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之生存危机 > 第391章 祸乱天下之国贼!

明末之生存危机 第391章 祸乱天下之国贼!

作者:流沣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4:27 来源:笔趣阁

什么叫做国有道?不是国有道而是皇上有道啊!让皇上当先守规矩,这是指着皇上鼻子大言不惭呢,孙某人还真是胆大包天!蔡国用看着手中卷子心都在抖,敢这么说话的也只有那个憨货学生,难怪居然被皇上骂做腌臜货!

这是之前小孙大人骂那些言官的,却被皇上赐给了他,在看下面更是惊悚至极:“法乃全民之法非民之法!刑不上士大夫则法纪混乱,刑不约束当政者,则无以约束草民!唯依法约束普天之下率土之滨,当可令法治贵为道!万众仰视万众臣服!”

那个学生是要与天下为敌的节奏么?蔡国用不只是蔡国用,很多人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杀机,这是要对所有当权者动刀子的节奏啊,连皇上都敢训斥,他还有什么不敢做的。

连几位阁部都有点胆寒,想想那位曾经掀翻三位阁部,想想他指责早已死去的徐阶徐大人,他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国人一向是死者为大,很少有掘棺鞭尸的,这位却似乎毫无敬畏之心!

头上带伤的薛国观跳出来:“陛下孙某人其罪当诛!满纸糊涂言,是在哗众取宠,是沽名钓誉啊陛下!他所言无非是法家变种罢了,却把陛下和众臣子视为敌手,是往当朝泼脏水啊陛下!”

老薛算是跟姓孙的杠上了,说来也是,偌大年纪被一个少年在朝堂之上殴打,任谁都忘不掉吧?另一个挨揍的叶初春也忍不住:“臣附议!孙某人言辞绚丽,却掩盖不住狼子野心,如此昭彰罪行不可不惩治!”

好吧!两个家伙也算是硬骨头,这边皇上让大家学习,他们却要杀了孙铭,到底是谁在沽名钓誉?崇祯皇帝满脸黑线,王承恩暗暗冷笑,不识时务就是说的这两个人,他们以为皇帝仅仅是一个姿态么?

大错特错了!崇祯帝是真的想要做出改变,想要当一代明君,想要带领大明王朝重现辉煌。只可惜满朝文武,包括内阁诸位阁老在内,居然都无法给予陛下理论上的支持,皇上只有找上一个年轻的少年。

其实皇帝何尝不是一次冒险,用一个不通世务的少年推上前台,让他为自己的锐意进取开路,这需要一点勇气,更是一场赌博!赌那个少年的确是可造之材,赌他所说的各项政策能如同张居正一般,给大明王朝带来全新的生机。

只是真的能做到吗?现在崇祯皇帝关心的是这个,只可惜某些人还是看不透这一点啊!薛国观继续道:“此子幼年不在孙承宗身边缺少教养,乃是那种天生反骨的,此人不可重用啊陛下!”

什么鬼?蒋德璟呼吸到一股非同寻常的气息,两个跳梁小丑敢出来,跟崇祯皇帝的观点相悖,这绝非寻常!没错大明王朝的言官权力甚大,也喜欢跟皇上唱反调,很多人甚至以此沽名钓誉。

问题是这两位却不是那种沽名钓誉的,要知道跟皇上作对,等于是给自己的前途挖坑呢。偏偏两个家伙跳出来了,这其中恐怕另有原因,蒋德璟相信这二人身后有人指使,至于是哪一位大佬还真不好说。

礼部郎中吴昌时扬声道:“臣附议!此子缺少礼数,一次次在朝堂之上忤逆圣上,全然是一个又臭又硬的石头。这篇文章更是把野心昭示于众,此等逆臣当清除朝堂,避免来日为祸朝廷啊!”

一个个太狠了!居然把小孙大人当成一个大奸臣,还说什么为祸朝廷,蔡国用不禁替自己的学生鸣不平:“陛下!叶初春、薛国观和吴昌时言出无状!孙铭从出世以来为国为民冲锋陷阵,从和州府剿灭反贼,到出使金国一路厮杀,到不久前团灭两大匪患,其忠心可嘉!三人全凭臆断抹黑孙铭,其心可诛其人可耻,臣请陛下重责!”

老蔡抢先出面了!蒋德璟也不甘落后走出来:“臣附议!言官无罪不等于可以信口雌黄构陷忠良!他们质疑孙铭拥兵自重,孙铭倧提出军中流官制主动请辞,仅此已经足以彰显他心底无私天地宽。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朝堂之上的小人,已然成为我朝的毒瘤,若不加以惩治伤了忠臣良将的心!”

嘿呦!两个座师都跳出来了,也只有两位老师替小孙大人讲话,这家伙的人缘糟糕到了什么程度?没有办法,谁让小孙大人的观点太过惊悚呢,这家伙是针对天下官僚阶层,是针对大明王朝的既得利益者。

他自己选择的与天下为敌,如果谁还跳出来帮他,那才是自寻死路呢。大学士沈㴶斜一眼徐光启,老徐却像是睡着了一样,全然不管眼前的争执,仿佛跟他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一般。

老沈一皱眉忽然明白了,小孙大人是不是被弹劾,跟言官无关跟两个座师无关啊。是不是被皇上赏识,只跟皇帝心情有关,正如小孙大人所说的,皇帝战胜了心魔,也就是开始欣赏孙某人的耿直了。

只是满朝文武不甘心啊!就凭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就要跳出来整顿吏治?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吴昌时抗声道:“陛下臣冤枉!孙铭哗众取宠弄出此等大逆不道言论,势必造成人心惶惶人人自危,势必导致朝中臣民无法安定,此乃祸乱天下之国贼也!”

孙某人不知道朝堂之上发生了什么,三月十五日殿试如期而至,会试录取的“贡士”均参加殿试。殿试是皇帝“亲策于廷”,也就是说皇帝本人就是主考官,所有贡士都是天子的门生,因此只设读卷官和执事官若干名。

读卷官由内阁大学士和五部(礼部除外)、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正官及詹事府、翰林院堂上官充任,提调官由礼部尚书、侍郎担任,监试用监察御史二人,其余受卷、弥封、掌卷等官则由翰林、春坊等衙门官员充任,巡绰有锦衣卫,后勤供应由礼部和光禄寺。几乎所有在京文职衙门都参与这三年一度的大典。

殿试只考“时务策”一道,明太祖曾御制策问,但以后只由翰林院学士,特别是内阁大学士预拟试题,呈皇帝圈定,考生的对策要求“惟务直陈”,限一千字以上。殿试有一整套繁琐仪式:殿试的前一天,鸿胪寺官在皇极殿东室预设策题案,光禄寺则预备好贡士们的试桌,陈放于殿外东西两庑。

礼部官将孙铭等人带到皇极殿前丹墀内分东西两群面北站立,文武百官侍立殿内外,鸿胪寺官员高声唱到:“请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升殿!鸣放礼炮!百官行叩首!礼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