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兽医当国 > 0196章 兼经之题

兽医当国 0196章 兼经之题

作者:北门老五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5:51 来源:笔趣阁

仁者无敌可以王。

考题的题目,出自兼经中的《孟子》梁惠王篇。

其中孟子有言:地方百里可以王。王者施仁政于民,省刑法,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梁惠王篇,乃是孟子以仁政治天下的政治主张,历代帝王,无不知晓其详尽之意。

可现在居然会当成兼经之题提出来,作为经义考试的题目,这显然有点不对劲。

尤其是这仁者无敌可以王题目,怎么听着,更像是江南方腊举旗造反时所提出来的口号中所提及的意思。

当然,方腊造反的口号中,并没有直接提及仁者无敌的意思,却意指当今官家赵佶不仁,以奸佞之臣为祸天下。

回过神来之后,钱恒身后渗出一层冷汗。

果然这科考之事,从来不会那么简单,若是按照字面意思,来阐述这仁者无敌的寓意,绝对会成为众矢之的,尤其是对仁政的诠释,若是不能暗合赵佶的心思,别说得中进士,若写成了忤逆赵佶心思的主旨,恐怕被发配边军的结果都是轻的。

仁者,施仁政者也。王者,帝王也。

帝王无敌,才得以施仁政,这才是赵佶想要看到的解释。

钱恒沉思良久,才得出这个结论。

这兼经的经义题目,果然是个巨大的陷阱。不过这种考题题目,对于大部分的考生来说,是不会出现误读的。

只有那种心思转过弯来的考生,还有钱恒这种思维模式与当前大相径庭的主儿,才会误会这考题的真正意图。

弄明白了经义考题的题目意图,钱恒也就不再犹豫,对于这种经义文章,钱恒在黄裳的指点之下,没少写这类文章。

严格上,这种文章就像钱恒上学时所学的议论文写法,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将论点,论据和论证摆出来,将自己的论点条理清晰的写出来。

对于这种议论文,钱恒没觉得有任何难度。

帝王者无敌,方可施仁政于天下。

这就是钱恒经义文章的主题,立出论题,便可以用论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观点了。除此之外,在论证馆自己观点的时候,更要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也是博得赵佶认可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不能保证自身安全之前,恭维一下赵佶是很有必要的。

钱恒稍微思索了下,便列出三条证例。

仁者,以兼济天下者为最,能兼济天下者,唯当今官家一人能当得起。

当前可称得上无敌者,也只有当今官家一人而已。至于说金辽和西夏等北方胡虏,钱恒更是连提都没有提。

倒不是钱恒不想提,实在是在这种情况下,提了根本毫无意义,即使是朝堂上,有那几位奸佞之臣坐镇,这抗衡胡虏,壮我大宋国威的事情,是根本不可能办成的。

对于朝堂上的诸位相公,钱恒也早就不再指望。

只希望能够有人多替这个大宋担当几年,让大宋的子民,能够少受几分生灵涂炭的罪过。

心中想着未来大宋所要面对的苦难,钱恒心中也多了几分愁绪。

所谓仁政,当以民为重。

没法直接讲述让赵佶舍弃追求艺术的行为,只能从侧面提及民为重的论调,至少这个主题,和仁者无敌还算契合。

一直到掌灯时分,钱恒才在草稿上将自己的经义文章大致写出来。

剩下的,就是要将文章誊抄到正式的考试用纸上,这第二场的考试就算完成了。

钱恒并没有急着誊抄交卷,而是直接将草稿纸压在最下方,扯过单被斜倚在榻板上,假寐。

油灯的光亮不算太弱,钱恒拿起灯罩,将灯火盖灭,眯着眼睛,陷入沉思当中。

钱恒并不知道,王黼和蔡翛在看到钱恒的第一章诗赋的考卷之后,就一直期待着钱恒第二张卷子交上去。

甚至还专门安排了兵士盯着钱恒这边的消息,见钱恒所在的考舍居然连灯光都熄了,知道钱恒今天不会交卷,王黼也就和蔡翛断了等下去的心思。

可能是因为钱恒交卷,让第二场的科目提前放出来的缘故,考试第一天的后半晌,已经有十几人交了诗赋考试的卷子。

不过这两位考官也看过了这些人的诗赋,虽然其中也有让人略感精彩的诗篇,可是一旦和钱恒那首《观书有感》比起来,不说有天壤之别,可不论是情境还是格局,都无可匹及。

两人索性也就不再继续,各自找了个位置,合衣躺下,稍作休息。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钱恒醒来之后,整个考场中,弥漫着淡淡寒雾,初春的寒峭还未完全褪去。

钱恒在考号里面,站起身,舒展了下身躯,活动了有些酸痛的肌体,将早已熟络在胸的五禽戏运转一遍,浑身这才变得舒服了些。

让钱恒有些意外的是,没等钱恒开始誊抄第二场考试的内容,考场内再次鸣锣,第三场考试的题目也连同答题的卷子一起发了下来。

如果说“仁者无敌可以王”,是赵佶试探考生的一个引子,那接下来的这篇策论,则是赵佶最期待看到的结果了。

赵佶崇尚道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甚至经常在后宫之后接见容留那些道家大师,互相探讨修道炼丹之术。

对此,钱恒也只能苦笑以对。

道家有很多理论值得深思和参悟,而且道家的主张,也比较适合汉人的性情,只是道家的理论太过单薄,对于儒家佛家的理论,选择直接抵制,而不是想佛家那般,兼收并蓄,融多家所长,逐步完善成长。

如今有赵佶这个无比崇尚道家,甚至还把自己当成道君皇帝,有这么一位帮着道家提气,很多道家的门人开始嚣张起来,甚至在汴京城内,也变得处处以道士为尊,就连吃喝别人都是在给其脸面。

而这策论的主题,便是以道家学说治国的问策之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