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四八九章 今日东海

晋颜血 第四八九章 今日东海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友一剑68的打赏~~)

十一月底,凛冬笼罩着大地,放眼处,白雪皑皑,一片苍茫,路途几不见人迹,在这样的天气里,一队近百人的车队渐渐接近了郯城。

“咦?从兄,快看!”

虞仡突然发现了了前方的异常,连忙唤道。

虞喜把头探出马车,正见沿着沐水岸边,有一座硕大无比的建筑群,无数根弯曲的管道连通着一座座高矮不下的圆塔,甚为丑陋,却偏偏围的里三层,外三层。

“杨府君,从兄,那位便是杨府君。”

杨彦非常好认,一袭白袍,面如冠玉,虞仡稍一打量,就认了出来。

杨彦正站在一道大门前,门外站着几名女子,姿容甚美,身着彩衣,中间一名手托一只铜盘,上面盛放着一枚鲜艳的红球,两边连着红色彩带,由其余几名女子托着,使其不坠地。

虞喜由于长年伏案,眼神不大利索,又对杨彦好奇,不知不觉中,脖子都伸出去了。

虞仡笑道:“从兄,咱们过去和杨府君打个招呼罢。”

虞喜略一迟疑,便摆了摆手:“暂时还是勿要打扰为好,先看看杨府君在做什么,来,咱们下车走近点看。”

“也好!”

虞仡点了点头。

二人带着几名仆从,向人群走去,待靠近了些,虞仡随意拉住一名老人,问道:“老丈,请问此地为何聚起如此之多的人,莫非有喜庆之事?“

那老人颇为自豪的笑道:”两位一看便是外人,好教二位得知,今日是郑家的碱坊落成典礼,将军亲来为碱坊剪彩,据说落成之后,日产碱万斤,东海国从此不会缺碱,碱价也将为之大降,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啊,呵呵呵~~“

”哦,日产万斤碱?“

兄弟俩交换了个不可思议的眼神。

碱确实好用,虞府开始改吃面食了,蒸出的白花花大馒头奇香扑鼻,又松又软,特别适合老年人食用,不仅把虞潭吃的赞不绝口,多年的老胃病也似乎有所缓解。

这可不是心理错觉,面食本就有养胃的作用,久吃大米得胃病的概率明显高于以面食为主食,更何况那时的大米糙的很,对胃的伤害更大。

而且因着油的渐渐普及,虽然丰富了烹饪方式,却不好清洗,餐具用的久了,无论怎么洗,都会蒙上一层油,但碱能去油,用碱水洗碗筷,洗出来异常干净,一点油污都不沾。

至于碱在工业上的作用,虞仡还不清楚。

虞喜又问道:“老丈,你说的将军就是杨府君罢?这郑家是何等人物,竟劳得杨府君亲来祝贺?“

老人耐心解释道:”郑氏家主郑继,乃我郯城孙郑徐陈四大姓之一,当年郯城一战,各豪宗联手也非将军之敌,被迫向将军投降,将军依占田制收走了大量的丁役土地。

不过将军宽厚,并未因此生忌,反而扶持各家开办工坊,比如魏家,办了面粉坊,陈家以纺纱织布为主,徐家主要从事牲畜养殖和皮毛加工,孙家则是造纸、印刷和造船,另还有榨油的,做镜子的,做肥料的,各家几乎各有所长,今天将军前来,是因郑家的工坊是第一个工业工坊,意义非凡,故将军特此祝贺。”

兄弟俩又相视一眼,杨彦安置豪宗的手法,倒是出乎意料,虞喜不由问道:“杨府君按占田制强夺丁口土地,难道豪宗就无怨恨?”

老人道:“怨不怨恨老朽不敢妄议,但理该不至于,从古到今,投降者谁不是被严防死守,密切监视?也就将军能有这般心胸气度,更何况这几家失去的人口可以再雇佣回来,失去的土地又有工坊作为补偿,收益远超种田,同时郯城也安定了,不象从前各家明争暗斗,动辄就有灭门之祸,怎会不满?“

虞喜又问道:”那老丈您……请恕某直言,您老应是郯城本土乡人,据闻最初郯城皆为佃客,并无良人,那您老……“

”哦~~“

老人不介意的笑道:”老朽原为孙家佃农,孙家归顺之后,老朽被释为良人,并由相府着专人为老朽改姓,因老朽曾做梦,梦到拥有数十顷良田,家里栗米堆积如山,故改姓为田。“

兄弟俩无语了,这个姓改的也太草率了吧,不过细细一想,又暗自惊心,为佃农改姓,显然是割裂佃客与主家纽带的非常有效手段,会渐渐地让佃客失去对主家的归属感,如果这个主意出自于杨彦,那此人就太可怕了,对人心的把握妙到毫颠。

虞仡也问道:“老丈,请问你家有几口人?生活如何?”

老人笑道:“老朽中年丧偶,现有一儿一女,皆已成家,诞下孙儿两个,外孙三个,小女早已外嫁,目前家里连媳妇在内,共有六人。“

”等等,等等!“

虞仡连忙道:”老丈,照您的说法,您家该是五口人才对啊,怎会有六口?“

老人脸红了,现出了不好意思之色,讪笑道:”两年前,相府针对孤寡鳏夫做了个摸底,捡独居者搓合,便有人给老朽说媒,是个青州逃荒来的老妇,与子女家人离散多年,老朽见了,模样倒也合眼,于是……这事就成了,反正凑在一起过日子呗,互相间有个照料。“

”呵呵,老丈,恭喜啊!“

兄弟俩眼里的讶色更浓,各自笑咪咪的拱了拱手,虞喜便道:”您家收入几何?日子可过得来?“

”我家授田两百四十亩,并给劣马一匹,骡一头,用于耕田拉车,老朽自己、家中老妇与媳妇种田,其中有麦一百八十亩,桑麻各三十亩,今年麦收,平均亩产四石,得麦七百二十石,亩税十税一,计一百四十亩课田,交税五十六石,自家余六百六十四石,再刨除购买肥料的开支与租赁曲辕犁的费用,实得五百五十石左右,扣除口粮、牲畜用粮,能结余两百石上下。

另今年又收了一季栗,同样是一百八十亩,亩产两石,扣除各项税费,约结余二百五十石,而桑麻因去年方种,故三年不课,我儿也因长于木工,被孙家看中,招去船坊做工,每旬回家休息一日,寒食节、元日、重阳各多休两天,每日工作四个时辰,管饭,每月另给工钱绢布各一匹,足值五铢五百钱。

老朽两个孙儿,一个八岁,一个六岁,在相府开设的免费学堂读书习武,清晨出门,傍晚归家,晌午管一顿饭,每月只需缴纳百钱的纸笔费用,或相应麦栗,或自带纸笔也可……“

老人满脸幸福,喋喋不休,把家底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兄弟俩是真正的震惊了。

儿子在外做工,一年六千钱,绢布各十二匹,等于是白嫌的,家里光是吃麦子,就有两百石的结余了,再种的栗相当于纯利,这是小康啊,恐怕建康中上等良人的生活都未必如此优越!

虞仡打断老人,不死心的问道:“那徭役如何服?杨府君征战连连,光是随军役夫就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恐怕您家也不例外吧?”

虞喜精神一振,实际上严格执行占田制,再风调雨顺的话,良人温饱不成问题,勤快点的,冲击小康也有可能,相对而言,占田制的平均税率约十五税一,东海国十税一,已经不低了,但徭役是能要人命的,很多家庭,不是缴税,而是因徭役倾家荡产。

一听到这,老人更来劲了,口若悬河!

“两位怕是不知,东海军出征,从来不征发役夫,皆由军卒自行赶车上路,都说争战扰民,可除了被石虎围城的那一阵子,我等东海国人,并未感受到任何不便,说起来,这还是将军勤操军卒之功啊,无论寒冬酷暑,将士皆须操演,甚至遇上天灾,还会出动军卒抗洪排涝。

将军有句话说的好,军民鱼水情,以往民见兵,畏之如虎,如今见着兵,则亲如亲眷。

至于徭役,按规定,丁男年役二十日,丁女年役十日,但……嘿嘿,两位恐怕料不到,相府又另作变通,创出以钱代役的法子,凡是不愿服徭役者,可向相府缴钱,相府用这钱去雇人服役,不想出力就出钱,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说,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皆大欢喜。“

这般手段,堪如天人,兄弟俩服了!

这时,有锣鼓声响起,老人连忙道:“两位,剪彩仪式要开始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