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五十六节 王润发们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五十六节 王润发们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ps. 奉上今天的更新,顺便给起点515粉丝节拉一下票,每个人都有8张票,投票还送起点币,跪求大家支持赞赏!

“危机突发,国家萧条,为振兴计,特聘英才,复兴吾国!”

李富安就任之后,很快全国各大城市到处都张贴出了这样的招工告示。

好像国家很需要人才的帮助,而不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一样。

王润发在关帝庙旁看到了这个消息,王润发这名字一听,就是一个广东式名字,王润发是一个广州人。

王润发20岁,算是新一代,杨潮掌权的时候,他才三岁半,他等于是伴随杨潮彻底控制全国,国家奠定强国地位的时代成长起来的。

这样的年青一代,由于没有经历清末时代的屈辱,所以他们的心理预期比老人要高的多,很多年长的老夫子对这一代人的评价是不知足。

这代人不知足,因为他们从小过的比较足,相对富足。

所以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更高,不像老一代人希冀太平无事,而是渴盼多姿多彩。

也跟同龄人一样,王润发从小经历了小学、中学,但没有考上大学,中国的大学数量还不算多,潘训坚持教育质量,因此这一代人能上大学的,依然是精英人物,大学还是一种精英教育。

以前王润发没觉得没上成大学有什么可惜,那些上大学的同学,很多现在还在学校里,而他已经结婚生子,在一家造船厂当电焊工,他妻子在一家缫丝厂当女工。王润发作为技术工人,早就达到了日薪1两银子,妻子少点只有3钱,但两人工资加起来,一个月也能拿到40两,算是很富足了。

王润发也从来没把自己当做穷人。他生于广州长于广州,父亲过去是脚夫,给人抬轿子,生意不好的时候,也去码头上扛包。相比他父亲每天辛劳,一年才能赚不到10两银子,王润发真的很难产生贫穷的感觉。

他觉得他不但不是穷人,而且还是有为青年一个,他常常梦想着。等攒够了钱,就像工厂里经常流传的那样,某人自己开了一家小工厂,很快就发财之类的故事,他也要去开一家电焊厂。

但是一场经济危机,把一切都搞砸了。

王润发之前已经辞去了工作,那积蓄租了一个厂房,买了两台旧焊机。打算焊一些铁艺谋生,但经济危机来了。他的生意刚开张,却就没有了希望。

王润发一想到自己的决定,每每都想哭,为什么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干,非要出来自己干呢。

铁艺作坊出师不利不说,妻子也突然失业了。缫丝厂关门了。这下子没了生计,一家老小还要吃喝,一个两岁的孩子,还有照看孩子的老母,这可压垮了王润发的心理。几乎愁白了头。

天天跑生意都没有起色,一年之后他认命了,觉得自己就没有发财的命,于是他拉下脸,找到了番禺造船厂,想要重回船厂,谁知道船厂也正在裁员,他彻底没有希望了。

坐吃山空,仗着是老广州,一开始还能托熟人找一些零活,从去年开始,就连零活都不好找了。

王润发甚至想到了死来摆脱这一切。

这时候他才开始羡慕那些在读大学的同学,中国大学是精英教育,大学数量少,学生也少,因此国家慷慨的免除了所有费用,贫困学生还有生活补贴,即便经济危机也没有停止,看着那些无忧无虑的同学,王润发不由想起当年人家玩命学习的时候,他们却背着家长瞎混。

后悔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了,找个活儿,养家糊口才是最现实的。

王润发天天往关帝庙跑,因为这里是约定俗成的找灵活的地方,大户人家修个房子,甚至雇个厨子,在这里都能找到人手。

可是这两年来,来雇人的越来越少,来找活的却越来越多,每每一个泥瓦匠,都会有几十个人争。一个杂活,上百人争,甚至还有为此打架致死的情况。

还好官府发放救济粮,每家每户都能领到户口的口粮,但是光吃干饭哪儿行,你不得配菜啊,菜钱、油钱,这些都要钱。孩子生个病,这都得钱。

而且王润发要脸,自认为是有头有脸的人,过去风光的时候,左邻右舍没少夸赞,他还真不好意思像邻居那样,每天去领救济粮,于是就让妻子和母亲轮流拿着户贴(明清时期传统的户口本,为白纸,记载家庭信息。还有黄册,作为官府存档。),去领取救济粮。

王润发自己则渴望能找到一个活,哪怕少挣点钱他都愿意,至于能找一份长工干,他已经不奢望了。

但是今天他看到了这个招工记录,还有在关帝庙门前摆开一张桌子的老账房。

很多人都围在账房面前问东问西。

“排队,排队!”

穿着统一着装,上面带有齿轮和麦穗型标记衣服的几个年轻人在大吼着,王润发认识这标志,这是富强工会的标志,他们工厂也有这个组织,不过他当年没有加入。

在这些工会分子的吆喝下,众人不情不愿的排起了队,王润发也忐忑不安的排在最后,他排的太后了,他不太报希望,但他也不敢走,还有一线希望就得等。

前面的人越来越少,后面的人越来越多。

王润发看到前面的人在老帐房哪里领到一张条子,有的人拿着红色的,有的人拿着绿色的,拿着红色的立刻就进了关帝庙,拿着绿条子的则去一边的大榕树下等着。

王润发终于到了跟前。

“认字吗?”

老帐房头都没抬。

“俺中等学堂毕业,上过技校,会焊电焊。”

老帐房抬了抬头看了眼王润发,然后UU小说唰唰将一些信息记下,将一张红色的条子交给王润发。

“去庙里考试!”

还要考试。

王润发不敢怠慢,拿着条子立刻进了屋子。

发现这里有几十个人。都趴在一排排桌子前,埋头紧张的写着什么。

“你,拿着卷子,去那边写完交给我。不许抄袭!”

一个同样穿着工会衣服的年轻人招呼王润发。

王润发拿着卷子,找了一张空桌子,立刻打开卷子。发现是靠的贴文(填空题),内容是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的文字。

王润发学习再不好,这些东西也忘不了,立刻开始答卷。

这时候旁边一个年龄稍大的黑瘦中年低声叫他。

“小哥,‘性乃迁’前一句是什么?”

“苟不教!”

王润发很紧张,生怕被来回巡视的工会考官发现,急促的说了一句,继续答自己的题。

“狗不叫?土狗的狗吗,叫唤的叫吗?”

“不许说话!”

一个人喝道。王润发不敢说话,埋头快速的填写。

“我想起来了,是苟且的苟,教头的教。”

当王润发很快答完了卷子,认真的检查的时候,突然旁边的黑瘦汉子小声说道。

王润发不敢说话,继续检查,那认真程度。可比当年上学时候强多了。

检查了许多遍,王润发确认准确无误之后。还又检查了一遍,这才交了卷子。

他走出关帝庙的时候,发现那个黑瘦汉子待在门外,见到他立刻迎上来。

“小哥,谢你了。我叫黄三利,钢厂的。丢了饭碗。兄弟尊姓大名?”

“不敢,小姓王,船厂的。”

两人说着话,他们还得等一会,不知道等多久。上面说要等卷子看完后,才给他们派活儿,让他们回家等,明天来也不迟,但是很多人都没走,都想等结果出来再走。

过了足足两个时辰,关帝庙中才出来两个人,贴出了一张黄纸,上面写着考试合格的人名,王润发和黄三利的名字都在其中,两人忍不住心里叫了一声好,互相说着鼓励的话,道别各自回家了。

广州关帝庙发生的事情在全国各地同时发生,王润发和黄三利这样的人在全国各地成千上万。

回到家后,王润发高兴的向妻子、老母宣布,他找到活干了,还是长工,给官府干活,母亲问起,说是叫国家复兴公署的衙门,母亲摇头,说这年头的衙门越来越怪了,常叫一些人不懂的名儿,但对于儿子能进衙门办差,母亲还是很高兴,特别割了一块去年冬天做好的腊肉,改善伙食。

妻子问起给发多少工钱,母亲说给官府办差,得叫俸禄。

王润发回答说,一天给1两银子,一天一给。

第二天,王润发再次来到关帝庙,这里已经聚集了上千人。

王润发被点名,然后给了他一张条子,让他按照条子上的名字找人,条子上一共三十个人,王润发将作为这三十个人的组长,带着他们去干活。

关帝庙外各种吆喝声吵吵嚷嚷,都是拿着条子找人的,王润发找了好几个小时,才把三十个人找齐,然后在工会监督的带领下去干活,王润发他们今天要干的,是清理广东护城河。

出发前,王润发还见到了黄三利,黄三利的任务是,带着10个人去通一段下水道。

王润发觉得,自己运气不错,清理河道,怎么看都比去通下水道来的干净。

结果王润发发现,清理河道也不是什么好活儿,真累,他从来没有这么累过,但是他没有抱怨,因为他真的拿到了1两银子,一张纸票子,上面写着中华银行字样,还印着财神爷的像。

拿到这张纸钱,王润发心中百味杂草,他有多久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票子了。

【马上就要515了,希望继续能冲击515红包榜,到5月15日当天红包雨能回馈读者外加宣传作品。一块也是爱,肯定好好更!】(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