领土是自己一百多倍,人口是三倍多,工业实力超过一倍以上,兵力是十倍的庞然大物,日本实在是没有信心,所以才压下自己的野心,很现实只要求朝鲜的权益。

俄国人连朝鲜都不放弃,要在占据东北这块肥肉的情况下,连渣滓都不给日本人留下,强盗分赃不均尚且要内讧,更不用说分不到这种情况了。日本接受俄国人割占东北,换取俄国人同意他们占领朝鲜,这其实对日俄两国是最有利的,假如换成德国等西方列强,俄国人恐怕早就答应了,但是换了日本,俄国人就是寸步不让,这种蔑视的态度,才是最终引发战争的根源。

况且这时候英国人站了出来,对日本人说,干他丫,老子在后面帮你。

已经急红了眼的日本,怎么可能不撸袖子上呢。

英国人为什么要支持日本,后世专家说英国人是惧怕俄国人侵犯英国在长江的利益,这就有些太牵强附会了。

杨潮有自己的认识,杨潮认为英国人反俄,应该是出自海洋国家一以贯之的对大陆国家的封堵政策,在欧洲大陆英国人从来都是无条件站在弱的一方,绝对不能让大陆国家独霸,英国人认为大陆国家一旦独霸大陆,势必会向海洋扩张,侵害英国人的利益。

英国人曾经支持普鲁士同时跟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三个当时欧洲人口最多的大国作战,明明看不到希望还要支持,这就是英国人的政策,是一种极有远见的外交,一种大国战略,而不是担心俄国人跨过大半个中国来侵害他们的长江利益。

成为世界帝国之后,英国人的欧洲大陆均衡政策,也跟着推广到了全世界,变成了一项世界平衡政策。

他们不是出于眼前的利益,而是出于防止俄国人称霸东亚大陆的原因,按照他们在欧洲的方法,英国人最好的选择其实是支持清政府对抗俄国人,可惜的是清政府实在不争气,没有给英国人选择的机会。让英国人只能选择日本。

自己不争气就是想当人家的代理人,都没有资格啊。

站在世界范围来看,英国人围堵俄罗斯,可不止只是在中国,在俄国的各个方向,几乎是全方位围堵,在黑海支持土耳其对抗俄国,在阿富汗围堵俄国,在东方当然继续围堵。

这种围堵前后有继,英国人先是围堵法国,后来围堵德国、俄国,英国人退出世界霸权后,美国继承了这种围堵政策,围堵俄罗斯,围堵中国,就是这种大战略的继续。

这就是海洋霸主和大陆强国直接的政治大博弈,是一种避不开的地缘政治较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宿命,只要双方没有分出胜负,这种围堵与反围堵就不会结束。

只是在英国人这种大战略面前,日本人只能充当一个打手,哪怕他们并不是那么情愿,也要积极的当这个打手,而且是求着英国让他们当打手,就好像当年的普鲁士一样,以一个区区小国的力量,突然面对着法国、神圣罗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三个当时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围攻的时候,他们也很渴望作为英国人制衡大陆的打手,因为一旦英国人放弃了他们,没有了英国的资金支持,他们自己就亡国了。

海洋国家的大国战略就是唯独大陆霸权国家,大陆霸权国家则是一面要维持大陆势力,一面还要冲破这种围堵,力量不得不分散开来,于是一次次失败了,路易十四失败了,拿破仑失败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失败了,德皇威廉二世失败了,最后连希特勒都失败了。

时代到了美国的时代,美国封堵苏联和中国,苏联在一定意义上已经失败了,俄罗斯已经不再具备挑战美帝的实力,杨潮不知道中国能不能成功突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