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钢铁时代 > 第一百九十八章 纺织厂的问题

钢铁时代 第一百九十八章 纺织厂的问题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02:59 来源:笔趣阁

进入11月底,包头变得异常的忙碌了起来,各项工作都已经铺开了,工程和工厂,无数人在这里,挥洒着辛勤的汗水。

北方的冬天,总是异常的寒冷,从10月下了第一场雪开始,到后来,每每伴随着冷空气的南下,雨雪天气,几乎是一阵接着一阵,让大地变成了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一如大半年前,杨元钊刚刚穿越时候的景色。

冬日的北国,本应该是生命的禁区,大部分的动植物,都在猫冬,厚厚的积雪下面,是一片充满了生机的世界,等待着来年,有一个好收成。

麦子的种植已经结束了,出芽率在预想的之上,除了少部分需要补种,其他的,基本上都没有问题,当长到一定程度之上,雪花落下,厚厚的雪层,覆盖在麦苗之上,麦盖三重被,来年获丰收,这句俗语,说的正是冬小麦,寒冷的天气,会让大部分的害虫,都被冻死,来年的病虫害会减少,冰雪虽然带来了低温,却会给土地留下一份的温度,再加上化为水之后,为土地补充足够的水分,一定程度上面,会保证着麦苗的生长,在严寒之中,麦子依然顽强的向上生长。

麦子的事情,全权的由农业研究所负责,有了几个同学的帮助,一些最基础的研究,已经步入了正规,他们除了偶尔,会在监控一下麦子的情况,剩下的,都在做棉花种子的培育,从去年种植收货的棉花种子,作为样本。进行交叉和科学的培育,为来年的棉花种子做准备。人手的增加,再加上一些科学仪器的增加。今年的棉花种植,就不会只是进口美国的大陆棉,要知道,能够被出口的大陆棉,并不是美国棉花之中最好的品种,都是经过了挑选之后的。

去年的一季种植,让大陆棉开始适应包头的气候,今年,在这个基础上。优中选优,并且经过一两代的培养,未必一定会高于原来的大陆棉,从某种程度上面来说,不会比美国大陆棉的精品要差。

农业科研的优势,就在于这个方面,一亩地多个十几二十斤,种植几亩,几十亩的情况之下。这个提升根本就不明显,可是当这个种植面积,被划在万亩,数万亩。甚至是数百万亩的时候,这个收益就非常惊人,就拿600万亩的土地来说。籽棉每亩多收入20斤,就是超过1.2亿斤。出棉率每提升0.1%,带来的收益。最起码是万吨 以上,这可是经济作物的棉花啊,每吨的价值数千元的棉花,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之下,每每增加的产量,都是净利润。

接到了工农业生产的组合任务之后,杨元钊更多的心思,就放在了整体的调整上面,要想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完成5000万美元的利润,轻工业是必须要发展的,包头的轻工业,到目前为止,只有日化和纺织,其他基于这个基础,可能开展的,就只有火柴,日用品,还有造纸和印刷了,后者,暂时不太方便开展,三酸两碱,是造纸业的基础,可手头上,没有适合的人员,贸然的开展,反倒是得不偿失。

经过盘点,杨元钊对于包头的情况,算的上是了然于胸了,包头的发展相当的好,已经扎根下来的建筑材料业,未来即将开展的钢铁制造,都会给包头打下坚实的基础的,继续拓展包头现有的工业,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包头的工业区的扩建,还有道路的修整,早已经完成了,最开始修筑的50公里水泥路,正好把工业区相互的联通,新建成的各种工厂的,火碱,氧化钠,硫酸和盐酸,也已经建设起来了,化学工厂有些奇奇怪怪的瓶瓶罐罐,还有散发的气味,让这里有了一个工业城市雏形,占据着包头心中,最重要的,依然是棉纺织厂,这已经取代了水泥厂,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建筑。

棉纺织厂并不高大,最高的建筑,不过是两层而已,一排排的轻钢构造的厂房,一排一排的非常的整齐,足足有12排之多的,每一栋都是一样的模样,占地也最为广大。

棉纺织厂,是包头现在,认知率最高,切受到了各类股东最为看重的一个产业,从开始兴建开始,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八大晋商,各个股东,甚至是普通民众,都关注着纺织厂的一切。

经过一个多月的建设,棉纺织厂的厂房,早已经建好了,依然是水泥的外墙内墙,已经没有时间在其中图上一层石灰,众多股东们,也不在意,他们在意的是挣钱,工厂是否豪华,装修的是否漂亮,根本无所谓,在南方,很多的纱厂,大部分都是在一些临时的房间之中,甚至是草棚子。

在实验大楼,被从全国各地招募而来的女工们,在杨元钊给出的机器上面,不断的熟练着,接近2000的熟练工人,带动着一部分的普通工人,杨元钊的纺纱机械也好,织布机械也好的,都参照了后世的标准,更多的设计比较的简单,尽可能的减少众多的工人的操作难度。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训练,特别是后面,伴随着织布和纺纱的机器越来越多,纺织女工们上机进行实习的时间越来越多,当然了各方面的动作也非常的熟练,在不遗余力的推动之下,甚至不计成本的训练,最终,工人们都合格了。

要知道,现代化的生产,甚至是流水线的出现,就是让一个工人熟知工件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和全体,这种情况之下,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才会好。纺织厂也是同样,不同于之前的纺纱工,还要看看质量,经过了多方面研究和对比,出来的纺纱器材,快速,高效,工人们不用考虑别的问题,只用把用完的线给接上就好了,在经过最初的生涩,不敢,甚至是反复之后,纺纱车间算是步入了正规,三班倒,甚至是四班倒也已经完成,6万个左右的棉锭,都已经安装到了纺纱车间,大量的机制棉纱的,被纺织出来。

处理好的棉花,在机器的作用之下,变成了各种不同支数的棉纱,从最多的14支,15支,到30支以上的高支,甚至最高的,达到了48支,这已经是目前纺纱机器的极限了,高支的棉纱,代表着细布的制作能力,这一点上,新生的棉纺织厂,甚至不比国外进口的差。

棉纱车间的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奠定了整个棉纺厂的基础,洋务运动,在各地开办的纺织厂,基本上,都是纱厂,因为纱厂投入的设备最少,人员也比较好招募,销量也不错,这从某种意义上,避开了跟国外先进的棉布的竞争,也算是一个错位的竞争。

杨元钊既然开办了棉纺织厂,就没打算错位竞争,先进的设备,精确的机器,是棉纺织厂成功的根源,他从一开始,就考虑到了棉纺织的各个环节,从最开始的棉花,到棉纱,再到棉布,甚至是将来的印染,如果不是中国,没有穿着成衣的习惯,他甚至连服装厂都给弄出来。

相对于棉纱的高歌猛进,织布车间的进展的稍稍有些慢,本身,中国最多的,就是纱厂,不是布厂,更出名的中国棉布,更多的是依托着手工的纺织,目前成立的很多官办,民营的棉纺织企业,只是纺纱,没有织布这一项,织布需要的技术工人数量较多,哪怕是经过了科学的设计,减少了不少的主观方面的东西,织布依然是一个技术活。

在棉纺织计划之中,,最开始,从南方,从中国纺织业最集中的地方,招募了差不多500个织布女工,这些女工们,在之前的一两个月时间之中,不过是勉强的熟悉了织布这个技术,剩下的,还在实验机器上面,逐步的实现织布,减少难度的织布,不是对此一点都不了解的女工们能够胜任的,不得已之下,只好从已经有了基础的人员之中,挑选出来比较有天赋,再加强训练,可惜时间太短了,到现在挑选出来的1500人,勉强能够在别人的指点下织布,可是之不效率,距离熟手,最少差了三倍以上。

本来,棉纺织厂之中,织布机的数量,就要比纺纱机的数量要大,可没有工人,纺纱和织布,在这个时刻,不平衡了起来,纺纱的织布率,只有不到10%,剩下的棉纱,都堆积了起来,越来越多,高效的纺纱机的效率,在这里,却成为了制约整体生产的累赘,越来越多的棉纱,或者直接零售,卖给农民,让他们用来制作土布,要么就要卖到其他地方去了,堆积起来,只会堆满仓库。

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纺纱织布,都是一体完成的,包头不是传统的织布地区,也有零星的织布的存在,但是这样的数量太少了,不太适合的销售出去。

看起来挣钱棉纺织厂,甚至还没有开始销售,就出现了大量积压,这才是刚刚试生产,纺纱工人招募的难度,远比织布工人容易许多,即便到江浙一带,棉纺织非常发达的地方,也未必能够找到这么多的织布工人,一个抉择,就出现在了杨元钊的面前。(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