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国崛起1900 > 第一百二十九节 成果

大国崛起1900 第一百二十九节 成果

作者:狂人阿Q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33:57 来源:笔趣阁

自从攻陷了辽阳,俄军飞艇部队被杨潮歼灭之后,双方始终没有发生正面冲突,一方面是因为法国人在积极斡旋,另一方面是旅顺俄军也知道不到好的办法解决空中威胁,他们的地面部队推进的话,势必会被飞艇不断的轰炸。

如果步步为营,一边防备着轰炸,一边向前推进,那样速度根本跟不上,他们的物资也完全承受不住。

因为当杨潮占领了奉天和辽阳后,等于切断了旅顺的物资补给,当然,即便杨潮不切断旅顺的铁路线,也不好说他们混乱的国内有能力通过西伯利亚铁路来给他们进行补给。

自身的物资压力就打,在铁路也被毁坏的情况下,还要派出军队缓慢的向前推进的话,旅顺的康特拉琴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他采取守势才是最现实的决定。

不过旅顺既然都被切断了铁路线,旅顺的补给从何处来呢?

答案是烟台。

这座口岸港口,俄国人的船就没有停过,山东的粮食、鸡蛋、肉食,一船一船的往旅顺运输,这个消息被报纸披露之后,群情激奋的山东学生好几次要强闯俄国货船,同时要求阵俘扣押俄国物资,禁止俄国商船在中国港口停靠。

只是山东官府没有答应,任由俄国人的船队不断的进出,只是广大的华商和洋商以风险太大为由,将供给俄国人的物资价格太高了一倍,俄国人也只能咬牙答应了这个价格,因为除了在中国买,他们还真的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得到最基本的粮食供应了。

至于武器装备军火物资,这些就不用想了,对于掌握了两大兵工厂的杨潮来说,哪怕他不在山东做官,俄国人也休想从山东拿走一颗子弹,至于列强会不会向俄国人提供军火,英国、美国肯定不会,法国人此时也不会,德国人目前想要得到中国政府的贷款生意,也不想触怒清政府,因此也没有给俄国人供应武器的打算。

因此俄国人其实也就只能从烟台买一些高价粮食维持生机而已。

所以杨潮根本就没有必要阻断,同时还有另外的目的,说起来很恶心,就跟慈禧太后当年一边允许义和团攻打洋人使馆,一边派人去给洋人送食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想把敌人给逼急了。

不一样的是,慈禧玩这种小聪明,不过是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所以原本的历史上,最后洋人还是答应她继续执政;但是杨潮这么做,是不想把旅顺的俄军逼急了出来拼命,或者沙俄政府发狠,让哈尔滨的俄军不惜一切代价打通铁路的话,杨潮还真挡不住。

维持目前的局面,给俄国人施加一定的压力,最后逼迫俄国人把东北让出来,这才是杨潮的目的,至于真跟俄国人打一仗,目前来说,还不是什么好时候。

这段时间的僵持,给了吴佩孚充足的时间,吴佩孚积极的宠信组织了防线,而且终于得到了新的部队,十万青年军!

这些读过书的学生们,虽然没有经受过军事训练,但是一个个热血澎湃,激情似火,战斗意志十分高昂,可以说,如果让他们此时去冲击旅顺的防线,他们肯定会跟日本人一样,但是他们的韧性肯定本就比不上日军了,等冲个一两次之后,大概心理就会崩溃,然后哭着喊着回家找妈妈去了。

但是在没有进行真正的血腥战斗之前,他们对战争没有直观的认识,或许还会觉得战争很浪漫呢。

此时在锦州修铁路的那些士兵是彻底废了,一个个重新回归铁路工人状态,在技术人员的指挥下努力的工作,铁路在他们脚下一步步延伸,再有两个月时间,就能修到奉天,跟辽阳连接起来。

因此原本训练这批铁路工人的德**官,也就没了用处,此时经过杨潮协调,都到了吴佩孚这里,得到了新的工作,训练十万青年军。

杨潮一边不时视察军队,给这些青年人做鼓励,希望他们积极训练,提高军事技能,这样才能杀敌,另一边在各大报纸上发文,很不要脸的喊出了‘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口号,并且不停的把报纸送到军中,让这些热血青年更是打了鸡血一样热情高涨。

本来就是学生,受过一定的教育,在积极努力之下,军事技能提高的竟然还很快,很多人都懂得了如何布置阵地,组织机枪火力等等基本知识,也就是有了当底层军官的潜力。

尤其是,吴佩孚终于组建了一只懂得数学,掌握了炮兵观瞄技术的炮兵。

两千多门各种口径的大炮,让吴佩孚的火力达到了此时中国最强,即便是当初的日俄,也是一个水平,单纯拼火力的话,杨潮这只军队,现在怎么看也是很强大的呢。

当然,正规还做不到,起码连军装都不统一。

这一点杨潮已经在着手解决了,十万套军装,杨潮亲自设计,紧身的上衣、直筒裤,染成淡蓝色,配上鲜亮的铜质纽扣和谣言的金色和银色肩章,绝对符合人体力学原理,这是经过飞船的超级计算机模拟过的,又舒服又好看的军装,肯定能打动这些十来岁年纪,正是爱美的年轻人。

这批军装,载沣也掏钱了,为了收复东北,获得一个中兴之主的名声,就是让他把关税余款全部花光都在所不惜。

英美德则在等待着中国人把国库消耗光之后找他们借款。

法国人在中俄之间积极的奔走。

俄国人则在庞大的国土上,忙着树立一座座绞刑架,让斯托雷平的领带在国土上飘扬。

斯托雷平制造的恐怖气息虽然浓重,但始终镇压不下去各种势力的反抗,农村的捣毁地主庄园、酒庄和糖厂的运动一直持续,城市里已经到处出现了工人ba工,并且越来越多工人直接拿起了武器。

革命一触即发。

这时候俄国人终于做出了一些让步。

他们表示,可以放弃在奉天、辽阳驻兵,但是必须在哈尔滨和旅顺驻兵,这是底线。

杨潮发出最后通牒:“旅顺最多驻兵一万,哈尔滨必须撤兵,为此我方愿意接受俄国人提出的东北矿产给与俄国人优先开发权的要求。如果俄国人不答应,我军即将向旅顺发动攻击。”

杨潮的态度很明确,你就是可以放弃大部分经济权力,来换取基本主权。

俄国人则只想放弃辽阳和奉天,这两座他们已经失去的城市,贪婪之相一贯不变。

法国人对杨潮这个让步还是很满意的,以俄国人的经济实力,大概也没有在东北开矿的能力,他们那广袤而庞大的国土还没有开发呢,侵占东北也不过是给后世子孙留的遗产。

俄国人就连在中国修铁路,都还要雇佣法国工程师,采购法国钢材和设备呢,哪里有能力在东北开发,不过如果俄国人占了这里的矿产,对法国倒是很有利啊,他们完全可以从俄国人手里拿到开发权,俄果人占了东北,就等于法国人占了。

因此法国人更积极的斡旋俄国接受杨潮的最后通牒,各种方式都用尽了。

到了六月,从奉天到辽阳的火车呜呜鸣响,关外铁路终于通到了奉天。

当然从锦州到奉天这段铁路,自然也得交给烟济铁路公司来运营。

火车上拉着充足的物资补给,还有杨潮邀请的各路记者,以及列强武官。

吴佩孚则筹划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军事演习,看着一个个穿着新式军装,武装精良,士气高涨的士兵,在炮火掩护下占领一个个模拟敌人阵地的山头,镁光灯咔咔闪亮,各种美誉接踵而来。

中国报纸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本国的军事力量,西方媒体则是别有用心,巴不得鼓励中国,让中国人鼓起勇气冲向旅顺的钢筋混凝土要塞呢。

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之下,俄国人终于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后,让步了。

他们答应撤出除旅顺之外的俄军,但是旅顺驻军的数量不是一万,而是五万人。

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俄军有权力不经清政府允许,在任何情况下通过东清铁路。

俄国人的目的很明显,保住旅顺是他们的底线,只要沙皇对黄俄罗斯计划不死心,那么他们就不能放弃旅顺这个不冻港,这可是他们全国唯一一座不冻港啊,是俄罗斯面向海洋数百年的成果,哪里能这么容易放弃。

杨潮经过仔仔细细的考虑之后,答应了。

双方动作很快,立刻签订《东北问题谅解备忘录》,对双方各自在东北的行为进行了总结和谅解,并且重新划分了俄国人的权力,俄国人获得了大量的经济特权,包括三十公里内的采矿权,和三十公里外的优先权,可以说垄断了东北开矿的权力。

至于旅顺驻军问题,那虽然对清政府不利,但是杨潮倒觉得,留着旅顺在俄国人手里,其实不是一件坏事,如果中国一下子膨胀的太厉害,英国这个世界霸主会如何看待中国,如果变得支持日本制衡中国,而不是继续支持中国对抗俄国,那就得不偿失了。

留着旅顺始终会像一颗钉子一样,扎在英国人和日本人的心头,只要俄军不撤出旅顺,他们在东方就必须一直跟英日对抗,而中国夹在列强之间,才能游刃有余。

没有人知道,杨潮不经意间,竟然干扰到历史的巨大走向,本来日俄战争后应该和解的英俄两国失去了一次和解的机会。

对俄国来说,因为英国人三年中两次支持日本和中国对俄国作战,让俄国难以接受跟英国和解,同时对英国来说,俄国始终占据旅顺,中国渤海湾保持军事存在,他们也不可能跟俄国人和解。

所以欧洲大战的协约国集团,竟然没有就此形成,杨潮都有点摸不清欧战的走势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