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三百八十九节 非盈利性机构

大国崛起1900 第三百八十九节 非盈利性机构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说完同意,张家傲长舒了一口气,接着他才开始问一些实质性问题。

“杨大人打算如何组建公屋管理机构呢?”

“招募专业人士。”

张家傲点点头:“那么如果有盈利呢?”

杨潮道:“继续投入建设中。”

张家傲又道:“那么会不会有官员呢?”

杨潮道:“不会,我想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这是一个非盈利机构。”

跟美国的非盈利机构唯一的不一样是,公屋不接受私人捐助,将借债建设,收租还债。也不允许政府参与,及时怕形成尾大不掉的官僚化。

杨潮着力模仿美国的大批非盈利机构,因为他觉得很合适,美国人跟中国人一样,对他们的政府都充满了不信任,大概跟美国政府长期**有关。

所以美国一大批有绅士精神的社会精英,往往大力投入这种非盈利性机构的建设,比如捐建学校,比如建设基金会等。

有一些人发起建立,后世还有一批又一批的社会精英愿意投入这项事业,比如有的精英人物宁愿放弃大公司的丰厚薪水,愿意领取一份比较平民化的工资在这种非营利性机构中任职。

杨潮相信,他组建的公屋,也能吸引到一批这样的中国人,因为这个时代虽然经济比不上后世,但是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却没有被破坏殆尽,社会中是有一大批真的相信传统道德观念的道德高尚之士的。

这些人不仅仅局限在受到传统教育的乡绅阶层,而是遍布整个社会之中,虽然国家中有一大批李鸿章、盛宣怀这样的大贪官,但也有周馥、张之洞那样不太贪得。

甚至底层百姓之中,也不乏一批富有道德感的平民。很多紧紧是日子过得去的平民,仅仅是怀着简单的善意,就能做出一些不是很大,却让人心触动的事情。比如有的普通人,他去买菜,买水果的时候。光挑一些烂的,别人问起他就说是喂鸟的,可实际上还是吃了。这些人认为他们买走了烂的果蔬,别人买到的就都是好的了,还不让小贩吃亏,他们认为人是应该利他的,没有道理,没有原因,他们就是相信这是对的。这么做了,他们的心灵会很满足。

这种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这些在后世,真的很难见到了。

中国在20世纪下半期,将传统文化彻底的破坏殆尽,又无法建立一个合适的社会伦理道德,这才造成了后世大量的伦理悲剧。虽然清末百姓的平均道德并不是太高,但社会中总有一股道德的力量在约束。这是传承了上千年的道德传统,是儒家、墨家等等抱着善念的学派坚持教化的成果,而这一切不加甄别统统以封建思想为由打倒,真的对吗?

美国人打跑了英国国王的军队,却没有抛弃英国的民间绅士文化,他们没有贵族文化。但他们的社会中从来不缺道德高尚的绅士阶层,从建国的汉密尔顿、富兰克林那批人,再到后来的威尔逊、罗斯福等人,其实都是带有这种精神的人物。

这个时代,中国同样不缺乏一些富有良善的乡绅阶层。比如乡下修路搭桥的,办学的,救济孤寡的,这些人其实并不少,还是相当普遍的。所以有人说乡村是心灵最后的避风港,就是因为很多有识之士感觉只有乡村才残留着传统道德文化。

杨潮相信,心里抱着善意的精英分子,一定很乐意接受这种对社会底层百姓抱有善意的公屋,很多人愿意花费一些时间在公屋做事的。就好像大陆消失了的那种义工、义社文化,却普遍的在香港、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社会中存在一样。

“我明白了。虽然我不相信她真的有什么经济效益,但是我坚信她有巨大的社会效益。”

张家傲说道,这才是他同意的原因,而不是因为确信这个项目能够盈利。

“谢谢。”

杨潮倒没想到张家傲是这个心思。

很快寒士公屋项目就对外公布了,将向民间发行债券进行建设。

杨潮发行第一批债券,怕市场波动太大,只有一千万两,利率虽然只有三厘,但还是抢购一空,倒不是上海金融业对这个项目多么有信心,而是他们对杨潮有信心,杨潮可是把他的名声都赌进这个项目里了。

同时在报纸上公开招募管理人员,连公屋总董的月薪也只有100两,各级管理人员的工资差别很小,最低的社区服务人员也有50两,这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社会项目,杨潮希望中国社会的道德能够支撑他运转下去,而不出现一些让人遗憾的事情。

应聘的人还是很多的,连张謇这样的社会名流对此也很感兴趣,毕竟让居者有其屋这种理想,还是很能刺激这些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的。

张謇专门写信给杨潮,表示他现在不当官了,愿意身兼这个公屋的大房东。他还询问是否可以捐款,他愿意捐助一百万两。

杨潮拒绝了张謇,张謇的道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一个比张謇更合适的。

“就启超公吧。”

杨潮从一份份社会贤达的来信中选择了一个大名士梁启超。

之所以选他,不是因为梁启超的名气,而是杨潮想到梁启超的儿子了,梁思成先生可是著名的设计师啊,收了他老爹,还在北京大学上学的梁思成还跑得了?这么一个大建筑师坐镇,日后寒士公屋总设计师都有了。

作为革新人士,梁启超很长一段时间都确信中国的未来出路是学习西方,可是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去了一趟欧洲,发现西方社会许多的问题和弊端。于是认定西方文明已经破产,转而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其实就是因为看到欧洲战争对社会道德的破坏,认为欧洲社会中的海盗、强盗道德不是人类的未来,经过深思开始寻求从中国传统道德中找到社会的出路。

医者有其医,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老有所养,幼有所依,等等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其中的精髓,杨潮搞公屋计划,让梁启超十分认同,感觉这就是一种伟大的社会实践,虽然已经退出政坛,但是做这种社会实践对他还是很有吸引力的,总好过无病呻吟的写几篇文章换几个稿费对生命来的有意义。

不过他没想到他真的被聘用了,杨潮很快就给他发了电报,邀请他立刻来上海就职。

梁启超此时在清华研究会,即刻辞职,赶往上海,跟杨潮会面。

杨潮跟梁启超一番交流,向他介绍了公屋的模式,梁启超很容易就弄明白了,他也是走遍世界的人物,对美国这种非盈利性机构的模式还是很欣赏的,不过杨潮向他强调了信用的重要,让他务必要重视财政问题。

这些梁启超不懂,但是有大批懂的人帮他做事,工程师、设计师和审计人员,上海这里都不缺,所以将公屋的总部放在上海是十分合适的,梁启超只是一个决策者,对这种非营利性机构,决策者的个人道德至关重要,在维持运转的情况下,最大的提高公屋的社会效益,而是过多的考虑经济效益这才是最重要的。

“梁先生见谅,工资低了些,又是您的身份。”

谈完后,杨潮开玩笑道。

梁启超笑道:“挺好,管吃挂住否?”

杨潮笑道:“管!”

接着将所有的文件交给梁启超,包括任命他为总董的文件,除了他还有十八个副董,负责每一个省的公屋项目,杨潮让张謇在山东和江苏选一个地方,张謇思量后选择了山东,其他各省也都由当地名望之辈担任,而且基本上都是传统人士。

就这样一个,传统富有传统道德良知的一批士绅人士,组成了公屋的管理阶层。

当然也不是光有道德就可以,像梁启超这样的政治人物,他的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是不会差的,加上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会给这个项目注入新的信用。其他的副董,也大都是张謇这样的人物,至少证明过他们的管理能力,而不单单是名士就行。

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对市场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利好,资本家才不管什么社会效益呢,他们很清楚钢材要涨价了,水泥要涨价了,建材要涨价了,于是相应股票大涨。

但这都是虚的,只要一天订单没有下去,实体经济就无法滚动起来。

于是杨潮抓的很紧,工程师已经进驻各地,一项项数据正在收集上来,设计师也开始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建筑方案,两个月之后在上海、和山东的大城市建设就将率先开展起来。

不过建设还没有开始,订单还没有出来,已经有一群资本家如同闻到腥味的饿狼一样,想尽办法开始图谋这个大蛋糕了,甚至李富安都亲自来找杨潮游说了一次,他想将公屋的钢筋订单交给东北的钢铁厂。(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