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一十一节 铁路和大炮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一十一节 铁路和大炮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试验速度和速度记录,在杨潮这个实用主义者眼中,除了用来哗众取宠,取悦观众外,也就只有广告效应了。

英国人1851年世界博览会上的时候,用蒸汽机车还跑出过100公里时速呢,除了让不明觉厉的观众概叹大英帝国的技术十里外,影响不了英国全国铁路上那些以30公里时速奔跑的火车。

德国人在山东建造的胶济铁路,最初的设计时速是60公里,最近几年才达到了这个速度,而且依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全世界能以100公里以上时速运行的铁路网,几乎还不存在。

西门子改造的津浦电气化铁路,运行时速也不过70公里,就已经很惊人了,这比胶济铁路才提高了10公里的时速,而胶济铁路是1898年就完成设计的,用了25年时间,才提高了区区10公里,铁路总体速度的提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从专业角度来讲,如果能将铁路进行改造符合要求的话,100公里的运行时速,理论上是能够达到的。”

汉斯沉思了片刻对杨潮说道,他认为西门子的技术力量,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只是100公里时速对普通铁路没有什么意义,对以货运为主要盈利业务的铁路,载重量比速度更为重要,因为通过增加铁轨重量,可以很轻松的将运力提高一倍,而为了增加速度,将铁路线重新翻修一遍,付出巨大成本的情况下,可能只能提高十分之一的速度,得不偿失。

但单从技术来讲,西门子的电力机车跑到100公里时速。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要想将现有技术变成现实,还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后才能推广,要解决的问题多了去了。

因为对于电力机车而言,动力根本就不是问题,通过增加线圈堆积马力很容易。就算是在堆积不上去,大不了多加几个火车头就是了。最大的问题是,在高速形势下的列车平稳问题,这却不是西门子的强项,而是机车厂应该解决的技术。

“那好,你们去进行论证和试验吧,需要我帮忙配合的地反尽管说。”

杨潮得到汉斯确定的保证后,就已经很满意了,要让现在的铁路竞争过新兴的汽车。唯一的方法就是高速铁路,美国铁路之所以没落,就是发达的汽车业和公路网的结合,杨潮并不想扼杀汽车业,只是灵活的汽车运输对铁路运输的优势太大了,支持一下铁路发展还是必须的。

公路运输的优势不在于效率,不在于成本,而在于灵活。因为一列火车要准备上千吨的货物才可以起运的时候,汽车只要装个几吨十几吨就可以出发了。等待货物的时间上,是火车的几十分之一。

通过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铁路的效率,但是无法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只能从速度上解决问题,速度是铁路致胜的关键,因为铁路不需要顾及路上的拥堵问题。不需要考虑让路的问题,一条铁路上就跑着一列火车,这是专门为他们修建的道路。

尤其在客运上,准点、快速至关重要,准点问题通过管理已经基本解决。并且越来越越优化,一旦铁路能达到100公里的时速,就将彻底将汽车客运竞争下去,起码可以做到平分秋色。

“我们希望跟机车厂甚至铁路公司合作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汉斯说道。

杨潮道:“没有问题,我可以牵头,让你们跟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一个技术团队。如果你们想跟四方机车合作,也没有问题。只要你们能搞出技术,我不会吝啬投资的,山东的电力铁路网是一个大市场。”

5000多公里的电力铁路网,确实是一个大市场,一个难以拒绝的大市场。

汉斯立刻表示:“四方机车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跟我们也有长久的合作,当然铁路总公司的实力也很强,我们三方组成的团队,一定能解决您需要的技术问题的。”

汉斯说道。

其实引入四方机车并没有多大必要,因为随着克虏伯中国资产的合并,四方机车再次回到克虏伯的产业中。而美国人撤出烟台的时候,他们留下的数家机车工厂,都被中国铁路总公司收购了,詹天佑的打算是拥有自己的机车制造产业,可以逼迫德国人在价格上让步,拥有铁路车辆的定价权。同时收购这些机车厂,也让铁路总公司在车辆维护上补足短板。

因此铁路总公司就能提供车辆和铁路的一整套技术服务,跟西门子组成联合团队就够了,但是作为德国人,汉斯还是更希望跟四方机车合作,克虏伯也可以在德国调动更大的技术能力。

对杨潮来说,高速电力机车技术的攻关,如果能得到德国庞大的技术支持,能更快的完成,何乐不为。

于是没有拒绝:“你们西门子看着办吧,我只提出一个要求,最好在一年内完成。”

杨潮没耐性等他们用十年做实验,一年亏损上千万呢,尽管杨潮是大富豪,可钱也不是这么糟蹋的,做生意不赚钱,那就没有意义。

“另外我还有一个要求,开发出来的技术,必须由西门子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共享。”

杨潮强调了一点,高铁技术可是高大上的技术,这是大国技术,西门子毕竟是一家德国公司,尽管中国资本在其中拥有大量股份,光是上海的银行团就拥有30%股份,可是西门子的运营始终在西门子家族手里掌握着。

因此技术跟詹天佑掌管的铁路总公司共享,可以有效的制衡西门子一家独大的现象。

西门子没有意见,毕竟是要跟中国铁路公司联合开发,可以用技术共享的借口让中国铁路总公司分担开发成本。

跟汉斯沟通之后,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然后让张念帮忙去落实下去。

杨潮又去兵工厂看了看,山东兵工厂分为两个厂区,莱芜兵工厂和青岛兵工厂,规模都极为庞大,放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比德国的克虏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太尔兵工厂规模都大。

毕竟这两个工厂可是负责中国绝大多数军火生产的。

但是和平时期,他们还是要进行民用生产,比如两个工厂都承接了大量迪塞尔柴油机的气缸生产订单,也在帮机车厂生产配件,比如传动轴之类的。因为是兵工厂,所以许多设备的采购是不惜工本的,因此加工精度在机械加工企业中始终站在前列,比如那种大型的希思机床,兵工厂装备的数量比发动机公司还多。

通过跟民用合作,兵工厂既可以接收到大量新技术,也可以得到大量民间发明家天才设计的启发,将大量的新技术最快速的引入兵工厂中,这就是为什么英美的兵工生产始终比苏俄要强的原因,不是苏俄的技术实力不够,而是英美兵工企业对新技术的反应更快,他们是用整个工业体系在对抗苏俄的军事工业,自然能赢。

现在兵工厂的工程师就正在开发一款新式武器,口径120毫米的重型迫击炮,迫击炮最大的优势第一是发射速度快,每分钟可以发射15发以上,这是野战炮无法比拟的,第二是重量轻,便于移动,第三则是简单易学,士兵很容易学会。

可是当口径达到100以上的时候,迫击炮就很难称为重量轻了,莱芜兵工厂的工程师研发的这款迫击炮身管长2米,重量800公斤,怎么看也不是容易移动的角色,但是比同口径的重炮动辄2吨以上的重量,还算是轻的。

但800公斤的重量依然不是普通士兵能够移动的,兵工厂的设计是装上地盘用车拉,可问题来了,既然都需要用车拉,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装备榴弹炮,而要装备一款设计精准度远不如野战炮的迫击炮呢?

杨潮听过他们的争论之后,也拿不定主意,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再接再厉的研究,却不能承诺推动军队装备这款大炮。

杨潮和兵工厂工程师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迫击炮的制造工艺比野战炮要简单的多,这让迫击炮比野战炮更容易制造,战争期间能最快速的制造大量这种大炮,可惜的是在兵工厂的工程师看来,工业实力强大的山东,最不缺的就是制造能力,根本就不用考虑工艺复杂问题。

这跟德国人是一个毛病,所以二战中,德国装备的大炮数量远少于苏军,就是因为苏军装备了大量的迫击炮,尤其是重型迫击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简单易学的迫击炮,也十分受没有时间训练,并且文化素质较低的苏军士兵欢迎。

杨潮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的鼓励,让兵工厂继续研发迫击炮,最终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甚至开发出来150,乃至200口径的超级迫击炮,被西方士兵成为杨潮大炮。

在兵工厂待了一天立刻赶往烟台,不是去处理业务,而是因为金家姐妹从朝鲜来了,带来了自己的儿子。(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