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新纪元1912 > 第092章解决之道(第一更)

新纪元1912 第092章解决之道(第一更)

作者:无语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02:17:49 来源:笔趣阁

“这件事,很难办!”

难不难,作为公司经理,负责公司具体动作的穆湘玥,恐怕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公司的发展、企业的建立,都需要招聘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但现在公司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恰恰正是这个问题。

“如果,咱们能找到那么多的专业人员去翻译资料,现在公司……”

苦笑着,穆湘玥吸了一口烟,公司现在用的翻译又有几个是专业翻译,幸好晚清那几年,留洋的学生不少,他们一方面做为公司的技术人员,另一方面还是外国技术人员的翻译。

“根本就没必要依靠从国外聘请技术人员!”

接着穆湘玥站起身来,走到桌边取出一张纸,用铅笔在纸上写公司的几个构成。

“致远,咱们公司万名工人,当然大多数盖房、修路、筑港的力工,而能开机器的却只有7386人,而高级技工,不超过700人,准确的来说是687人,而技师,嗯,78人。”

接连几个数字被摆出来之后,他又画起了另一个构成。

“186名技术专家、432名技师……全部都是外国人!这是技术部门,咱们再看一下会计、管理,……”

随着穆湘玥在那里用铅笔画出公司各个环节的构成,最后,看着那一个个图形,李子诚恍然发现一个事实。

“我是在用外国人管理公司!”

“因为,咱们离不开他们!”

穆湘玥先是点头而又摇头。

“如果,咱们要办的是一个纺织厂,外国技师教会咱们使用机器过之后,也就可以离开了,可在这里却不一样,咱们要办的不仅仅只是一家企业,而是……”

沉默片刻,穆湘玥拿出一份报告,那是一个月前,刚刚从德国聘请来以恩哈德博士一行为首的几十名专家制定的陇海铁路沿线规划大纲。

“这是恩哈德制定的沿线规划大纲!昨天刚送过来,他们还在进一步的充实。”

这份大纲是昨天刚送过来的,看一眼那差不多有两指厚的大纲,李子诚倒是觉得自己没选错人,把连云港以及陇海线沿线规划交给德国人去办,就是要借用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才能,一但他们那种一丝不苟的才能为自己所用,在短期内所能取得的成就,将是任何其它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直到百年之后,几乎所有人只要一提到苏俄的一五计划,就会为其一五计划所取得的成就而赞叹不已,可是有谁知道,一五计划的制定、实施是数百名失业的德国专家帮助制定、实施的。

“修筑铁路、开发沿线矿产、农产品改良、生产、兴建医院和学校、城镇,林林总总达几百项之多,可以这么说,德恩堡帮助咱们制定了现在,全世界最全面、最详尽的规划方案,可具体到每一步的实施,我们都离不开他们的指导!”

拿起茶瓶倒杯茶,李子诚点点头。

“这就叫做智力引进,在我们自身力量不足的,想要发展就必须依靠外援,现在泰勒办的那个工厂管理班,也是智力引进,虽说,现在咱们的工厂还未投产,可是咱们却引进了最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所有的主管都接受最先理的企业管理培训,等将来工厂投产的时候,就能显现出智力引进的效果,就像是这份规划一样,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什么重要的,但是他所规划的不是城市或是工业,而是,嗯……一个步骤!”

提及这份规划大纲,李子诚显得有些得意,最初正是自己提出了这个概念,而那位恩哈德博士在2年前,曾主导过一次德属东非的规划,而这一次自己给他的是一个更大的平台,至少就现在来看,他的这份规划在很大程度上都和自己的构想非常相近。

“所以,致远,这就突显出一个问题所在!”

“自身人才不足!”

接过穆湘玥的话,李子诚沉默了下来,连公司正常运营的人才都受到制约,更何况是想建一家“科技信息研究所”。

“人啊!归根到底,还是人的问题。”

感叹一声,李子诚神情中多少浮现出一些无奈之色。

“咱们中国,要工人,没工人,要技术人员,更没技术人员,这……就他娘的历史欠账!”

难得骂了一句粗话之后,看着窗外微微放明的天空,再看一下时间,已经凌晨五点了。

“藕初,上午安排一个时间,我要和恩哈德博士谈谈!”

也许在这个时候,自己应该听听其它人的意见。

正正地戴着黑色的礼帽,无脚架的金边大眼镜夹于鼻梁,虽是五十几许,可一头泛灰白的金发却梳理的非常整齐,无论在任何方面,恩哈德?鲁登堡都是一个标准的日尔曼人,在他的一举一动中,总是会展示出日尔曼人的那种一丝不苟,比如他行程日历可以精确到一年以后,在一些情况下,别人的预约往往也会排在一年之后。

“博士,请坐!”

见恩哈德走了进来,李子诚连忙热情的招呼着。

“尊敬的董事长,先生,请问您有什么事情吗?”

尽管自己的工作安排因为这次会面被打乱了,但恩哈德却知道,眼前的这位李先生,绝不在自己的行程日历的安排上,他是自己的老板。

“是这样的,我现在有一个问题!”

在秘书把茶端上来之后,李子诚立即开门见山的提出了昨天夜里自己和穆湘玥的那番谈话中所谈论到的问题。

“李先生,正像我曾向您建议的那样,相比于工厂,中国更需要的是学校,如果没有学校,即便是贵公司建立起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工厂,也无法改变技术落后的现实,在中国有一句话,”

稍加思索,恩哈德吐出一句话来。

“授人于鱼不如授之以渔,而工厂是鱼,学校则是渔!德国之所以能够超过英国,从根本上来就,正是高度重视教育的原因,普法战争的结果在讲台上已经决定,在亚洲,日本进行维新所引进的同样也是教育,即便是在东非,殖民地总督府选择的同样是教育!无论是国家或是企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贵国,当政府不能承担其责任的时候,为企业自身发展,公司就需要承担起这部分责任。”

点点头,李子诚并没有反对,甚至于在很大程序上来说,工业和教育就是未来自己两大切入点。

“这一点,我完全同意,现在连云港,正在建学校,而且以后沿线都会建立很多中小学校,甚至大学,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我现在面临的问题,毕竟,教育显示其力量需要时间,而现在,我却需要解决眼前的问题,博士先生,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面对这个问题,恩哈德凝神沉思着,他在心里慢慢梳理着种种构想,对于他来说,这似乎和作其它的规划没有什么两样,无非这只是对人才培养上的规划。

“嗯,首先要一个技术人员培训机构。公司要想解决未来人才的问题,就要尽快建立起像各类研究室和雏形工厂,建立时研究工作人员约100人,工厂中的工作人员约50人,开始时研究和生产机构可以在一起,两三年后可分开,同时视公司发展的需要不同,可建成若干个工厂,而这些人员,则可以解决工厂生产、技术上的部分问题。”

凝神思索着,思哈德又继续说了下去。

“而在人才培养上,公司可以考虑向社会招聘各类学生,最低的要求是中学生,最要紧的是个人要非常聪明,当然能掌握外语的话,会非常好。然后在连云港建立专门学校,从国外招聘专门教师,把这些中学生分成班,每班是25到30人,他们在学校内学习各专科知识以及专业外语,当然在未来,这些学生中,最优秀者,还是要送到国外的专门学校进修学习,这样的五到十年以后,公司便可以拥有相当数量的中层技术人员。”

恩哈德的建议让李子诚点下头,但这还是没解决现在自己就需要解决的问题。

“至于眼前的技术翻译问题,公司可以聘请一些大学生,当然可以不计门科,让他们改变所学范围,由专家进行短期讲学培训,例如一个月也可以,两个月也行,以后自己可以开这些课,这样可以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专业外语,这样就可以解决现在的专业翻译问题!”

简单的几条建议,让李子诚脸上露出了笑色,而恩哈德的建议正是自己所需要的,其实他的这些建议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个长期培育、一个短期培训,从而解决公司中长期对人才的需求,但他提出的这法子,还都是冶标不治本,真正治本的办法是……教育,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若是想要解决这问题,只能依靠教育!不过这件事要慢慢来,什么事情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现在对于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

今天三更!求推荐、求月票!呵呵!)。

更多到,地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