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四十五节 大封功臣

大国崛起1900 第四十五节 大封功臣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李鸿章死了,一个时代结束了。

载沣还没有立刻登基,但是已经被各方宣布为皇储,议会中各省代表都同意了。

虽然有国不可一日无君的说法,八旗老人们也希望载沣尽快登基,可是载沣坚持要为李鸿章下葬之后才登基,还要为李鸿章以亲王礼发丧。

其实八旗老人们本来打算是要在李鸿章临时前让载沣登基的,他们已经跟李鸿章商量好了,李鸿章临时的遗言,并不是什么决定,而是一个说明,一个交代而已。

八旗当然希望能在李鸿章死前,还能镇得住江南督抚的时候,让载沣登基,可惜的是,死不等人,上天没有给李鸿章时间,李鸿章也没有给他们时间。

李鸿章停尸七日,供北京外国使节,大臣、亲友、故交们瞻仰遗容,过了头七才下葬,用军舰送回了江南安葬。

这时候载沣也终于登基了。

北京城里各种热闹,旗人们的脸上送了一口气,汉人老百姓却没有感觉,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但哪怕是最底层的旗人,脸上也洋溢着一种雨过天晴又见太阳的神色,他们有希冀。

而汉人百姓们,却无动于衷,既对载沣登基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也不会有特殊的厌恶,要说感情肯定也有,那就是大清又换了一个皇帝了。

辛亥革命,汉人为什么造反的原因,大概也就在这里,因为他们始终没有看到希望。

载沣接着是大封功臣,张之洞毫无争议的当了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做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位极人臣。议会制度也被确定下来,载沣登基第一天之后,还在议会上发言,并邀请了各国公使见证,要筹备立宪,中国要效仿西方君主国家,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光绪的弟弟做了皇帝,一个旗人做皇帝,八旗势力认可了。汉人大员做了宰相,江南势力也能接受。议会制度让各省在北京都有发言权,各省督抚的权力也得到了扩大,自然不会拒绝。而立宪的表态,也让西方人接受和赞誉。似乎普天同庆了,但是老百姓对此似乎没有感觉。所谓的立宪,所谓的民权,说到底只有老百姓心里有认识,才有意义,任何权力,都不是别人赏赐的,而是自己争取的。

美国人的制度,跟印度人的制度,有什么差别?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德国人的制度,跟沙俄的制度,也没有根本区别,可是这些国家的表现却相差极大,问题不在制度本身,而是建立制度的人。

“哎,又一件新衣服啊。”

杨潮这样评价道,这是他真切的感觉,他不相信清朝立宪、议会,然后就能跟西方国家一样了。同样的制度被不同的人玩,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甚至不同的制度,在同样的人手里,发挥的效果可能都是相同的。

袁世凯、载沣、张之洞这些人,他们玩共和也好,玩立宪也罢,其实能有什么差别,最后还是玩他们熟悉的那一套,只不过披上一件新鲜的外衣罢了。

杨潮突然对李鸿章没能当总统没那么失望了,他想明白了,这个国家目前的发展层次就是这样,你让李鸿章当总统,跟让他当皇帝是没有任何差别的。现在李鸿章死了,张之洞做了总理,又能差到哪里去?只要张之洞掌权即可,让他做该做的事情就好。

反之,李鸿章强行当了总统,八旗势力能答应?就算在现在,全国各地的督抚中,也有超过六成是旗人。这些人中,至少有一半,是坚定的皇权派,是坚定拥护爱新觉罗家族的。还有一半最多能保持观望,心里也是倾向旗人当政的。

李鸿章的支持者,无非是江南督抚,也就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等等,这些人是因为洋务而结成的洋务派。他们内部其实也并不齐心,他们只是要效仿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西方工业而已。要知道就是这些洋务派,签订了东南互保的人物中,四川总督奎俊也是旗人。李鸿章离开两广北上后,代理两广总督的德寿同样是旗人。

再加上革命党、保皇党等海外势力,李鸿章强行当总统的结果,很可能是中国提前爆发内战。

所以说,想通了之后,杨潮反倒觉得,眼下的局面还可以,起码让洋务派上台了,虽然洋务派的理念和手段并不是最有效的,他们大建各种重工业几乎都是官办,可是这个时代,让中国直接民间搞重工业也是不现实的。

那么让洋务派慢慢发展重工业,民间自主发展轻工业,用上十年时间,加上中国这么大的体量,也应该会有一个相当的工业基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世界力量降低后,中国目前的地位应该会相应的上升,虽然也未必能跟列强平起平坐,但自保之力应该有了。

这样再坚持二十年,等待二战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应该上升到列强的程度了。

让洋务派掌权,虽然缓慢,但总在前进,虽然缓慢,但总会转身。

让这个大国在历史上平安转身,这才是杨潮最大的心愿。

载沣登基后,在议会演讲,并确立了新的领导班子之后,国家这才开始运作起来。

第一件事就是制定年号,张之洞领导的内阁最终确定了宏兴这两个字,希望大清能够重新兴盛起来。接着年号在议会通过,再以皇帝的旨意形式,昭告天下。

第二件事则是填补官缺,也可以说是大封功臣了,因为只有有功之臣,才能获得新朝任用,这是亘古不变的老规矩了。

但是任用官员的形式,却有一些不同,是由内阁提出名单,让皇帝来进行选择的。

选拔出来的地方大员,皇帝会一一接见,依然是清朝那一套老规矩。

让杨潮意外的是,他也在皇帝接见之列。

“小民杨潮,叩见陛下!”

万恶的磕头。

“爱卿平身,登莱青胶道虽称不上封疆大吏,加按察使衔后也是三品大员了。可不是一介小民!”

载沣心情显然不错,甚至带着打趣的口气跟杨潮说话。

杨潮哪里愿意跪着,当即就站了起来。

“赐坐!”

载沣立刻下令,一个老太监立刻就搬来了一张椅子。

八国联军、义和团,这么大的乱子,这些太监也活了下来,还真够顽强的。

杨潮也不像其他官员那样拘谨,坐椅子只敢坐半个屁股,他是踏踏实实的坐下,旁边的太监直瞪着他。

载沣却对太监道:“杨大人深通洋务,对我天朝礼仪却是不通,不要苛责了。”

太监赶忙躬身退到一边去了。

载沣又对杨潮道:“杨爱卿,你在德国时候的事情,朕可是记得的。说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皇帝赏赐?

杨潮却不太在乎,八国联军把皇宫都快翻了个底朝天,紫禁城被几万洋兵劫掠过,在那里阅过兵,这里肯定不会剩下什么。

当然中国不缺宝贝,可是载沣刚刚登基,能搜刮来什么东西?

因此杨潮对载沣的赏赐心里不是很感冒,于是道:“国家将将逢难,紫禁城、颐和园,乃至各大王府皆被洋兵抄掠。臣不敢要赏赐。倒是臣有些东西想进献给皇上。”

旁边的太监又一次变脸,心想这小小道台也太不识好歹了,皇上接见本就已是莫大的恩赐,竟然还敢不要赏赐,反过来进献,竟是看不上皇家的宝贝啊。

载沣呵呵笑了起来:“杨爱卿还真是直率。不过爱卿以为八国联军就把我大清抢光了,未免也太小瞧我大清朝的根基了!”

杨潮心中不由一动,载沣话里话外的口气,听来像是大清的宝贝还远没有被抢光?

顷刻间他就想明白了。

乡下土财主都知道给家里挖一个地窖,城里富商也知道在墙里修夹层,要说紫禁城里做了元明清三代的皇宫中没有个密室,暗格之类的玩意,那倒不正常了。

想到这里,很多东西就想明白了,比如清宫中那些秘藏经过英法联军、八国联军之后,又被穷的叮当响的冯玉祥西北军翻了一遍,溥仪还能偷出去数千康乾时期的珍品,光头佬跑去台湾的时候,还能用船拉,其中不乏一些宫廷收藏数百年的宝贝,恐怕原因就在这里:清宫有密室。

以前杨潮以为,那些都是大难后重新搜刮的,可是很多都说不通,比如乾隆收藏的许多字画,历经苦难,最后还是在故宫里,这任何解释的通?

但是后人却甚少听说故宫中还有什么秘藏之类的东西,无论是光头佬还是新中国,都没有公示,游客参观的时候,也有很多地方是不能去的,看来这种历经六七百年的宫廷,确实是不能小觑的,里面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可告人的秘密。

“杨爱卿是喜欢古玩字画,还是珠宝美玉,大可说来。朕绝不吝赏赐。你进献传家宝与德皇,朕自然不能让功臣有损。”

载沣十分土豪的说道,显然他底气很足啊,看来清宫中那些秘藏数量惊人。

杨潮想了想笑道:“臣喜欢珍珠宝玉,琥珀翡翠之类,上不得台面!”

其实宫中最值钱的,恰恰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字画古玩之类的,但是那些东西都太奢侈,太难伺候了,也许除了清宫中这些世代传承的太监,还真的不太容易找到懂合理保存的人,起码杨潮身边没有这些人,所以只能要些好保存的。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目的。

“呵呵呵呵。”

载沣一听杨潮的说法,也是笑了,他自然也知道杨潮要这些东西,都不是最值钱的玩意。

当即吩咐太监道:“去拿些珍珠宝玉、翡翠琥珀来,一定要拿上品!”

杨潮又道:“不过臣确实有宝物进献皇上。”

载沣这时也好奇起来,杨潮坚持进献的东西,自然不可能是凡品。他虽然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钻石,但是也知道杨潮上次给德国人的那颗钻石很值钱,能有这种东西的家庭,绝不是普通家庭。

杨潮出身南洋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却没人知道到底是南洋谁家的,南洋那些家族在大陆看来,都是暴发户。可是南洋从唐宋就开始有中国人去了,谁敢保证没有几百数千年的低调家族。

杨潮看起来应该就是这样的家族出身吧,只是畏惧于天朝责罚,而不敢现身而已。

载沣也想通过杨家的宝贝来窥视一下这个家族的底蕴,于是点了点头,笑问道:

“不知杨爱卿打算拿什么进献给朕呢?”

杨潮笑道:“瓷器!”

“瓷器?”

载沣疑惑,这世界上,哪里的瓷器能跟清宫密室中那些比?

“宋瓷!一百件宋代瓷器。”

听到此处,载沣面不改色,但是心中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宋瓷清宫中也不是没有,但是也绝对不多见,一下子拿出一百件宋瓷,就是清宫也不容易。

“这果然是一个大家族的。恐怕还是很久就到了南洋的大家族,几百年都没有现身,此时却现身我大清,到底有何意图?”

载沣也不由得对杨潮的身份警醒起来。

后来载沣也一一品鉴了一下杨潮进献的瓷器,确实是宋瓷,品相保存相当完整,最重要的是许多都是成对、成双,甚至有一套十个大瓷盘,这就是清宫中都找不到。

虽然这些瓷器都是民谣,让载沣判定杨家并没有过去的背景,应该不是流落海外的明朝皇族。这些民谣瓷器也许说明是他们累世采买起来的,可这些是宋瓷,那就说明至少在宋代,他们一家就到了南洋去了。

可是隐藏至今!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家族啊。

杨潮回家后,也一一品鉴着载沣的礼物,或者叫做赏赐。

可以怀抱的碧玉如意,这么大的玉器,后世可不多见了,核桃大的珍珠,也不知道怎么长的,还有西瓜大小的和田玉弥勒,这可是一整块雕琢出来的和田玉啊。还有琥珀,很大块,没有加工,嗯,这玩意中国人一般当药材,西方人才当宝石呢。

欣赏着多达十余件的精品珠宝,杨潮并没有完全放在珠宝本身上,而是边看边用手表扫描。

边扫描还边叫着:“老九,老九。这件能不能造出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