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晋颜血 > 第一六四章 碱化工产业链

晋颜血 第一六四章 碱化工产业链

作者:上林春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22:57 来源:笔趣阁

(谢谢好书友160227185121508的2000大赏,好友门阀掘墓人的打赏~~)

目前杨彦技术不缺,原料也不缺,很多常见的化学反应在简陋的自然条件下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太精密的仪器设备与讲究的环境,他缺的是人。

他的手底下只有两万多人,还包含大量的老弱妇孺,丁壮连一万都不到,其中半数为兵,除去造船,他已经开办了硝石产业、食盐业,造纸业、煤铁业,还要有人耕田,人手是真正的捉襟见肘了,可纵是如此,他仍是精打细算,又抽调了五百人去开采石灰矿。

这真是托了乱世的福,普通人只要有口饭吃,就不会闹事,如果搁在往后的宋明清的时代,如他这样滥施民力,早就怨声载道了。

不过除了工匠时常需要加班加点,杨彦严格执行四个时辰工作制,并不过于压榨剩余价值,因此他的口啤还是很不错的。

当然了,这最老的一批元老杨彦也会记着,将来会择才逐一提拨,随着他的壮大从而登上高位。

石灰岩位于郯城以北五十里左右的丘陵山区,在今天的郯城县庙王镇王庄村境内,可开采面积在百亩以上,对于杨彦这种划个圈就能开出矿的能力,只能用郯子托梦来解释。

甚至萧巧娘还私下里问道:“郎君,能否找到金矿?”

杨彦笑了笑:“你这小财迷,金子哪有那么好找的。”

实际上杨彦是言不由衷,金子还真的有,就在胶东半岛,曹嶷的地盘上,他记得清清楚楚,整个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在胶东半岛合计开采了42万两黄金,有效的支援了解放战争,但目前他的手还伸不到胶东。

‘青州啊!’

杨彦不禁望向了北方。

对于他来说,胶东的黄金倒是不急,但石墨矿一直惦记着,有了石墨,就可以打造坩埚,烧制钢水,直接浇铸钢制构件,尤其是钢钉,因为铁钉在水中易腐蚀,以钢钉代替铁钉,可以使船只更加坚固,延长保养的周期。

目前,只能老老实实的开采石灰岩,石灰岩不是开采出就能用的,还需要在1000到1100度的高温中锻烧,排出二氧化炭,才能得到较为纯净的氧化钙,也即生石灰。

十天后,第一批约五十石生石灰出炉,用骡马运到沂水边上,就地掘了个大坑,铺以生石灰,上面放着刚砍伐来的新鲜木料,另有沟渠通入坑中。

蒋钊与一众船工均是摒住呼吸,若是这个方法能成的话,造船的效率会数倍提高,作为与船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又怎能不渴盼呢?

“放水!”

杨彦一声令下。

船工掘开沟渠,引沂水流入,就看到一条水线灌入大坑,刹那间,水面沸腾起来,浓烟蔽日,哪怕隔着老远,都能感觉到那扑面而来的热浪!

“将军,此法必成!“

蒋钊家传造船,光是体验热气,就有了几分把握,不禁激动的叫道。

”但愿如此!“

杨彦微微一笑。

水咕噜咕噜的烧着,生石灰与水反应,释放出的温度超过了一百度,再加上熟石灰本就对动植物的细胞膜具有破坏作用,两相叠加,足以灭杀树干中未死亡的细胞。

所有人都指指点点,兴奋之色溢于言表,对杨彦的超出时代本事,那是既不解,又渐渐地习以为常,荀华的心里还多了份骄傲。

而在杨彦眼里,这就是一条完整的碱化工产业链。

生石灰放在那个时代,是最完美的干燥剂,储存粮食的仓库中,洒点生石灰,可以有效吸水,防止谷物受潮发霉,也特别适合香菇和木耳的生产。

没错,将来有了足够的人手,杨彦会推广种植香菇和木耳,以及各种药用及食用菌类。

而以生石灰加水,既可煮木料,又可得到熟石灰,熟石灰的用途更广泛,除了建筑原料和杀菌消毒,还可用于对纸浆的漂白与糖的脱酸,当时的蔗糖,因工艺不过关,普遍带有一种酸味,如经熟石灰处理,可以制成近似于现代常见的白砂糖。

只是淮北不产甘蔗,提纯饴糖还得放到建康才行,不过熟石灰另一个关键用途便是与硫酸铜溶液按一定比例调配,制造农药。

硫酸铜的制取较为麻烦,天然的硫酸铜叫胆钒,大约产于云南和山西,杨彦要想打过去,还不知道猴年马月,但没关系,可以把铜培烧成氧化铜,再以硫酸制取。

那么铜和硫酸从哪里来呢?

铜产自于安徽铜陵,即当时宣城一带,硫酸可以从黄铁矿中制取,黄铁矿产自于安徽马鞍山,即当时的姑孰,这两处未来还是有条件攻占的。

毕竟要想农业增产,除了先进的耕作方法,化肥和农药也是必不可少。

纯碱则主要应用于平板玻璃与玻璃器皿的制造,以及面食的膨松剂,动物皮毛洗涤与鞣革中的碱剂。

其实在东海郡境,今连云港附过,就有储量庞大的石英矿,杨彦也知道玻璃的好,但他手头实在是没人了,只能留待以后再说。

相对而言,烧碱在那个时代,一些化工和纺织上的应用暂时还没有条件,能应用的方向,只是肥皂与造纸,以烧碱造纸,可以有效的分离纸浆中的非纤维素成份,使得纸面更加坚韧和细腻,再以熟石灰漂白,杨彦有信心未来的杨郎纸,足以风靡建康!

古人并不傻,如石灰产业链这类侧重于操作的项目,不需知道原理,只要告诉他步骤,12345清清楚楚,一样可以做出,说到底,还是人手不足啊!

杨彦暗暗叹了口气,如果他能掌握东海国全境,就足以打造出一条近代化的碱工业化工链条!

……

如今杨彦手头再也没有多余的人手了,每一个人都有事做,全军上下就如一根绷紧的发条,有条不紊的工作着,通过量变渐渐积蓄着质变的能量。

又是三天过去,郯城降下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天地间北风呼啸,一片苍茫。

现代人看下雪,那是美景,而古代,一场大雪足以冻死诸多的贫民,不过随着蜂窝煤的推广,每一户每一家都是温暖如春,安渡凛冬。

并不仅仅是杨彦这里的两万多人,煤炉和蜂窝煤也传入了郯城诸大户的坞堡当中,煤炉没有技术含量,熟练的工匠看一眼就能做出来,但蜂窝煤不同,如果不加黄泥,煤会很快烧光,加多了,火头又不旺,配方严格保密,因此郯城乡豪虽然仿制了蜂窝煤,却效果不佳,要么不够温暖,要么一会儿就烧没了,夜里还得换煤,打扰主家睡眠。

无奈之下,只能向相府购买。

杨彦给的价格还算公道,一只蜂窝煤两升麦子,或者三升豆子,小户每天需要使用几百只,大户得好几千,光卖蜂窝煤,每天的进项就有数十石粮食,积少成多,这是相当恐怖的。

不过这个价格真不贵,杨彦曾卖过木炭,一斤五钱,折合一升谷子,而一只煤的重量就超过一斤,燃烧效率也不差于同等重量的木炭。

当时麦子比稻谷便宜,因此两升麦子一只煤。

食盐也是按市价出售,盐价一般为米价的七到八倍,即每石万钱左右,在郯城这个地方,杨彦不收钱,全部以粮食和布帛折算,当然,给金银他更欢迎,油则是与建康一个价,实际上即使不种地,光靠煤盐油的收入,已经足以养活全军两万多人了。

这一天上午,杨彦趁着闲遐,带着荀华和萧巧娘去看看崔访等士人给小孩子们的教学效果究竟怎样,学会了那些文章,又会写了哪些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