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四百七十三节 德国社区

大国崛起1900 第四百七十三节 德国社区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杨潮给开的方子是,公屋公司将一部分土地拿出来搞商业开发,建豪华别墅也好,搞商业地产也罢,反正什么来钱搞什么,房地产在任何时代可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

而且公屋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优势,他可以从政府手里廉价拿到成片的土地,一旦规划好了,不但能给穷人建起大量的廉价租屋,而且很容易带动一片区域的发展,就好像上海市拆迁之前,公务所在地不过是一片片护城河和窝棚,脏乱差的典型地区,可是公屋的建设,让这里整洁了,道路拓宽了,让市区扩大了。

“开发高档住宅,等于是让富人让利出来给穷人补贴;搞商业开发,不但能繁荣经济,也能提升社区档次,收回一部分利益继续补贴穷人;就是要得到当地政府的谅解啊,毕竟你们拿到的地可是当地便宜给的,有的甚至只是借给你们搞公屋的。”

杨潮给梁启超开了方子后还给他提醒困难。

梁启超笑道:“此事容易,只要能繁荣经济,得利的还是当地吗。困难的是啊,这没有人才啊。你杨潮要不给老夫解决这个问题,老夫可是要抓你这个壮丁了。”

杨潮哈哈一笑:“启超公为难在下了。在下这个大夫当的,可要把自己赔进去了。”

杨潮当然不可能被抓了壮丁,人才倒是可以帮忙介绍。

“这人才啊,哪里能比的了上海,中国人不行,这不还有洋人吗?据我所知,目前上海的建筑设计行业,主要还是洋人把持。中国人搞营造,洋人搞设计。上海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启超公的眼界也不要拘谨,可以把想法说出来招标吗。总有人能给出合适的方案。”

梁启超点点头,他也不会真的抓杨潮的壮丁,但杨潮的支持却必不可少。别的不说,有杨潮这个大富豪支持的话,那种带动性可是巨大的,比报纸上的正版广告都要有力度。

“我这房子能建,要是卖不出去了,可得找你杨先生这个大户啊。”

“启超公这个大户吃的好,在下敢不奉命。在下至少敢保证,上海的银行业可以入住启超公的商业地产,租办公大楼。开分号。在下也有意搞一些新玩意,比如这电影院,启超公可的给我留出好地段啊。”

又跟梁启超转了转,上海现在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大量的工厂野蛮生长,从小作坊式的工厂到资本密集的大工厂应有尽有,既有家庭式的榨油作坊,又有以江南造船厂为骨干的现代大型制造业工厂。但主要还是商业,外滩已经是当之无愧的亚洲金融中心。堪比美国的华尔街,各种摩天大楼拔地而起。

上海十县已经几乎练成一片,以上海县和宝山县为中心,其他八个县形成八个卫星城,互相间以电车连通,城市在飞快的蚕食县城间的农村用地。以目前的速度发展下去,不出十年,怕是上海就很难找到农村了,上海十县恐怕会完全练成一个巨大的大都市。

与飞速扩展的城市同时,人口飞速增长。这里是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现在已经达到2000万人口级别,而且每年还在以70万以上的速度增加,不出十年肯定超过3000万。

另一个特点是,上海的洋人数量极多,已经超过了100万洋人,据统计,这里的民族成分极为复杂,拥有300多个民族的人,连新西兰的毛利人都在上海出现了,非洲的黑人就更不用说了。

显然这里是除了青岛之外,洋人比例最大的一个地区,而青岛主要是德国侨民,而上海显然比青岛要开放的多,这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

杨潮丝毫不担心上海的洋人问题,洋人来这里是做生意的,只要资本在上海流动,洋人就必然会在这里,让杨潮担心的是青岛的问题,青岛哪里的德国人,可真的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来的。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杨潮许久,200多万德国人居住在青岛,尽管为青岛注入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超过80万德国技术人员在这里工作,让青岛的工业制造甚至设计能力,在中国乃是世界都占据一定的名声。

可是200多万德国人在青岛形成了复杂成熟的德国社会,德国人居住在青岛,将半个青岛都建成了纯粹的德国社区,德国人在哪里说德语,看德文报纸,丝毫看不出这是中国,这是典型的殖民地,尽管已经没有了法律上的保证,却是事实上的德国殖民地。

杨潮离开上海后,第二站到达的正好就是青岛,亲眼看到围绕胶州湾,形成了清晰的界限,以港口为中心的老青岛基本上都是德国人居住,而往西绕着胶州湾则是中国人和德国人混居的工业区。

可以说青岛最好,最繁华的区域,都是德国人在居住。

从好的方面说,德国人在这里建立了邮政、学校等比较先进的制度,青岛不但在中国第一个普及了义务教育,而且教育质量至今居中国之首,现在很多上海有钱人都将孩子送到青岛上学,不但上小学、中学,更是接受大学教育。

但从坏的看,德国人大规模密集的居住在德国社区之中,会让他们区别于中国文化之外,如果他们一直跟中国人混居,别说200万德国人了,就是500万德国人洒在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之中,也只能被同化,可是他们居住在一起,就很难同化了,就好像中国人之所以在外国很难被同化,跟他们喜欢聚居在一起建立唐人街也有很大的关系。

文化上的格格不入会引起各种社会问题,比如民族冲突。

“我听说德国学生,跟中国学生在学校中经常打架?”

杨潮当着接待自己的青岛市长的面就问起了这些社会问题。

青岛市长如实答道:“确实有这些问题,都是些小孩子在胡闹。”

杨潮笑道:“那是谁打赢了啊?是中国孩子打赢了,还是德国孩子打赢了。”

青岛最早的普及教育是德国人搞的,由于山东当局始终跟德国关系密切。因此德国人也很欢迎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德国人也未免没有用教育同化中国人的想法在里面,所以他们坚持的是德语教学,早年一大批中国学生都精通德语就是这个问题。

可是后来一战爆发,杨潮收回了青岛,以德国的教育制度为模板。重塑了青岛教育,下达严厉的教育法令,要求所有的学校都以汉语教学,其他语言只能作为专门的语言课。但是德国人秉性中的执拗,加上战败后的民族自尊心受伤,让他们对此采取了消极抵制措施,德国民间力量自己筹资组建了大量的私立学校,从小学覆盖到了大学,坚持用德语教学。

“一开始是德国孩子厉害。欧战结束后,德国人就不行了,被中国孩子打的抬不起头。”

市长笑着对杨潮解释,这个现象正好反应了中德之间的国力对比。

杨潮叹道:“战前,德国人自认是青岛的主人,德国学生都以主人自居,将中国学生在德国学校上学,看做是对土著的一种恩赐。后来他们战败了。我们收回了青岛,德语学校变成了华语学校。中国孩子扬眉吐气了。德国人心中就有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心理,有些抬不起头了。没那么趾高气扬,所以自然打不过中国孩子。”

市长道:“杨先生高见,高见。”

杨潮道:“算不上什么高见,只是关心则明罢了,我可是一直很关心青岛的。”

“青岛有杨先生青睐。实乃青岛500万人民的福祉。”

市长拍着马屁。

这个市长是当地富商,过去是德国洋行的买办,后来翻身做了主人,反倒收购了洋行,现在依然在做进出口生意。八面玲珑,德华两届都很支持,所以当了青岛市长。

“你别忙着拍马屁,200多万德国人住在青岛,住在中国的地面上,这总不是个事儿。其中真正对我们有利益的,不过是30万左右的高级技术人才和大学教授之类的高级人才,剩下接近200万的普通工人和家属对国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这些德国人离开?”

市长为难道:“要是驱赶他们的话,怕会引来麻烦。”

杨潮道:“当然不能驱赶了。这种事情本来就很麻烦。德国人把他们自己的国家搞成那个球样,我们如果现在赶这些来谋生的德国人离开,对国家形象影响太大。你认为如果德国经济变好,德国人会走吗,会有多少人走?”

市长道:“走是肯定会走,走多少人不好说,不过差不多一半人走是没有问题的。”

“那又有多少人肯定会留下来?”

“大概20万人是绝对不会走的,因为有20万德国人和中国人的组合家庭出现。”

杨潮点点头,这么庞大的德国人和中国人居住在一个城市,哪怕双方泾渭分明,都有各自的社区,但跨国婚姻是不可避免的,爱情的力量可是超越一切的啊,所以青岛就有了将近20万这样的家庭,这就有20万以上的混血后代出现。

“德国人在德语社区中日子过得可是滋润,他们也涌现了大量的人才。对于那些不可能留在中国的德国人,你们就不用客气了,该收重税收重税,只要不赶他们走,找一个合适的理由,相信也不会引起太大的负面报道。但是对于那些有可能融入中国的德国高级人才,尤其是那些混血二代,他们经过完善的系统教育,又有中德双语的优势,凡是上过大学的,就默认他们是中国人,给他们办理户籍。”

“是是是!”

市长忙答应道,怎么给德国侨民加税,这还不容易,就以他们没有给青岛市政建设做出过贡献,而又要享受青岛的各种基础设施为例,推出一款特别建设费,议会都不会拒绝。

但是让高端人才加入中国国籍这可不容易,那些混血儿还好一些,现在德国国力衰微,中国国力强大,他们的感情更多的在中国一边,可是对那些生长德国,在德国接受教育的高级人才就很难了,这些人的民族认同不可能是中国人。

“还有犹太人,最近青岛的德国人对犹太人观感可不好,报纸上天天骂犹太人。”

市长又提出了一个难题。

杨潮笑道:“德国人的毛病感染到了青岛。这是病,得治。犹太人在哪里都不受欢迎,因为他们确实很贪婪,而且很少从事实业,都是从事商业,商业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但是要做好却很难,犹太人的商业知识更丰富,所以总能挤占当地人的市场,自然遭人恨。但是我们可不能跟德国人学习一味的排斥他们。而且可以用这张牌压制一下德国人,毕竟犹太人的数量跟德国人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如果他们只是在报纸上骂骂,也就算了。如果一旦动手了,就可以以治安原因,驱逐一大批无所事事,却喜欢闹事的德国年轻人了。”

凡是反犹最厉害的,往往不是成功人士,往往正是那些生活不如意的家伙,这些人都是底层,对青岛的贡献寥寥,驱逐这些人正是杨潮的目的,一旦青岛的德国人跟德国的纳粹站在了一起,杨潮相信还是能够驱赶不少人的。

“对了杨先生,最近有一个德国芭蕾舞团到了青岛,打着您的旗号,说是您邀请她们来的。”

正事说的差不多了,市长赶紧转移话题,他觉得杨潮关注在德国人问题上,会让他很难做,因为这件事实在难办。

杨潮笑道:“我不正是为这事来的吗,你瞧瞧,我这连老婆都不敢带,不正是要看看这些德国美女怎么跳舞吗。市长大人要是有时间,何不陪在下去看一看?”

市长连忙道:“荣幸之至,求之不得,求之不得!”

里芬施塔尔真的来青岛了,是应杨潮邀请而来的,但是她们还是费了不少事的,因为杨潮没有正式的官方身份,他们通过外交部确认,外交部却根本不知道,到最后是她们自己自费来的。

这件事是杨潮疏忽了,当时向里芬施塔尔发出邀请的时候,忘记走正常程序了,张念也不在场没有记下来,导致后来忘记了,所以这次杨潮是来补救的,尽管要排挤德国人,但是里芬施塔尔这样的人才,不在其中。(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