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三十四节 世界民族(2)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三十四节 世界民族(2)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相比巴西国内民族主义者终于发出了他们的声音,南洋地区的土著马来人、印尼各民族的声音就太小了,英国和荷兰殖民当局不会听他们的态度,即便听,那也只是做做样子,不过是在怀柔,是在欺骗,是在忽悠他们罢了。

先说印尼各族,他们自己内部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观念呢,文化差异太大,一个民族跟另一个民族有时候就像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一样,巴达维亚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在西方受过教育的印尼人,可是婆罗洲的热带雨林中,还生活着达雅族这样的猎头族,新几内亚半岛上更是处在食人族时代。

马来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虽然表面上是一个民族,可是很多方言之间沟通都成问题,差距比中国各地的方言还大,又受到周边各个国家的影响,有的区域的马来人比较像缅甸人,有的地方比较像暹罗人,有的地方则更像孟加拉人。

而且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权力机构,他们的历史上,只有1402年才建立了一个统一整个马来半岛的满刺加国,但却在一百多年后的1528年就被葡萄牙人灭亡了,现在的马来半岛上有9个世袭的苏丹统治者整个马来族群。

后世的马来国家最高元首就是通过一个最高会议,从这9个苏丹中挑选出年龄和资历最长者为马来元首。但此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马来国家,苏丹之间是处于竞争的关系,他们之间的矛盾甚至要大过********。互相不同的利益,甚至让很多人都不认同跟其他苏丹治下的子民是一个民族。

无论何种因素,无法凝聚起来的印尼和马来人都无法阻挡中国人在这一地区的渗透,他们也没有太大的排挤意愿。作为摆脱游猎文化时间不远的一个年轻民族,马来人对土地的观念也不够强烈,统治者苏丹也没有领土观念,新加坡甚至就是被一个苏丹卖给英国人的。

能卖给英国人,为什么不能卖给中国人?英国人作为一个后进民族,来马来的历史远没有中国人久远。从唐代起就在这一代活跃的中国人,移民历史也起自唐代,但大规模移民,则是明清时期,尤其是明亡时期,大量逃离中国的百姓迁居到了这一代,在马来半岛沿海地区,拥有许多在这里定居了500多年的华人家族。

几百年的杂居历史,马来人早就习惯了跟中国人做邻居。只是清末以来,中国人移居南洋的速度大大提高了,中国资本大量收购马来半岛上的土地,尽管都是经济往来,但是中国资本家买大小不计,即跟英国资本一样从马来酋长、苏丹手中收购大片的地产和山林、荒地,也从马来小土地所有者手中收购小片的土地,这种经营的侵略性太大。加上英国毕竟是马来统治者,因此大量破产的马来下层人民只敢仇恨华人。而不敢把愤怒投向英国人。

因此这几年,中国人越是移居马来地区,马来地区的经济越繁荣,社会问题就越严重,其实就是很简单的社会高速发展期出现的矛盾激增问题,停过这一关就好。挺不过这一关,就开始陷于混乱的泥潭,如同南美一样,阿根廷在这个时代可是世界第四大富国,后世那个鸟样。就是在这个循环中不断挣扎的结果。

但现在不一样了,马来人自己没办法挺过这一关,中国会让他们挺过去的。

人数众多的中国人在马来经营地产,中等层次的开始开铺子、做贸易,高层则开工厂,办银行,从上到下,一整条华人经济链条已经形成,别说马来人了,就是英国人都开始激烈竞争起来。

但在强权背景下,谁也不敢排除中国人,有一些极端思想在底层贫民之间散播,有组织的针对华人和英国统治者的暴力行为只展开,一方面要求du立,一方面要求排华,但却同时遇到了英国殖民当局和华人的共同镇压。

华人大资本家在英国殖民政府的默许下,组建了大量的私人武装,平时巡护自己的工厂和农场,一旦遇到紧急事态,配合殖民地警察镇压马来人运动。

不是发生的马来人运动,无法撼动马来经济享受繁荣,优良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最关键是中国给与南洋地区免税政策的刺激下,让这里的橡胶产业十分兴旺,在中国资本和技术的帮助下,与橡胶有关的工业发展起来,轮胎业、雨衣、胶鞋工业成了规模,烟草业也非常兴盛,以南洋兄弟公司为首的南洋烟草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半壁江山,热带水果产业和罐头加工业也进入了中国人的食谱,新加坡成为了集航运、工业、金融和贸易为一体的当之无愧的南洋经济中心。

新加坡的人口飞速增加,已经得到200万左右,其中华人占到了180万人,将这里打造成了纯粹的华人社会,整个马来半岛的华人则达到了500万人,比400万的马来人还多,成了马来半岛的主体民族。

荷兰殖民地印尼地区的华人暂时还无法成为优势民族,因为印尼人实在太多了,接近了6000万人,不过跟马来地区不同的是,印尼人主要集中在爪哇岛和马都拉岛上,三大民族,爪哇人、马都拉人和巽他人中,爪哇和巽他人基本上都在爪哇岛上,马都拉人分布在马都拉岛上,这三族占据了印尼人中的将近4000万。

但华人在爪哇岛上主要集中在巴达维亚等城市中,哪里已经太挤了,由于有印尼群岛少有的肥沃的火山灰土壤,所以有史以来就是印尼地区的人口中心,始终占据一半以上的人口数量,后世这里的人口竟然突破了1亿,但面积相对来说却是属于比较小的地方,因此岛上可开发的土地和资源已经很难找到,因此无法吸引到更多华人前来经营。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华人前往南洋地区,现在大多都是通过新加坡在转道其他地区,因此围绕着新加坡这个中心,越近的地区,华人移民则越多。还有历史的原因,早在200年前的乾隆年间,华人就在婆罗岛(加里曼丹岛)这个世界上有数的大岛上形成了聚居区,兰芳公司更是被后世学者称为华人海外第一个国家。

说国家有些夸张,有些争议,但说华人在婆罗洲早就建立了华人社区则没有任何争议,华人们沿着前辈的足迹继续移民这个地区讨生活,早在中国跟荷兰人达成合作协议之前,华人在婆罗洲已经是跟有猎头传统的达雅人、马来人并列的三大民族之一了,欧战之后跟荷兰人的合作协议,让华人进入这里的障碍一扫而空,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有上海金融集团的支持,经济实力也超越以往,随着橡胶、烟草和热带水果在中国市场上免税销售,大量中国人涌入这里建立农业种植园,开拓出了大片的热带种植园。

在这里达雅人活动区域往往深入雨林,对他们来说土地没有价值,不在乎华人的开发,马来人主要集中在婆罗洲北部,生活在以文莱苏丹国和沙捞越等地,华人则从沿海、沿河,开始逐步扩展种植园,城市里则经营工商业。

开拓最大的困难是雨林中贫瘠的土地,有些人以为热带地区土地肥沃,甚至某些文学作品也如此描绘,这是一个最大的误区,其实往往热带地区的土地反而贫瘠,因为雨水太多的关系,造成一种淋融效应,土壤中的矿物质往往随着雨水流逝,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爪哇那么一个岛上人口高度集中,印尼地区其他岛屿上则覆盖在茂密的原始雨林。

但这不是问题,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土壤改良并不算难,只要有足够的劳动力和正确的方法,沙漠都能变成良田,中国人清走沿河地区的植物,将土地圈成独立的区域,四周堆砌土垄,造成一个独立区域,然后在其中堆积粪便土肥和化肥,中部太平洋瑙鲁等岛屿上的鸟粪就是最好的肥料,在土地上堆积两三年就能够种植农作物了,更好的则是泥炭这样的腐殖质,从湄公河一带开采的泥炭堆积在雨林荒地中,第二年就能够种植了。

苏门答腊岛上的情形也差不多,大量的农业资本进入这里,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以宗族、乡亲和朋友为纽带的中国社会急速渗透进苏门答腊地区;但跟婆罗洲不一样的是,中国商业资本在居港的发展很猛,在这里形成了华人控制的造船、航运产业,将苏门答腊岛上的产出大量运到中国去。

巨港的发展虽然赶不上新加坡,无法跟新加坡争夺南洋经济中心的地位,却成为婆罗洲和苏门答腊海域的一个航运中心,在南洋地区的物资转运市场上,并不输给新加坡,甚至随着新加坡的繁荣,低价和服务费用的提高,这里隐隐有取而代之的迹象。

工商业和农业的全面渗透,是巨额资本的注入,资本的流动带动了人口的流动,在马来半岛上华人人口达到了500万,在婆罗洲则达到了200多万人,苏门答腊也有150万人左右,其中一半都是最近十年内移民过去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400多万。

中国哪里有这么多的人口愿意移民呢?(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