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五九八章 集体出动

晋颜血 第五九八章 集体出动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诸葛颐的经历,除了心酸,坎坷,真是一言难尽,羊鉴的感触最深,捋须叹道:“老夫虽曾与明王为敌,却不得不赞一声此子实乃当世人杰也,况心胸开阔,不以瑕疵小隙为杵,实非寻常人主能比,道回兄于明国供职,亦算是苦尽甘来,或许我等还有仰仗之处啊。“

这话明显别有所指,诸葛恢点点头道:”出则为将,入则为相,宰相必起于州部,之后入元老院,与皇帝共掌国策,共享国祚,虽弟与明王不熟,却不得不说,此举极为英明,至少可保明国百年安定,可惜了,那位学明王,只学到了凌厉手段,却不学治国之策,以至画虎不成反类犬,令人痛心。“

有了兄弟和挚友的称赞,诸葛颐因叛投明国而来的负罪感消减了不少,也道:”明国日异月新,国力蒸蒸日上,倒真是应了一个明字,且明王着重下令,老臣留京颐养天年,不必回乡养老,免了道途奔波之苦,亦是善举一件。“

诸葛恢、羊鉴等纷纷抚掌应合。

其实不要以为老臣离退休了就想要回乡,毕竟几十年不回去,故人老的老,死的死,牵挂并不多,而且习惯了京城的繁华世界,有几个愿意回乡过清淡日子?

更别提留京还可以继续发挥对朝庭的影响力。

主要是历朝历代都顾忌老臣的人脉与影响力,回到偏僻的家乡,影响力会慢慢湮灭,至于回乡之后会不会为祸,这不在朝庭的考虑之列,朝庭需要的是政治安定,而不是民生疾苦。

杨彦的出发点截然相反,相对官员留京的危害,他更加在意为祸地方,如把京城看作主干,地方便是枝节,一颗树枝节不繁,主干又哪能独善其身呢?

要说危害,清朝那么多王爷留在京城,也没见危害,反是明朝的王爷不留京,结果祸害了整个北方,明朝的覆灭,有很大的原因是被宗室拖垮的。

杨彦相信,只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就能约束住权势人物留京的行为,再换句话说,把潜在的危险置于眼皮底下,总比放出去任其胡为要好。

总之,朝野中,没人能领到杨彦的目地,只以为这是个善政。

王彬突然转头道:“阿龙兄,主上刚愎自用,不纳忠言,又笃信奚狗,早晚必出祸端,我等不妨对照明国,发动群臣向主上进谏,总不能看着朝庭渐渐沉沦罢?”

“晚了,晚了!”

王导挥了挥手:“主上自复辟以来,性情大变,早已不是当初的主上了,对我等青徐士人更是严防死守,呵呵,若不进谏,主上或关注不到我等,小心些,未必不可渡日,倘若因言惹得主上震怒,只怕祸在旦夕之间啊!”

王彬现出了不愤之色,眼里一抹凶光闪过。

王导似是猜出他要说什么,打断道:“我自渡江以来,奉行不以察察为明,以致人皆言我愦愦,可制度初创,人心不稳,后人亦当思此愦愦啊,此事实无必要强出头,不过道回言明国人才奇缺,明王欲从民间以考核取士,这倒是让我有了想法。

自元帝晏驾,我青徐士人逐渐失势,诸多小儿辈在家赋闲,虚渡时日,故不妨过江,参与明国考核,虽是秩三百石以下,且以两百石浊吏为多,却可充实洛阳及周边郡县,长驻京畿,且可获得历练,总比待在家好,诸位可发动小儿辈过江赶考。“

”嗯?“

众人眼前一亮。

士人并不视明国为敌,换在数十年前,仕明与仕晋的分别无非是仕晋王与仕魏朝之分,今江东险恶,皇帝乾纲独断,王彬的本意是联络各家,起兵清君侧,但风险太大,相对司马绍而言,杨彦反成了开明君主。

士人本就有家无国,既然江东难混,那为何不尝试去明国重振家业?

诸葛恢点头道:“此策可行,以我们几家实力,遣族中精英子弟参考,虽为浊吏,可若出了政绩,岂有不迁之理?将来晋升成太守刺史,再循宰相必出于州部之律,于一二十年后,掌握明国朝政亦非不可能,家门自然兴旺,你三人,速作准备,待得伯父回洛阳便随之北上,参加考试。”

“啊?”

诸葛甝、诸葛虪与诸葛衡现出了苦色,他们还做着平流进取,以致公卿的美梦呢。

羊鉴脸一沉道:“此时已非彼时,皇帝宠信奸佞,动辄灭人满门,又对我青徐人士戒心重重,连你们阿龙伯父都赋闲在家,何况尔等?若是不思进取,怕是终生无出仕之机,而明王诏令考试录才,实是你等天赐良机。

想中原士人百不存一,民间百姓论起学识,如何比得上我等士家门阀?照我看,于明王允诺的十名三百石,五十名比三百石中,取下九成应无大碍。”

王彬呵呵一笑:“泥腿子能打天下,哪能治天下?明王做了大王,想必是明白了若无我等士人相助,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必是有意重用世家门阀,却因早年的些许恩怨,拉不下面子求取而己,故以考试吸引士人子弟前去,我等何必斤斤计较?

三位贤侄放心,我儿彭之、彪之、翘之、兴之亦同去。“

说着,王彬又向王导道:”阿龙兄,不如我王门子弟一同过江参考,也给某人一个警告,让他明白,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不错,世儒言之有理!“

”我羊氏小儿辈亦往明国参考。“

”这还不够,应发动更多的子弟去明国,给那人点压力。“

众人纷纷称是,表现的信心十足,论起学识,高门士族怕过谁来?人人满腹圣贤经典,篇篇文章倒背如流,说句不中听的话,洛阳的官职随手拾取!

诸葛颐依稀记得杨彦曾提过,将考些算术、财会、自然之类的学科,有心提醒,但问题是,他不懂啊,况且他还是老思想,认为治国不靠圣人之言靠什么?

他觉得,杨彦出的考题,多半还是要着落在孟子和论语上,于是提醒道:“三位贤侄,明王曾于朝会时提过,考题多出于《论语》与《孟子》,趁这时间,应再翻出来看看为妙。”

“哈哈哈哈~~”

一阵大笑传来,论语和孟子,是士人子弟未成年的初级读物,以此为题,不是手到擒来么?心里更是笃定了。

……

当晚,王导举办家宴招待诸葛颐,诸葛甝、诸葛虪与诸葛衡则由王门子弟招待,当诸葛甝提起要去洛阳参加考试的时候……

“什么?”

王彭之炸毛了,猛一掌,重重击上几案!

去参加由杨彦组织的考试,通过之后,在杨彦麾下拿着最多三百石的微薄薪水渡日,这不是开玩笑么?

秩三百石,即月奉四十石,平民是足够养家,但对他,一天的开支都不够,虽说琅琊王氏不在乎钱,可在乎脸面,想当初他去郯城,杨彦百般奉承,今日换了他去洛阳,要喊杨彦一声大王,要施礼,他如何忍受?

“安寿兄!”

诸葛甝急劝道:“这是令尊的意思,令大伯也赞同了,这江怕是不过也得过!”

“嘿!”

边上一声轻笑传来。

王彭之一看,正是王舒之子王允之,面带讥讽。

其余王晏之,王胡之,王悦,王恬虽没有明显的神色,但眼神中都带着些轻蔑,这让他冷静了些。

王彭之年近三旬,原本是琅琊王氏的希望之星,却因郯城之行,落得个无能的恶名,从此被兄弟们嘲笑,也被长辈放弃,就这样一晃五年,突然他觉得,也许去洛阳是个翻身的机会,他需要考的比别人高,表现的比别人好,以此来重新证明自己的能力。

留意到王彭之那渐渐闪亮的目光,诸葛甝笑道:“安寿兄,弟知你在明王手里吃过亏,可我大伯不还是被明王俘虏,现在又仕于明么,长辈如此,咱们何必记挂着些许恩怨,你说可是?”

王彭之一想也是这个道理,大丈夫能伸能屈,再说曾与杨彦为敌的周氏安在?沈氏又如何?折在那等妖孽手上不算丢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