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七八九章 异想天开

晋颜血 第七八九章 异想天开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hello我住隔壁我姓王的**,也谢谢好友梦觉城笳在QQ阅读的书币打赏~~)

杨彦微微一笑,转头道:“兰子,请王后及诸位良娣携子女过来。”

“诺!”

柳兰子施礼离去。

按常理来说,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宴会,都不可能把妻妾召来与客人见面,但荀崧与荀邃知道杨彦必有深意,耐心等待起来。

不片刻,众女带着孩子陆陆续续到来,分别向荀崧荀邃施礼问好。

待所有人来齐之后,杨彦才道:“荀公与道玄公,是我为孩子请的老师,分任左右太傅,今日先让孩子们行师礼,都过来拜一拜,正式确立师生名份。”

拜师是件严肃的事情,众女不敢殆慢,哪怕是慧娘的孩子才三个月大,也由慧娘抱着,再次向荀崧和荀邃行礼;女孩也不例外。

那时还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高门大族的女子,读书识字是最基本的素质,琴棋书画不说精通,至少也能达到玩票的性质,因此二人并没什么不快,端起师傅的架子,严肃的接受拜见。

这让靳月华等未有子嗣的诸女羡慕万分,这可是两位荀公啊,荀卿后人,千年世家的名头,哪一块不是响当当?

杨彦笑道:“将来你们有了孩子,还是拜两位荀公为启蒙恩师,先别急,都坐下罢,我有事情要说。”

众女越发感觉今天的杨彦不大对劲,纷纷坐了下来。

杨彦道:“两位荀公在我还未起家之时,待我如子侄,今日更是不惜千里之遥从建康赴洛阳替我教导子女,此情此义,我铭记于心,也从未把大小荀公当作外人,因皇家子嗣牵涉到方方面面,为免两位荀公在教导中生出诸多不便,我就趁这机会谈一谈立嗣的问题。”

刹那间,殿内蒙上了一层诡异的气氛,哪怕每一位母亲都尽力保持着神色不变,可那气氛就是不对了,杨彦也一一看了过去。

那锐利的目光仿佛要看透一众妻妾们的内心,直让人有种低下脑袋的冲动。

荀灌不由暗暗叹了口气,她不知道杨彦会怎么立,但她担心的是,经过今晚这一席谈话,杨彦家的和睦氛围恐怕不复存在,只是她也清楚,早立规矩,比晚立规矩要好。

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孩子越大,懂的越多,就会越发的生疏,甚至还会视彼此为仇寇,这不是荀灌危言耸听,皇家自古无亲情,兄弟倪墙,乃至父子相残都比比皆是。

荀灌知道杨彦,念念不忘的,便是打破自古皇家无亲情的魔咒,她很好奇,杨彦会如何做。

许久,杨彦收回目光,沉吟道:“自三皇五帝以来,明君贤主,不说多出于民间,也是深知民间疾苦,如齐恒公、晋文公,流浪列国,历尽艰辛,回国之后,励精图治,相继成就五霸之业。

再如秦始皇,幼年于邯郸于质,生死悬于一线,正是有了这段经历,才有了超乎常人的眼界与魄力,灭六国,一统天下。

另汉文帝,亲历诸吕高压统治,汉宣帝祖母、父母姑皆死于巫盅之祸,唯独襁褓中的刘病已逃过一死,被收系郡国邸狱,光武更是不用多说,年少坎坷。

再往后的曹孟德,阄宦出身,由小吏作起,刘玄德贩席织履为生,反倒是孙仲谋,继父兄之业,碌碌无为,由此可见,君王经历坎坷者,能明民间疾苦,至不济也是守成之君,而长于深宫妇人之手者,贤德者能有几人,反倒是昏君庸主备出,不知两位荀公对此有何见解?”

荀崧和荀邃破天荒的没再争执,相视一眼之后,荀崧道:“彦之所言确是如此,帝王不明民间疾苦,哪怕有心治理好国家,亦会流于想当然,否则惠帝怎会道出,何不食肉糜之语,以至沦为笑谈,不知彦之打算如何做?”

众女均是预感到了不妙,因为杨彦的思维往往天马行空,跨度之大,让人膛目结舌。

果然,杨彦道:“皇子满十八岁,孤给他几个金币,隐姓埋名,出洛阳千里之外,自寻生计,以五年为限,看看他这五年里能干些什么。

孤会分派多批人手暗中监视于他,荀虎、兰子不得插手,由孤直派,除非生命有危险,否则不得给予任何帮助,任何人自行向皇子暴露身份,或者给予任何形式的帮助,立刻开革,终生不得述用,而皇子若向外暴露身份,消取嗣位资格。”

刹那间,殿内死一般的寂静!

人人面面相觑,这……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啊!

荀崧忍不住道:“彦之,老夫知你是一片好意,以免皇子缺了历练,不识民间疾苦,可是以皇子之尊,混迹于市井,于治国有何帮助?”

杨彦耐心解释道:“《礼记》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先贤早已指出,治国者,必正心,而红尘历练,正是磨练心性的不二手段,红尘五年打滚,人的禀性和才智会充分显露,孟子也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

看,先贤说的多好,倘若连给自己谋生都做不到,孤又怎么能相信他将来能治理好国家呢?”

“这……”

荀崧沉吟起来,其实他觉得杨彦所说挺有道理的,所谓了解民间疾苦,并不是表面上的走马观花,而是深入民间,与民众接触,才能知民所想,思民所思,有过这样经历的君主,再差再差,也是守成之主,但他是个保守的人,总觉得杨彦的手段过于激进了些。

这其实与宰相必起于州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基层做起,一步步累积经验,但皇子有其特殊性,真要表明身份,再是基层都有人为他代劳,失去了历练的意义。

而且杨彦让子嗣外出历练,也是预防群臣抑明君,扶弱主的必要手段。

大臣出于自己的利益,谁都不希望头顶上多个强主,如傀儡般的弱主,君王垂拱而治才是最理想的政治形态,因此每每当皇帝暴毙,不及立储,或天下出现**之时,群臣会推举弱主治天下,导致局势越发的恶化,一发而不可收拾。

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明朝的制度本是非常好的,但问题是,强主有限,绝大部分是弱主,被群臣把持于宫禁之内,一个皇帝,再有权势,又如何同一个阶层为敌?哪怕杀了个把人,还能把整个阶层杀光?

而在红尘中打滚的直接好处,便是周围坑蒙拐骗无所不在,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五年,最起码识破一些蒙骗的伎俩是不成问题的,不要以为治国与市井之间的讨价还价有多大区别,一理明,百理通,本质大差不差,这样的皇帝上位,几乎不可能被权臣蒙敝。

这时,巧娘忍不住道:“郎君,你可真狠心啊,都是你的孩子,你就忍心放出去五年不管不顾?”

杨彦严肃的说道:“当年你也是吃过苦的,我记得你吃第一顿白米饭时,和饿死鬼投胎差不多,但今天,你让我很失望,我在水田里掏过鳝鱼,你也喝过麦粥渡日,我们的孩子,为何不能吃苦?锦衣玉食对他有何好处?

如果我们家是寻常人家,待我老了,把家产分掉,各安天命,倒也罢了,可现在我们是皇室,稍有行差踏错,就是破家灭门的下场。

秦始皇灭六国,二世而终,汉朝亡于曹魏,对汉室的禁锢直到晋武帝当政才放开,孙吴,季汉国灭,谁家得保?

今天我就把话摞下,只要是我杨彦之的儿子,必须给我滚出去,哪怕金币花完了,做乞丐,也要讨足五年饭,另我有言在先,不要以为吃不了苦可以回来做太平王爷,不久后,我将设宗人府,凡不足五年回返者,于宗人府中圈禁,满五年释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