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兽医当国 > 0197章 大国非小鲜

兽医当国 0197章 大国非小鲜

作者:北门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5:51 来源:笔趣阁

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学说中重要的治国主张和原则。

而这次策略的命题,便是自此引申出来的一句话。

策论的主题便是:君无为而臣有为。

当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钱恒终于明白为什么赵佶会沉迷于艺术创作之中而无法自拔了。

赵佶信奉道家不假,可如果不是赵佶痴迷于艺术创作而不知疲倦,恐怕也不会去信奉道教。

可以说,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是最让赵佶喜欢的,加上赵佶身为端王的时候,就曾与道士结交,又恰好被那道士故作神秘的预测赵佶会继承大统,最后机缘巧合,赵佶真得做了皇帝,也便让赵佶对道家神鬼莫测般的手段越发信服起来。

只是这策论考题,就有点太过偏颇了。

君无为而臣有为,这个主张不能说不对,一个政治清明的君主,如果能够分清忠奸能庸,做个无为而治的皇帝,倒也无不可。

只可惜赵佶并不是一个能够分得清忠奸能庸的皇帝,而他手下最倚重的几个,除了那几个权柄极重的中官大太监,便是朝中那几个只懂得谄媚之道的所谓重臣相公。

偶有稍显清明睿智的能臣,不等其施展出自己的本事,便会被朝中这几位佞臣排挤离开,甚至郁郁不得志而终老他乡。

赵佶沉迷于道教,甚至还专门为道家典籍做注。其中对治大国若烹小鲜一句,就提到: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意思很明确,烹饪小鱼,不断翻动就会崩散,治理国家,若是经常改变治国方略,臣民就会心生疑惑,不知该如何自处。

若是论这注解,不能算错,可问题在于,赵佶所守的这大宋,早已千疮百孔。他眼中的能臣,全都把心思放在互相倾轧和搜刮民脂民膏上面,而真正治理国家的能臣,却一个都没被赵佶看上眼。

或者说,赵佶不喜欢那些没事就在朝上说那些治国戍边的臣子,一听到这些,赵佶就会觉得麻烦,更喜欢那些跟自己有相同志趣的吹捧之臣。

只可惜,赵佶所经略的大国,已非小鲜。

顽疾已深,自当要变革才是正道。赵佶所遵循的,却是以担心臣民心生疑惑为理由,而不在治国方略上做任何变革。

不论是西军,抑或南方诸路,都已到了风雨飘摇的状态,而赵佶依然坚信,只有维持现状,才是最好的治理方案。

作为赵佶的坚实拥趸,不论是蔡京还是王黼,当然,还包括诸如童贯、梁师成、高俅、杨戬之流的内侍,都在坚定的维护赵佶的这个理念,竭尽所能所做的,只是让这个早已千疮百孔的大宋,在表面看上去,还那么强大,至少要保证让赵佶看到一个表面足够强大的大宋。

而如何破题这句“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策论题目,钱恒也是费劲了心思。

其实在“君无为而臣有为”这句话之后,还有一句“大君任法而弗躬”。

不论是作为君主帝王的无为而治,还是名臣能臣的有为而作,一切还要遵循一个前提,那就是统一严格的法度。

一个伟大的君主,只有制定出严格公正的法度,才能真正做到治国不必事必躬亲,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治。

而如何在赵佶已经确定这无为而治的治国前提下,尽可能的寻找挽救大宋现状的举措,或许也是赵佶出这道策论题目的原因之一。

毕竟北方胡虏作乱,金辽之争的一切信息,赵佶心里十分清楚,南方方腊作乱,让原本富足的江南赋税收入大减,更是大宋的国库收入锐减,让赵佶没了肆意挥霍的本钱,或许这才是让赵佶意识到要寻求一丝改变的动机所在。

不管怎么说,钱恒对赵佶的心思,琢磨的还算准确。

赵佶不想变,至少不想改变现在这种怡然自得,能自由创作的惬意生活现状。治国方面,也不想替换这些能让他开心,能为他溜须吹捧的一干人。而所谓的治国能臣,只要不影响他享受创作的乐趣就好。

有了这个前提,那君无为而臣有为这道策论题目,唯一的解决途径,便是大量使用能吏,从施政到军政,以中下层官员为主,选拔合适的能吏,去尽可能的稳定现状,至少能够让四方安定,让普通百姓有个温饱,才不至于在危机来临之际,民心才不会迅速崩溃。

至于能够进入朝堂,入阁为相的人选,也就只有那种喜欢闷头做事,而不在意朝中那些溜须拍马之辈的人,才能坐稳朝堂,为将来大宋遭遇大变时,借助朝中的位置,为大宋挣得一丝转机。

不得不说,为了这篇策论,钱恒想了很多。甚至于连几年之后靖康之变的应对,都考虑了进去。

在钱恒心里,能够坐镇一方的为政好手,当属赵不试和李若水等人。

而军中的中坚力量,不论是宗泽还是种师道和折家诸位将军,也都只能留在军中坐镇,不适合回归朝堂。

唯一一位适合现在回到朝堂的,就只有张叔夜了。

想到这,钱恒对这篇策论,便有了十分清晰的思路。

刷刷点点,一番功夫下来,整篇策略便写在了草稿纸上。

策论上面的论点很明确,君主自当无为而治,而重点,就在于臣有为上。臣子有两种,一种为君主服务的臣子,这类臣子,一切以让君主开心为重,还有一种臣子,是为君主治国安定一方服务的,这类臣子,所要做的,就是踏实做事,不多言,不争功,一切以大宋的利益为主。

这论调之中,隐隐提到一点,朝中诸位相公,当有闷头做事,且不争功的人来为君主做实事。

这个需求其实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把事情做砸了,就站出来替君主背锅,事情做好了,则是君主识人用人的功劳。

一切都梳理妥当之后,钱恒简单吃了点食物,将卷头的名姓填好之后,才开始小心翼翼的将草稿纸上的两篇文章,一笔笔的誊抄到正式的考卷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