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一十九节 高铁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一十九节 高铁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别赶紧去玩,记得先投个月票。现在起-点515粉丝节享双倍月票,其他活动有送红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年少轻狂,茅以升此时真切的体会到了这个成语,因为他突然轻狂不起来了,感觉到深深的压力。

海底隧道,说来简单,要实现哪有那么容易。

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计划,已经在整个世界都传开了,国外技术界大肆嘲笑中国人不自量力,这就是茅以升的压力来源,如果光是他自己,失败了就失败了,丢人而已,可现在就不止是丢他自己的人,而是丢国家的人,丢民族的人了,这个人他茅以升丢不起。

杨子实验室要什么给什么,钱、物资、设备一切都不缺,甚至租了一艘潜水艇来帮忙勘察海底地形,所以茅以升也不是什么工作都没有做出来,起码了解到了很多海底的水文地形情况,整理出了厚厚的数据。

可越是这样,他的压力就越大,在海底修建隧道,这可不是在陆地上,首要解决的就是海底的巨大水压问题,尽管渤海海峡水深算是浅的了,但最深处也有70米以上,这个水深不是人可以长时间下潜作业的,这个时代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施工,是不可想象的。

当前世界上主流的水下隧道建筑方法主要有掘进方式和沉管方式,英国人在泰晤士河上修建了水下隧道,采用的是掘进法,并为修建这条隧道发明了盾构法;美国人青睐沉管法,三十年前在底特律河底就修建了铁路隧道,德国人今年也刚刚在柏林修建了水底行人隧道,用的也是沉管法。

应该说沉管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方法。预制出钢制或者钢混结构的结构,然后慢慢放进水底预先挖好的漕座上,接着用抽水机抽干水就成功了。比过去的挖掘法大大减少了水下作业的工作量,因此效率大大提高。

可是目前的沉管法只在河流上应用,最长的也不超过一公里,而渤海的海底隧道。却超过100公里,就算能在海底挖出漕座,就算能够完成安装,可是以目前的技术要抽干隧道中的海水都很困难,即便抽干了水,一条100多公里长的隧道,能不能抗住水压,另外长达上百公里的密封隧道,通风问题就是一个技术难题。拿破仑时期有工程师构想的英法隧道,要在上面安装巨大的垂直伸出水面的巨大烟筒(换气筒)。

一个个技术难题压在茅以升心头,让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掌握的只是太贫乏了,而他还是一个工程学博士。

但茅以升并不服气,既然英国人1825年的时候就能在泰晤士河上挖掘隧道,中国人没道理在100年后还修建不了海底隧道,既然英国工程师能发明出盾构法,他茅以升也必须设计出新的施工方法。

茅以升先是自己阅读大量其他工程技术、机械技术。后来开始寻求其他科学家的帮助,他邀请一些技术专家加入自己的团队。用杨子实验室提供的资金不断的做实验,不断攻破一个个技术难题。

无意中,茅以升组建了庞大的团队,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压力之下,他竟然探索出了一条项目工程模式。而这个模式在研发中的第一次应用,本来应该是美国人研制原子弹的时候。

27年一整年茅以升都在忙着进行试验,西门子也试验成功了杨潮需要的技术。

没有太多新技术,全都是西门子在电气铁路上的成熟技术积累,但是将其中最先进的技术进行了一次集成。

大马力的电力机车不是问题。西门子拥有这样的技术,津浦路上已经成功运营,并且通过上千公里的津浦路不断的改进,载重电力机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既然能搭载重物,没道理搭载不了人,只不过需要跑快一点而已。

要跑得快,西门子20多年前的电力机车就跑过200公里的时速,所以速度也不是问题,问题是稳定性,如果在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不脱轨,不翻车,这是一个难题。

稳定技术不是西门子研制出来的,而是他的合作企业,中国铁路总公司研发出来的,车在路上跑的稳,最重要的不是车,而是路,这是一个常识。

铁路公司的高级工程师团队给出的答案是,用最高的标准修建铁路,铁路轨道水平度采取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同时采用无缝钢轨技术,无缝钢轨并不是绝对的无缝,而是大大减少了轨道之间的缝隙,一般情况下普通铁路40米左右就拥有一个接缝,这大大影响了铁路的稳定性,所以普通列车行驶起来总是哐当哐当的响。而无缝钢轨技术,则大大加长了单个钢轨长度,大大较少了缝隙,目前技术能达到120米一个接缝。

最平铁轨,最少的接缝,稳定性自然大大提高,经过西门子专门建设的2公里实现线路半年的试验,目前运行平稳,但是并没有在更长的线路上试验过。

杨潮答应西门子,在利津县和东营之间接近40公里的距离上,改造旧线路进行试验。

东营是武定府当之无愧的第一大城,比府城要繁华的多的多,甚至靠近东营的利津现在发展的都比武定府城繁华的多了,战后大繁荣开始三年后,东营等大城市终于达到极限了,地价、人力大幅度提高,距离东营最近的城市利津,就成了转移东营产业的不二选择。

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津县出现了大量纺织业,郊区已经形成了工业区,同时利津和东营之间的道路建设的非常好,货运基本上都走公路,运价十分低廉,这不到40公里的短途运输上,灵活的汽车运输,拥有绝对的优势,铁路根本就无法竞争。

公路的发展让过去的电气化铁路破败了,年久失修,仅靠客运维系,不但无法自负盈亏,甚至俩正常运营都做不到,所以去年武定府决定放弃这个地方,要不是杨潮接手,这里的路基都要扒掉,然后卖给一些工业企业建厂。

杨潮让西门子改造这条断线铁路,第一是作为实验,第二也不影响两地运输,第三也不用重新征地,这几年这里的地价已经涨到了天价,虽然还没有美国的泡沫大,但也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价格。

当然除了不用拆迁外,改造这条铁路比新建都要困难,旧铁路的路基甚至都要扒掉,重新按照最新的技术建设,老式铁路的路基无法保证新式铁路的稳定。

好在距离短,西门子认为一年时间就能完成,然后进入试验阶段,如果试验没有问题,最晚后年就可以推广开来。

杨潮很重视的视察了这条铁路的施工,发现利津县确实比以前繁荣了太多,他站在城外已经看不到城墙了,城墙倒是没有拆,中国许多法律学习美国,而美国又继承自英国,英美体系,甚至整个西方文明,对历史文物都十分重视,不重视也不可能拥有那么多古代遗迹,所以没人敢拆城墙,只是周围的高楼大厦太高,也太多了,遮住了城墙而已。

对利津县的发展,杨潮还是比较满意的,这并不是利津县的官员有多么高明,纯粹是一个市场选择,他们只是做好了基础设施和制度建设,繁荣是经济发展带来的。

利津甚至不是发展的最好的,这几年发展最好的城市是胶州,青岛已经容纳不下过于庞大的工业企业了,所以自然而然要向外发展,许多老企业虽然还没有迁出去,但是新建的工厂第一选择已经不是青岛,而是就近的胶州了。

比如扬子汽车第二期工厂就选择了放在胶州,杨子汽车在胶州设厂,可以很方便的利用青岛的金属加工业,从青岛很方便的采购来零件进行组装,然后在将成品通过青岛出海,因为这个地利,过去被青岛黑洞效应吸的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胶州终于得利了,这几年间已经成了一个2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了。

靠着青岛发展的不仅有胶州,即墨也分了一杯羹,只是即墨人对青岛的工业不太欢迎,一开始青岛的德国人来即墨买地,即墨县附近的地主们高傲表示,一分地都不会给德国人,因为修建胶济铁路的时候,德国兵可是在即墨杀过人的,而当时阻挡德国人修铁路的,正是这些大地主。

因此最初几家新建工厂落户了胶州,而工业这种东西,是有聚集效应的,比如某条街最初出现了几家电子商店,最后很可能发展成电子一条街,最早的几家工厂落户胶州,结果吸引了后来的相关工厂,胶州自然就滚雪球一般的状态起来,有工业就有钱,胶州自己修建了通向青岛的大道,这样就抵消了胶济铁路先经过即墨后经过胶州的距离劣势。

当然即墨也不是没有任何收获,毕竟青岛的德国工业现在已经不足一半,民族资本才是占有统治地位的,很多看似大量德国人工作的工厂,背后的主人都是中国人,很可能是很少来工厂的上海银行家。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这次起-点515粉丝节的作家荣耀堂和作品总选举,希望都能支持一把。另外粉丝节还有些红包礼包的,领一领,把订阅继续下去!】(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