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四百八十三章 话匣子

钢铁时代 第四百八十三章 话匣子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4:41:05 来源:笔趣阁

3月27日,当这个消息,通过了各大媒体,传到了大江南北的时候,北洋军和南方革命党,也没有多在意,袁世凯是在杨度的提醒下,才知道了西北军进军蒙古的消息,甚至这才把**立跟西北进军给联系到了一起,对于此,他甚至想都没有多想,笑道:“西北终于要动了,现在扩张到了整个蒙古,这可是一片不小的地盘!”

西北在趁机扩张地盘,没错,在袁世凯的意识里,整个西北,都属于是包头的范围,他们似乎对土地有一种难以言明的贪婪,似乎土地代表一切,甚至为了西北的土地,放弃了进入到中枢,跟他争夺控制权。

或许跟西北的农业有关系吧,推广的科学种植和棉花种植,可以说在1910年-1911年,成为了中国的另类风景,土地之中诞生了粮食和棉花,一定程度上,让困扰中国的粮食和布料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和地主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大部分人也吃饱饭了。

可是为了这么一点点的利益和土地,就放弃了别的,在袁世凯看来,这是一种短视,天若与之,不取必遭横祸,在他看来,只要能够挣到大义的名分,任何都是可以用来交换的。

蒙古那是什么地方。蒙古对于中国,对于统一,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这对于袁世凯来说,甚至不如他的北洋军增加的一个镇的军力,在他看来,蒙古是一片不毛之地,还靠近西北。本就是西北的囊中之物,现在等于说杨元钊真的把手伸过去而已。

北方的北洋和袁世凯都是这个反应,南方的孙中山更是不在意,跟北洋的争夺让他知道了,没有一个强大军队的坏处他算是提前体味到了。人数没用,十几万大军,被北洋军打的溃不成军,但是经过严格训练额三师,却能够在阵地战之中抵挡住北洋军,这就证明了训练有素的军队跟乌合之众。直接拉民夫之间的区别。

在这个现实的阶段,革命党的发展远比后世要好得多,虽然没有占据湖南,湖北,安徽。可是在后世,辛亥革命的时候,占据了这里,甚至占据了大半个中国,可当北洋出马的时候,直接被北洋军打爆,甚至连整个中国都没有革命党的立足之地,只是有一些有影响的地区而已。

这个时代的北洋。比那个时代更强,革命党也因为西北的介入,拥有了更多的实力。双方就这么的隔着长江对立了起来,可总体而言革命党还是被北洋压着打,控制的地区是比较完整的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上层的重视加上获得武器不算困难,在三师的基础上面。建设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军队,凭借着南方的富庶条件。加上西北便宜军火,革命党提前了十几年。掌握了一支强大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跟北洋正面对抗的一个军队,这是革命党的立足之本。

这就让孙中山在某些的方面自如了许多,从某种意义上面说,革命党的实力远比之前大,这种情况之下,政治和军事会见的对比,可以腾挪的余地就大了许多,虽然革命党和同盟会依然改组,成立了国民党,可宋教仁没有天真的以为,只是靠民主选举就能够压倒袁世凯,双方的着眼点都在宣传和基础实力的提升上面。

**立的时候,国民党内部意见就不是特别的统一,不少激进的国民党,觉得应该抗议,应该在大范围之中,宣扬这一件事情,可是这只是底层的看法,大部分的高层和执委,都没有这么做,**立,不是一个单一的事件,他的背后甚至有列强的手段,大部分的执委认为,在这个事件,不应该在这个方面,激怒列强。

这件事情,就这样的,不了了之了,本以为不会起什么波澜,名义上未来的中华民国,还是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大不了,到时候歪歪嘴,让袁世凯的名声更臭一点。

可是事情的班花,让人目不暇接,才几天的时间,包头悍然出兵,直接把**立势力和所谓的大蒙古国给灭了,简直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还在今天,大范围的报道出来,整个国民党的内部都为之一震,支持还是反对,各占很大的比例,在国民党之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论。

不过争论的结果,只是在一些国民党控制的报纸上面,不疼不痒的支持一番,还不是国民党的几大巨头出面,侧重点,无非是占据一个舆论的高点。

西北的宣传,立足点就很正,这也让国民党,还是北洋,对于西北出兵蒙古平叛之事,保有的态度都是不置可否,反倒是底层民众,因为此而欢欣鼓舞,在古老传统之中,裂土开疆,总是大功劳,可以在封王封公的,即便是平叛,也是战功,足以在午门献俘,全员封赏的,这些戏文里面都有。

现在,大清国已经没有了,可才多少年啊,从1840年开始,中国就没有好消息了,战胜的不是没有,可是败的更多,在辛亥年,这个动荡的,让人们看不清楚未来的年代,一场酣畅淋漓的平叛,而且还是在短短的一周之中发出的,真的如同梦幻般的。

有人甚至统计了一下,从蒙古宣布独立,到西北平叛,只用了7天的时间了,普通民众往往会刻意的忽略一些东西,比如西北跟库伦之间,最少是1700公里以上的距离,到底是什么让部队可以这么快速的抵达。

现在还没有快反部队的概念,也没有24小时投射的概念,北洋从北京出发,到长江的旁边,还是在铁路的支持下,都打了快一个月的时间,从包头到库伦更长。

不是没人提出,阴谋论和早有准备,甚至是先做了再说,可是正面的舆论,让阴谋论没有多少市场,反倒是占据了宣传主体的西北,把解放蒙古跟西北的宣传攻势一起利用起来,除了本身影响的各大报纸之外,收音机这玩意,也开始在大城市出现了。

因为无线电基站的关系,暂时只能够覆盖北方的12个重要城市和南方的7个城市,但是未来,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研究和改进,覆盖的范围会越来越广,也会越来越密集。

在北京,说书人的茶馆之中,多了这么一个大大的,被称之为话匣子的东西,在里面,不但定时定点的可以听到各个流派京剧的大师的作品,也可以听到一些传统的诸如相声,评戏,黄梅戏等地方戏曲,所占比例不高,很吸引人。

大师的剧目,不是随随便便听到的,无论是去戏院,还是购买黑胶唱盘,总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承受的,现在这个话匣子,固定时间就可以听到,而且节目每日一变,也算是一个新奇的玩意。

除了戏曲之外,还有新闻,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是一种夸张,可是他们坐在那里,就很正知道,比如,知道千里之外的上海下雨了,又流行了多少东西,甚至是哪个流派的大师在那里表演,但是更多的,却是国内外的时政新闻,这些对于大部分的普通听众来说,不太吸引人,可是对于一些有心人而言,却是了解国内外的一个窗口,特别是确认了这些新闻都是真的,时效性大大的高于报馆之后,固定时间来茶馆听话匣子的人也多了起来,甚至不乏一些报馆里面的主笔。

这个时代,已经有人注意到了舆论,却只是限定于报刊,甚至对于强力人物来说,报纸这玩意,只是一个需要的东西,真的不理也没问题,君不见不少的北洋系军阀,从来都不考虑报馆上面报道,也就是闹大了之后封馆了事。

报馆尚且如此,更何况方兴未艾的广播,西北的广播体系,远没有覆盖那么大的范围,收音机也是最普通的矿石收音机,笨重不说,价格还相对较高,不具备普及性。

由杨元钊授意,精心准备的节目,包括了录制一些哲布尊丹巴的录音,前线的一些战报,还有蒙古的一些情况之类,甚至还有专家介绍蒙古跟中国的联系,总之,对足了国人们的胃口,除了一些老戏迷们,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蒙古,最少,蒙古对于国人们,不再是可有可无,是中国的一部分,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杨元钊也没有想着只是一个广播,就解决掉蒙古的一切问题,民族性和国家性,是通过漫长的岁月才形成的,就后世跟20世纪初,这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别说是中国,就算是欧洲,也不太明显,打个比方说,如果在一战前,1900年左右,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并入到德意志帝国,除了少部分既得利益者会反对,底层的民众甚至会欢迎,德意志和奥匈,说白了,就是神圣罗马帝国,最开始公认的领袖是继承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后来才转移到了逐步崛起的普鲁士身上,普法战争,德意志统一,才形成了后世意义上的德国。

先打一个基础,然后在考虑其他的,这一点上杨元钊的耐心很足,做的也非常好,就反馈回来的消息来说,各地反应都很正面。(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