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四八七章 余姚虞氏

晋颜血 第四八七章 余姚虞氏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王敦的目光一一扫视着阶下众人,几乎都是颇为不解或是胡乱猜测,这让他暗感失望,麾下众僚,就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钱凤啊。

尤其是他的接班人王应,堪称王门子弟中的皎皎者,从神色来看,也分明没猜透钱凤的用意,让他更是无奈的叹了口气。

最终,还是邓岳拱手道:“老夫驽钝,请士仪明示。“

钱凤看了眼王敦,见王敦略一点头,便道:”邓将军无须过谦,凤出此策,是欲将那杨彦之置于进退两难之窘境,江东高门林立,有顾陆朱张,有丹阳纪氏,还有余姚虞氏,皆一时名门,其余士庶聚众千人以上者,不知凡己,他杨彦之何德何能,敢以吴王为号?

受之必成吴地公敌,不受,则有畏惧吴人之嫌,挫其锋锐士气。

不知邓将军可明势之一字?

上执下力,执力者,是为势,力者,不单指勇武之力,尚有声威、势耀、气势、情势。

这几年来,杨彦之战无不胜,声威、势耀、气势、情势随之大涨,若不扼其势头,其害大矣,吴王号便是打断其势头的一次机会,他若不敢受之,从长远来看,会逐渐影响到他的民心士气,我等再适时推波助澜,此消彼涨之下,丞相又据有正朔,东海国或会就此由盛转衰。“

”噢!“

邓岳恍然大悟道:”势者,既是人心向背,也是气运合离,气运虽虚无飘渺,但天予之而不取,必反受其祸,今进杨彦之为吴王,便如火上烹油,取之得罪吴人,不取气运自失,钱先生确是深谋远虑啊。“

席中一片赞叹声,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给你国公,你不要,再给你当大王,你要是还不当的话,那底下人就未必万众一心了。

毕竟甘冒矢石,攻城拨寨,所为者何?不就是杨彦称王立国分享果实么?如果杨彦连称王的气魄都没有,那他的部下早晚会分崩离析。

就好比王敦,假如王敦的志向仅止于楚公,又有多少人会跟他?

钱凤不自禁的捋起了胡须,颇有自得之意,王含却是道:“倘若杨彦之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吴王,丞相该何去何从?毕竟丞相称王时机未至。”

这话的意思是,称王要有功绩,短时间内,王敦不可能再有战功,他前面的功劳已经进为楚公了,再想称王,就得攻城掠地,另立战功,而江北有杨彦,荆襄有刘曜,皆为不世之大敌,与这类敌人作战,没有万全准备是不行的,冒然挑起战端只会招致失败的结果,故若无功称王,人心难以归服。

王敦也是眉头一皱,深以为然,他想到了李雄,相对而言,割据巴蜀的李雄反而是最软的柿子,灭去李雄,别说称王,称帝的功绩都够了。

但李雄据有巴蜀山川之险,对李雄的成国作战,就算他与杨彦两不相犯,最少也要一两年的准备时间,让他一两年后称王,他等不起,毕竟年岁不饶人,杨彦再是给他治好了病,他也是六旬老人了,于是望向了钱凤。

钱凤低眉顺眼,未做表态,与一贯的表现不符,似有难言之隐,王敦略一沉吟,就明白了钱凤的用意,恐怕是不宜宣诸于众人之前,于是挥了挥手:“寡人再琢磨琢磨,先散了罢。”

“诺!”

众人离席起身,施礼离去。

……

虞氏的宅子紧挨着陆氏,今趟去往郯城宣旨,由于等候过久,虞仡反而有充足的时间闲逛,或许与太过无聊有关,他放下了士家郎君的身段,走入郯城的大街小巷,见识到了许多新鲜玩意儿,其中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煤基和碱,因此他购买了煤炉、管道和大量的煤基,还有不少碱。

虞仡着仆役把东西搬入府,便径直去往大殿。

虞潭六十出头的年纪,是个地地道道的老人,冬季尤其怕冷,十月底虽未至严冬,但殿内已经升起了熊熊炭火,隔着多远,就能闻到一股独有的炭火味。

除了虞潭,他的堂兄虞喜居然也在。

虞翻共有十一子,虞潭这支传承自虞翻五子虞忠,而虞喜传承自虞翻六子虞耸,虞耸好天文,著有《穹大论》,虞喜传承家学,对天文有着近乎于痴迷的喜爱,元帝时,诸葛恢曾任会稽太守,久闻虞喜贤名,强召为功曹,虞喜大怒,遂誓终生不仕。

及至司马绍继位,也多次征召虞喜,皆不至。

一般来说,虞喜都在老家余姚钻研天文,废寝忘食,今日却在自家见着,实为意外之喜。

虞仡快步入殿,向上深礼一礼:“儿拜见阿翁。”

“嗯~~”

看着长子风尘仆仆的模样,虞潭点了点头,笑道:“你回来的正好,你从兄年前将长居建康,你若学问上有不明之处,尽可讨教。“

虞仡又转身拱手:”从兄怎有空来建康?“

虞喜捋须呵呵笑道:”静极思动,出来走走,你去郯城,可还顺利?“

虞仡苦笑着摇了摇头:”杨彦之受九锡,却齐公,其不臣之心已昭然若揭……“

当着老父和从兄的面,虞仡没什么好隐瞒的,把郯城之行一五一十的道出。

听完之后,虞喜叹道:”此子凭一己之力,克定中原,也是异数,哎,这江东大好河山,焉知能安定到几时,若是杨彦之渡江南下,恐怕余姚亦非乐土啊。“

虞潭问道:”仲宁(虞喜表字)通天象,可是上天有所启示?“

虞喜摇摇头道:“天之高远,非凡人所能窥见,侄浸淫半生,竟一无所成,说来惭愧啊。“

这个话题有些沉重,虞潭不由想到了自己钻研的经学,越是深究,越是不明白,比如最基本的天人感应,天会根据人的行为善恶下应于人,这是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

这里问题来了。

晋室一统天下,结束汉末百年战乱,有大功于社稷,太康盛世,又歌舞升平,民间安居乐业,却为何两代即崩?

要说起因于贾后乱政,诸王混战,汉初也是吕后当政,也有七王之乱啊,为何汉朝能开创太平盛世,大晋却落个江山半倾,苟延残喘于江东,又有权臣篡逆之厄?

再纵观之,武帝、惠帝、怀帝、愍帝、元帝,包括废浔阳王并无失德之举,为何仁主明君不得好报,上天的责罚从何而来?

其实不仅止于虞潭,很多经学大家都以天人感应来诠释晋室现状,却发现对不上号,也就是说,他们浸淫一生,当作传家宝的经学失灵了,不能解释所发生的现象,这种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带来了思想上的混乱和难以言述的恐慌,也在客观上,造成了玄学和释道的兴起。

虞潭竟陷入了思索当中。

虞仡一看气氛有些沉闷,便道:“阿翁,儿从郯城带来了一些新鲜玩意儿,阿翁从此以后,都不必再饱受凛冬之苦了。“

”哦?“

虞潭抬起了眼皮。

”抬上来!“

虞仡转回身喝道。

有仆役抬着煤炉、管道和煤基入殿。

”这……“

虞潭和虞喜交换了个不解的眼神。

”把炭盆搬出去,于殿角安装煤炉。”

“诺!”

仆役开始忙碌。

在郯城,虞仡已经把安装煤炉的流程了解清楚了,趁着仆役在安装,他狠讲了一通煤炉的好处,然后把碱拿出来,呈上道:“此物名碱,可用于洗涤去油与和面,和出的面,松软香甜,可蒸成馒头、花卷、包子等各式面食,目前郯城家家户户用碱,麦粥麦饭几无人食用,哪怕平民,也是餐餐吃馒头花卷,若是仅论食物,哪怕建康的上等良人亦有不如,这碱和煤炉皆由杨彦之制出。“

”哦?“

虞潭接到手里,仔细打量。

碱被制成了两寸方圆的圆块,散发出晶莹的光泽,一掰就碎,没有味道。

“郯城竟人人吃饱?”

虞潭现出了不敢置信之色,把碱递给了虞喜。

是的,吃饱对于当下的大数多人来说,是个奢望,贫苦良人不提,哪怕江东老牌士族顾忌名声,一般不会过于苛待家里的佃农,但通常也只能吃个六七分饱,还都是麦饭,麦粥一类的粗劣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白米饭不是一般人能吃的起,也没有功夫去吃,这不仅仅是米价高于麦价,更重要的是,市场上卖的米都是带皮的谷子,需要花费很长时间去皮去糠,佃农和贫苦良人整日劳作,回到家天都快黑了,人累的和狗一样,就算有米也没耐心研磨。

麦饭则不同,麦子便宜,麦皮也能吃,困此平民多食麦饭,逢年节能吃碗白米饭,就算是狠狠的镐劳自己了。

“若果是如此,杨彦之当有大功德啊!”

虞喜把碱接来,细细赏玩。

不片刻,煤炉管道已经装好,虞仡亲自把点燃的煤基用火钳置入煤炉,上面再放两只生煤基,孔洞对好之后,盖上铁板,凳上一瓮清水,这才转头笑道:“阿翁,煤炉好就好在不用时不必熄火,把水凳下即可,以后阿翁可以随时随地取水煮茶了。”

虞潭还未开口,虞喜却是现出了凝重之色,直直望着那炉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