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五百一十七节 二度合作

大国崛起1900 第五百一十七节 二度合作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3-04-20 15:50:30 来源:笔趣阁

120推荐票加更。

————————————

只是很可惜,杨潮没有吃沙赫特给的画饼。

杨潮告诉沙赫特:“杨子银行的全名是杨子工业化银行,建立的初衷是为中国的工业化服务的,投资德国工业也许受益匪浅,但是不符合本银行的理念。”

一句话就让沙赫特明白忽悠不住杨潮,因为杨潮跟他的理念一样,他是一个银行家,但却坚定的认定支持德国工业才是让德国强大的根本,为此他可以给英美大量的利润,可却狡诈的说服英法金融家将利润留在德国继续投资收益。

也就是说,英美的资金进入德国的经济体中,就再也没有出来过,赚取的利润虽然丰厚,但却继续投资了进去,更加壮大了德国的工业实力。

而杨潮不像英美银行家那样看重利润的话,那么又如何引诱杨潮呢?沙赫特知道他自己是不受利诱的,杨潮跟他是一样的人,那么自然也就不受利诱。所以他明智的放弃了。

但是他可不想放过跟杨潮这种巨鳄合作的机会,作为世界金融圈的‘内部人’,沙赫特很清楚杨潮的强大实力,他甚至坚信,杨潮的实力,比罗斯柴尔德这种巨头都更强,起码罗斯柴尔德家族不可能一次性拿出一万吨黄金。

沙赫特可不相信,杨潮会将手里的全部黄金都捐出去,显然杨潮手里还拥有海量黄金,一想到杨潮不知道藏在哪里的黄金,就让沙赫特心跳加速,他很清楚德意志银行当年跟杨潮的秘密合作,尽管全世界都知道了。但沙赫特却对这个信息更重视,当年杨潮每年可以提供给德意志银行1500吨黄金含量的金矿石,显然杨潮手里掌握着一个不为人知的巨大金矿。

后来杨潮能拿出那一万吨黄金,沙赫特相信就是后来几年中开挖出来的,那么又是七八年过去了,杨潮手里至少又积攒下了一万吨黄金。如果能将这笔黄金撬出来,德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也就解决了。

可惜他很清楚,他不可能让杨潮平白拿出来,当年以德意志帝国的强大,以中国清王朝的虚弱,德国都无法强行从杨潮手里拿走黄金,必须通过工业合作,通过在中国进行了巨大的工业投资,才将一大批黄金转移到了德国。现在以中国之强,以魏玛共和国的虚弱,德国更不可能弄走这笔黄金了。

合作只能合作。

“我始终坚信,德国跟中国在工业化领域,拥有非常广阔的合作前景,比如青岛强大的工业实力就是证据,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个可以和中国能够如此完美合作的国家了。”

沙赫特说道,同时仔细查看杨潮的神色。

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世界公认的工业强国了。德意志帝国当年打下的成套工业根基,已经让他们拥有了一整套工业体系。能够自我复制,自我发展,似乎不需要外界的帮助,不需要进口任何国家的工业设备,他们就能建设最先进的工厂,那么跟德国的合作机会在哪里?

“我也始终很喜欢跟德国人合作。比如精密加工领域。教育领域等等。”

说实话,能跟德国合作的地方真的已经很有限了,德国最强的化工技术,精密制造技术,已经通过跟拜耳、克虏伯等巨头的合作引入了中国。连蔡司都在中国建了一座工厂,培养出了中国本土的光学人才。

不过德国作为一个工业历史很长的国家,哪怕一战后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一战时期积累的技术,依然够他们吃很多年了,就好像苏俄解体后,俄罗斯吃了几十年苏俄的技术红利一样。

尤其是教育,德国依然是世界一流水平,德国的大学依然是世界的模范大学。

“我个人愿意出资一亿两作为一个基金,用来鼓励中国学生赴德留学。虽然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很快,但高等教育依然很薄弱。”

潘训算是很重视教育了,可正因为重视,反而不可能发展太快,因为他重视的是质量,不可能粗制滥造,无限复制野鸡大学。

北洋时期建立的北洋工学院的教育水平就能得到美国教育的认可,北洋工学院的学生,甚至可以免试去读美国大学的研究生。

潘训的办学标准不可能比北洋低,他任期内建立了20多所大学,没有一所是粗制滥造,全都能够达到欧美大学的水平,毕业生的文凭能够得到世界认可,某些大学的毕业生甚至可以面试进入欧洲大学读研究生,但也正因为这种标准,所以才只能建这么多,因为你只积累了这么点能够教授大学生水平的教授。

加上以前从清政府到北洋时期留下的大学,中国目前正规大学不过30所,能够吸纳的学生数量10万人左右,而美国的正规大学多达数百所,在校生达到30多万人,这才是美国世界霸主资本的体现,中国的人口数量,显然不应该低于美国的水平,奈何中国的大学教育发展有限,许多智力放在欧美绝对上等的学生,在中国却无法读大学,实在是让人遗憾。

中国没有教育资源,但是欧美有,美国不用考虑了,中国学生活着去能不能活着回来,真的不好说。但是欧洲就没有这个担忧,所以这些年中国学生留学的第一目的地就是欧洲。此前就已经有大批的学生在德国留学,总数超过5万人,加上在英法和其他欧洲大学读书的总人数达到10万人。

但这还远远不够,杨潮认为中国想要在二战前积累足够支撑自身规模的人才储备,每年在欧洲的留学人员,不能低于20万人,否则跟美国在人才方面是越来越大的,怎么跟人家竞争。在德国留学的成本最低,德国的教育资源更丰富,因此很合适送去更多的学生。

“我国在山东地区,懂德语的学生众多,因此非常方便向德国派遣留学生。我希望通过两国间的合作,将中国留德学生的数量提高到10万人。”

杨潮的魄力让沙赫特不由心惊,德国的教育资源确实丰富,但是德国的教育资源还要优先培养德国学生呢,要知道现在德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勉强也就是10万人,突然一下子拿出10万人的名额给中国学生,等于是将现在的大学教育规模扩大一倍,这不是一句话能解决的。

杨潮又道:“当然,我们两国间还可以互派教育人才。我希望跟德国合作,在山东至少开办三所大学,我相信山东的经济实力是能够支撑这些大学良好发展,也能给教育人士提供优渥的生活条件。我国教育人才同样也将在德国的大学生开办中国文化课程,帮助德国学生了解中国。”

杨潮当然不可能把中国的自然科学教授派出去,这些人在中国可是宝贝,不过对于鲁迅先生这种文化大师,倒是可以派到德国去交流合作,毕竟他们拿着天价薪金,整天却在挑动社会对政府的不满,可不是什么好事。

沙赫特点点头,但只是礼貌性的,因为他没有听到德国从中得到的好处。

如果杨潮不拿出让他心动的条件,他就要以教育不在他的职权之内推脱。

杨潮笑道:“当然,贵我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前景也很广阔,我个人愿意拿出十亿金元券的资金,用来支持建立中德合作的技术研究。”

沙赫特这才满意了,金本位的金元券,就是黄金的代名词,是目前跟英镑、美元一样坚挺的货币,十亿金元券就是一千吨黄金,这笔黄金进入德国经济系统,会让德国经济更加强大,会让德国工业更快恢复元气。

但是杨潮所说的技术合作到底是什么方式。

“您认为我们具体应该如何合作呢?”

沙赫特问道,他知道这笔资金对德国的重要性,有了这笔黄金,德国对英美的依赖就会降低一些,跟英美合作就是与虎谋皮,在有其他办法的情况下,沙赫特才不会选择这条路。

杨潮笑道:“这笔资金将用来资助德国的优秀科学家跟中国科学家组成研究团队,我将建设一个技术实验室,对电力电气、发动机技术、大型工程等进行重点研发。会在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建立实验室。其中在德国的技术合作规模将达到十亿金元券,将会直接存进德国黄金贴现银行兑换成相应的马克,用来给实验室提供日常资金。”

中国无法培养出足够的科技人才,德国的科技人才十分充分,与其让大量人才在美国公司服务,不如将他们为自己服务,真正高端的人才往往不缺去除,德国最顶尖的科学家,德国政府宁愿资助他们的生活也不愿他们移民他国,但是德国现在还没有能力给他们提供巨额的研发经费。

“那么研发的成果呢?”

沙赫特虽然对那一千吨黄金志在必得,但是这分明是在利用德国智力的事情,显然不是钱完全能衡量的。

“当然是中德共享了。当然专利权属于实验室。”

谁投资谁收益,德国可以了解,但是想要拿走,也得付出一定的代价,对于高端技术,有钱可未必买得到,所以给德国的是一个出售许可,这就足够了。

“那么祝我们合作愉快!”

沙赫特说道。

“合作愉快!”

杨潮笑道。

跟德国的第二次大规模合作开始了。(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