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文帝本纪 > 第三百一十七章 出巡(四)

文帝本纪 第三百一十七章 出巡(四)

作者:容潋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11:35:22 来源:笔趣阁

运河修到扬州一带就是终点了,要想继续南下,只能走陆路或是海路。一行人在耀州换乘海船。众皇女们都没有见过海,纷纷在甲板上好奇地观望。

曲亦瑶传信来,乘船而来的商队已经抵达了桃州,桃州商会和外来的商人们已经在谈生意了。在海上行了三天后,元晗的船队也抵达了桃州。

自元晗要求工部试造大船开始,曲亦瑶就一直盯着桃州。这十余年间,曲亦瑶和这些商队陆续有了交流。每一次接触、交易的细节,都呈到了元晗的案头。

元晗知道了这些人来自于一个和大食接壤的小国家,她们沿着大食的边境线,走到海洋边的港口,然后乘船沿着陆地向东,一路上经过许多国家,最终到达大周的桃州沿海。

她们带着各国的香料花草地毯宝石,到大周来换取丝绸茶叶瓷器铜铁器,再原路返回。这一来一回短则一年,长则数年,甚至有沉船的风险,但带来的利益也是巨大的。

这几年,曲亦瑶也派出商队沿着她们说的路线走了一趟,回来所描绘的情景,更加坚定了元晗要造船出海,发展贸易的决心。

元晗顶着“商人不得为官”的祖训,破例给了商人入朝为官的机会,也是要借着她们的手,走到更广阔的地方去。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商人们带回来外面的消息,才能知己知彼。

听说大周的皇帝南巡至此,商队的主事在曲亦瑶的带领下前来拜见。主事约摸不惑之年,高鼻深目,相貌的确与中原人不同,但远没有到渔民口中“鬼怪妖异”的程度。

主事女子说着半生不熟的中原话,向元晗行三拜九叩的大礼,显见是有人教导过。曲亦瑶找了随商队去过异域的人来,充作翻译。

元晗对商队的兴趣,远远不是语言上的障碍所阻挡的。耐着性子交谈了许久,居然还有意外之喜。

主事的女子叫哈米什,来自一个叫涅斯的小国,是这个国家的贵族。涅斯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商业十分发达,有些类似于伊昌,但是听上去,要比伊昌四镇都要繁华。哈米什是涅斯国王的幼妹,天生热爱冒险。跟着她来的,虽说是商队,可是看着她们一举一动,恐怕和涅斯的朝廷脱不开干系。

元晗本就打算借着商队的名义和异域交好,哈米什出身贵族,自然是更好了。吩咐青岚从各地的贡品中挑选出一些精品,赏赐给哈米什。大周的丝绸瓷器本就精美,何况是贡品中的精品,直将哈米什看的惊呼连连。

元晗指着曲亦瑶笑道:“这是大周商部司主事,也是大周顶尖的商人。朕对涅斯的香料毛毯都十分感兴趣,不日将派商队前往涅斯。要知道,大周可不仅仅是茶叶丝绸这些东西。”

哈米什对着翻译连比带划,总算是让元晗明白了她的欣喜之意。曲亦瑶也喜不自胜。

皇帝派出的商队,和自行组织的,在安全上不可同日而语。商队在外,最怕的便是天灾**。

这件事敲定下来,曲亦瑶马不停蹄地联系各地大商贾,邀请哈米什一起,敲定商队的货物。

元晗也在返程的路上和朝臣商议这件事。船厂紧锣密鼓地造船,随船护送的人选需要确定。

士农工商,商人和工匠们自古联系紧密,商业的繁荣会带动工匠们的富裕,但对于农业却是重大的打击。百姓不务农事,都去从商,是动摇国家的根本。

不仅仅是御史们,连崔致都不太赞同元晗对商业的扶持。反倒是李秋爽,最懂得元晗的心思。

看着崔致忧心忡忡的脸,李秋爽笑道:“格廷,伊昌都护府设立十余年了,和高丽的通商也有十年了,更不提陛下破例抬了曲亦瑶的身份。大周的商业繁荣了这么多年,可有良田荒废、粮食歉收、民不聊生的情况?大周的官仓义仓转运仓可有不丰实之处?”

崔致摇头:“可这些都是陛下以国库贴补农户,李菁带着一群人殚精竭虑改良稻种的结果。”

“这你就是着相了,”李秋爽用手指蘸水,在桌面上写下一个数字,“去年户部上的折子你注意了没有,即便陛下以每斗十文的价格赈济百姓,国库的收入依旧涨了这么多,这些钱从哪来?”

各部重要的折子,左右二相都要细细研读。崔致努力回忆,方才发觉,以国库赈济百姓,百姓手上有了余钱,便要采买些物品,这些钱过了商人的手,又以赋税的形式收了回来,但百姓的生活却明显变好了。

李秋爽见她想明白了,补充道:“我知道你们崔家诗书传家,素来清高,从不将金银俗物放在眼中。我们李家,说起来鼎盛一时,可我是真正过过苦日子的,娶正夫之前,得自己操持一家子事。我比你看得明白这些道理。”

崔致被点明了其中关窍,思路也开阔起来:“若是曲亦瑶带着商队满载而归,国库又多了一笔赋税。到时候陛下减些粮食税收,甚至免了,再控制一下商人对土地的占有,不仅能进一步让百姓富裕起来,甚至还能延缓均田制弊端的爆发,对人口增长也是有好处的。”

“是啊,唯一利益受损的,就只有士族了。我怀疑陛下早有了应对之策。”

士族长久以来占据大多数资源,商人农民工匠的崛起,也就间接导致了士族地位的下降。

崔致将元晗登基后所有的动作想了一遍,不觉呼吸急促:“澄明,你是说伊昌?高丽?塔里?甚至是这什么涅斯?”

李秋爽点头:“伊昌已经是大周国土,薛绍卫舒在那边经营了十几年,高丽这几年朝政逐渐掌握在荣安公主手中,杨茵也在高丽做了十年官。”

话说到这里,二人心中都明白,元晗一面动了士族的利益,一面又用更大的利益在弥补。

让士族外迁,既能使异域人尽快归化为大周子民,又能安抚住士族,保证中原地区的平稳发展。若干年后,焉知关外薛氏不会变成伊昌薛氏,苏州杨氏不会变成高丽杨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