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四十六节 大危机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四十六节 大危机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美国股市上发生的情况,很快就传遍了全世界,但经济是一条长长的链条,传导需要时间,所以欧洲股市虽然也受到影响波动了一下,但很快就稳定了。

杨潮收到消息之后,心中叹了一口气,有些可惜,但也有一种解脱的感觉,因为该来的总算来了。

中国10月大选结束之后,杨潮就开始密切关注美国的动态,让他意外的是,10月底,美国股市竟然没有崩溃,作为一个经济专业的专业人士,29大危机那是记得清清楚楚,因为那是逢考必考的题目。

他清晰的记得10月24日是股灾开始的时候,但那一天极为平静,之后竟然平静了两个月,一直到12月25日,圣诞节这一天,才由冷清的百货业引发了美国的股市崩盘,让杨潮颇为意外。

对于为什么会推迟了两个月时间,杨潮思索了一下,认为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是美国因为跟中国对峙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美国将一笔资金投入了军事之中,因此抽调了市场中的一些资金,让经济泡沫积累速度慢了一些;第二个则是美联储主席杰明·斯特朗没有像历史中那样,死于肺结核。

杰明·斯特朗在后世的经济学家口中,被称为是一个有可能让美国避免这场股市大灾难的人。

本杰明·斯特朗生于纽约一个新英格兰血统的家庭,18岁加入杰瑟普-帕顿银行,之后在华尔街平步青云,称为圈中颇有名气的业内人,与摩根等银行巨头都保持了良好的私人关系,比如他妻子自杀之后。摩根银行的合伙人亨利·戴维森就收养了他的孩子。

本杰明个人能力很强,但婚姻却很失败,第一个妻子自杀,第二个妻子也跟他离婚,大概跟本杰明将太多的精力投入工作有关。努力的工作,让他的职位越升越高。做过摩根家族控制的信孚银行主席。最后被摩根等人劝说,去做了刚刚成立的美联储第一任主席,否则他就会成为摩根银行的合伙人,成为美国银行界金字塔尖的人物之一。

作为一个专业的金融专家,本杰明很敏锐的察觉到了美国金融投机的危险,从1928年开始,他就果断采取行动,在1928年,他3次提高贴现率。将贴现率推高到5%的高位,希望能收紧资金,制止投机。

但是没人在乎美联储的高息,银行从美联储以5%的利率借钱,然后以12%的利率贷给配资炒股公司,配资炒股公司再以20%的利率贷给股民。

然后本杰明有通过其他政策,缩减货币供应,继续收紧资金。收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美联储的政策没有影响到华尔街。反而影响到了实体经济,收紧资金之后,最先却资金的不是银行业的中心,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华尔街,而是金融系统之外的其他行业,让实体经济显著地减速。

对于华尔街来说。他们依然自顾自的膨胀着。因为美联储缩减了资金投入,可是大通银行这样的巨头,却持续的向市场投入资金,这个银行是洛克菲勒财团控制的,实力雄厚。在这个时代甚至比刚刚诞生没有多少年的美联储更加强大。所以华尔街依然疯狂。

原本的历史上,29年初,本杰明死于肺结核后的手术。可是这个时代他想死都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杨潮把链霉素卖的到处都是,肺结核已经是一种可以轻松治愈的疾病了。本杰明没死,证明了一个道理,在疯狂的赌徒面前,谁也无法拯救美国,因为谁都无法消除人内心的贪yu。

但本杰明的政策还是有一些效果的,起码让华尔街的疯狂程度有所减弱,让投入其中的资金速度有所降低。

因此经济崩溃,迟滞了2个月。

但该来的还是来了,而且还是熟悉的味道,崩溃依然疯狂。

金融市场能推动繁荣,能扩大繁荣的程度,但同时也能推动危机,能扩大危机的深度。

华尔街很快就一片哀鸿遍野,但巨头们并没有放弃,摩根和洛克菲勒经过商谈,决定共同出资2000万美元进行救市。

只是杯水车薪,纽约股票交易所一开盘就股价狂跌。因为很多股民配资炒股,股价下跌使被质押的股票贬值,就要不断向配资公司追加保证金,股民没有闲余资金,只有甩卖股票交保证金,引发恶性了循环:股票贬值―补充保证金―甩卖股票―股票贬值。

空头们像苍蝇闻到血腥一样出来砸盘,也使用保证金制度大量卖空,卖掉数以十倍他们手里并没有持有的股票,将股票价格打压的跳崖般下跌,到中午市值蒸发了95亿美元,摩根等人投入市场那2000万连个水花都没有泛起。

摩根、洛克菲勒是银行家,也是慈善家,但不是亡命徒,看到已经不可遏止股票的崩盘后,他们不在幻想救市,而是明智的逃离这个市场,以免自己被卷入其中。巨头的撤场,更是造成了崩溃的速度。

美国股市已经没救了,而传导效应终于到达了欧洲。

12月31日,圣诞节过后一个星期,星期二。

德国经济危机开始了。

德国经济危机不奇怪,不发生危机才奇怪。

深陷美国股市之中的美国银行业,开始从德国大量抽回资金自救。

本来就靠着英美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来维持经济发展的德国,他们的贷款—生产—还债,这个链条的第一环出了问题,接着生产就无法采购原料,继而就无法偿还债务,经济危机从德国又传导到了英国。但尚未传导到经济相对独立的法国。

连法国都没有传导到,就更不可能传导到中国了,欧洲此时受到影响,主要是美国资金持续撤出欧洲引起的通货紧缩。美国在德国有大量的投资和债务,抽走资金导致了德国经济危机,德国经济危机又影响到了偿还英国债务。

法国并没有大量国外债务,没有给德国贷款,因此受到的影响比较微弱。法国又始终是高关税保护下的独立市场,对外贸易主要是跟自己的殖民地之间进行,出口英美等国的,往往是一些时装、香水等奢侈品,奢侈品的市场往往不太受经济危机影响,因为富人总是能消费得起的。

中国的情况跟法国类似,中国市场跟美国的距离比欧洲更远,跟美国的联系几乎没有,因此根本不会受到纽约交易所股市崩盘太大的影响。

因此中国经济不但没有看到危机的苗头,甚至依然在繁荣之中,毕竟中国跟美国相比,经济发展程度还有差距,发展空间和潜力更大。

米青政府甚至乐观的在积极准备上台后的施政措施,打定主意要推动最低日薪立法。

但她要上台还得等一个月以后,因为农历新年是在来年1月29日。

此时已经都了12月20日,中国人已经在忙碌的准备新年了,中国还没有养成按揭贷款和借钱购物的习惯,所以他们都是在用自己的积蓄,攒了一年钱的百姓们充满希望的绸白采办年货,想着过一个好年。

中产阶级筹划着是不是用积蓄买一辆车风光的回家过年,还是把钱攒着,来年把家里的房子修一修,甚至盖一栋新房,或者修一修祖坟。

这时候也是许多消费品工厂最忙碌的时候,纺织工厂、成衣厂、香皂、火柴等轻工业极为忙碌,而这些工业带动着下游的棉花、化纤、矿产都相当红火,中国铁路网上跑着一列列火车极为繁忙。

一切的情形都没有表明中国会出现一场工业危机,市场信心十足,经济学家普遍讽刺美国的股市崩盘,反而乐观的认为中国不会出现美国那样的崩盘情况,因为中国的股票市场监管更严格,各项制度更保守,没有美国人那么疯狂。

同样一批经济学家,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可是大肆批评中国股票债券市场太过僵化,认为创新不够,各种管制太过严格,限制了金融活力。果然专家是不可信的。

杨潮甚至都有些受到市场的影响,他看到的所有经济数据,都十分的健康。投资持续增加,企业利润率十分平稳。

杨潮感觉,中国这么庞大的国家,是美国的5倍,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可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程度还很低,因此拥有比美国大得多的潜力,工业化程度也没有美国高,这种增长的潜力,肯定能推动中国更长久的增长,就好像后世那种连续30年的高速增长也不是不能复制到这个时代。

这种感觉让杨潮警觉,心中反复提醒自己不要盲目乐观,上海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些工业资本家将盈利投入到股票市场的情况,这是很明显的经济危机前兆。

而且08年前谁能想到中国会经历经济危机,全世界的经济学家都在分析中国的高速增长,在盛赞中国的经济奇迹,可是美国次贷危机一爆发,全世界瞬间就被拖累了进去,中国也不能免俗。

后世控制力更强的中国政府都无法阻止经济危机,凭什么现在这个地方、中央互相制衡,各派政治势力互相博弈的松散的宪政政府,能够阻止中国陷入普遍的世界经济危机之中呢?

所以杨潮说服自己接受,经济危机肯定会来,尽管没人想让他来,但他肯定会来,只是或迟或早而已,杨潮要做的,就是等它来,等问题发生,然后解决问题,仅此而已。(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