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一百九十节 超级机床

大国崛起1900 第一百九十节 超级机床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花了一年多时间,让最熟练的技术工人用机床,甚至手工慢慢打磨,才终于成功的加工出了一只气缸,利用这只气缸,迪塞尔完成了各种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当缸径达到一米的时候,单台马力就可以达到2000马力,以目前他最成熟的四缸和六缸设计,完全可以满足6000马力的设计参数,甚至可以超过1万马力。

此时世界上冲击大马力发动机是一个潮流,之所以选择6000马力作为一个设计目标,则是因为德国政府的要求,由于英国人推出了加装蒸汽轮机的无畏舰,让军舰进入了无畏舰时代,以前一切军舰一夜间落伍了。

德国人自然也要发展自己的无畏舰,可是他们跟英国人不一样,他们没有遍布世界的加煤港口,如果一旦发生战争,出现日俄战争中俄国海军那种没有港口加煤的情况,显然德国人是不能接受的。

而体积更小,燃料热效率更高的柴油机就落到了德国人的眼中,一次加油可以直接从欧洲开到东方,这种性能让柴油机成为德军首选,比蒸汽轮机更得到海军的青睐。

所以德国人1909年,先向德国国内技术最先进,已经可以生产800马力柴油机的曼恩公司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可以研发6000马力的发动机,而此时迪塞尔已经可以生产2000马力的发动机了,他的德国背景,自然也落到了德国海军的眼中。

但是德国人提出了一个要求,跟曼恩一样,不允许迪塞尔向其他国外公司转让专利。

这跟寻求突破的迪塞尔目标一致,双方一拍即合。迪塞尔很快就接受了研发6000马力发动机的任务,德国人也很帮忙,从青岛抽调了很多技术人员,这才打磨出了第一台气缸。

完成实验之后,就是机器设备的安装了,这也是一个难题。

气缸缸径达到1米。即便是兵工厂也没有镗这么大孔径的镗床,经过研究后,德国人决定设计一台专用重型机床。

这台机床长度达到了30米,宽15米,高度10米,德国人表示这将是世界第一大的机床,而设计这台机床的,就是已经在山东投产的德国机床巨头希思公司设计生产,最后设计定型后。加上操作台等,总长度超过了50米,简直就是一个怪物。

这样的怪物不提生产,光是安装本身,就是一个大型工程。

首先是地基,迪塞尔用最细密的混凝土整体浇灌了一个长100米,宽50米,厚20米的大混凝土方块。接着在方块中心浇灌了一块3米厚,长宽20乘20的铸铁块。整台机床就将安装到这一块铸铁上。

而厂房外壳,也都是钢筋混凝土浇筑,墙壁厚度超过3米,这几乎就是一个钢铁浇筑出来的整体空间。

之所以要这样做,是为了减少自身的震动,减少外界的干扰。

混凝土和铸铁都浇筑完成后。还静静等待了一年时间,除了让希思公司加工机床外,还要让混凝土和铸铁机座释放应力,即便这样,希思公司还表示并不能够保证机床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如果能等待五年以上,那才完美。

但谁能等五年?杨潮首先都等不到,所以他又动了手脚,让飞船悄悄潜入了厂房,用超级科技手段,将其中的应力消除干净,甚至连铸铁中的小型气孔,水泥中的微型裂缝等都修复了。

用了三个月时间,希思公司小心翼翼的将机床安装到位,然后开始试车。

这么夸张的技术之下,迪塞尔需要的气缸终于可以完美的生产出来了,拥有当然生产1000毫米气缸能力的,肯定不止迪塞尔一家,瑞士苏尔寿其实也在加工一台这样的大气缸,今年也在加工这样的气缸,但是意义完全不一样,迪塞尔是安装设备批量生产,苏尔寿只不过是在证明自己的技术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原本的历史上,本来就是苏尔寿第一个制造出1米气缸发动机的公司,但是这台发动机并没有投入生产,而是一直作为陈列展出,因为1米气缸出现后就一直是一个纪律,50多年后才有人打破这个记录。

但是这个历史上,杨潮帮迪塞尔提前完成了这个记录,不仅比苏尔寿早,而且已经准备大规模生产了,技术历史就这样被杨潮又扭转了一下,科技树上又长出了一只歪枝。

“哇,真是台大家伙!”

到了厂房里,杨潮昂着头看着高大的机床,不仅感叹了一声,不过心里却十分高兴,这才是科技吗,就是要勇于挑战,这样的重型机床,大概相当于后世的数控中心了,是高科技的象征啊。

杨潮还知道,上面用到的科技很多都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西门子为了这台机床,专门人工制作了三个超级大线圈,用来转动同一根转轴,因为这根转轴太长了,他们不得不隔着两米距离,分装到三个地方,否则转动过程中就会产生严重的震颤,影响加工精度。

“开始吧!”

杨潮说着,按下了电机按钮,周围响起一阵阵掌声,竟然都压过了机床转动的声音,机床果然够安静的,这说明震动真的不大。

果然要电动机才行,用柴油机、蒸汽机都不行,为此迪塞尔还专门在远处安装了一台5000千瓦发电机组,专门给这台大家伙和厂房供电。

三十多名穿着干干净净的紧身衣服的技术人员,已经匆忙的在机床跟前忙碌起来,带着大号电动机的机床在轨道上滑动,慢慢进刀,很快就跟一根2米粗的实心铸钢圆柱接触,吱吱声响起,一圈圈金属丝被钻了出来。

进刀很缓慢,而且技术人员不是停下来测量各种数据,一切都是十分正常。

当然正常了,这台机床的导轨、滚珠丝杠等等部件,杨潮都用飞船的加工能力进行了第二次加工,此时这台机床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而且是最精密的。

1米直径的气缸,2米的孔深,一次钻探成功,也必须一次钻探成功,之前就是因为没有能够一次钻探的机床,不得不两两面对钻,所以才一次次不合格。

现在有了这台大家伙,就可以大批量的生产了,而第一代发动机,已经找到了卖主,正是跟英国海军激烈竞赛的德国海军,这台发动机将安装在一艘青岛即将下水的万吨重巡洋舰上,然后开始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中德共享。

德国海军,这才是大买卖,一台发动机卖给他们收他们十万美元他们对不在乎,而卖给别人恐怕三万美元以上,他们就会叽叽歪歪了。

迪塞尔的发展杨潮还是满意的,跟钢铁厂、兵工厂都有合作,尤其是最终选择在莱芜建厂更让杨潮高兴。

德国人当然希望迪塞尔去青岛的,甚至连地皮都愿意免费提供,可是他们一开始实在是太不重视迪塞尔了,他们可以帮助齐柏林建工厂,却根本就没有搭理迪塞尔。

迪塞尔一直就在莱芜兵工厂,他跟这家工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莱芜炼钢厂投产后,已经成了迪塞尔最大的原料供应商,所以选在莱芜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造船厂却在烟台和青岛,工厂放在销售市场附近,还是选择在原料产地附近,这是一个永恒的工业布局争议。

迪塞尔甚至想过在市场和原料地中间建设工厂,比如同时连接烟台和青岛的潍坊就很合适,在潍坊建设一座柴油发动机厂,甚至都进行过选址,最后还是放弃了,因为这是迪塞尔第一家工厂,他还是需要跟莱芜兵工厂紧密合作,所以才留在了莱芜。

杨潮对迪塞尔也相当重视,但是却并没有把迪塞尔列入龙头企业,因为杨潮发现,无论是给轮船还是火车、飞艇制造发动机,迪塞尔的地位不过是一个零部件供应商而已,他永远无法成为飞艇公司和西门子这样的龙头企业,哪怕他很高科技也不行。

所以在杨潮下一阶段的工业计划中,没有迪塞尔的位置,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慢慢去发展了。

没错,杨潮的新一轮工业计划已经开始规划了,虽然北方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目前双方都还在冰天雪地中对峙,战斗再次发生,至少要三个月后的春夏之交,但杨潮却开始计划下一轮工业发展了。

因为现在已经是1912年3月了,如果历史没有改变的话,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只剩下两年了,刚好是一轮工业企业的建设期,甚至大型工厂都无法投产,但战争第一年也不可能有太多的需求,得给西方国家一年时间消耗他们的库存弹药。

因此杨潮有三年时间,充足的推动一次大规模的工业投资。

只是麻烦的是,两年前因为投资过热,他甚至发动了战争化解了这股热潮,现在在要把这个热潮推动起来,却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杨潮不得不好好想点办法,至少得恢复德国人向中国投资的信心。(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