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七十二章 匪情

明末美僮传奇 第七十二章 匪情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李安国在袁州住了几日,最后他与邱仰寰达成了安**守萍乡,与袁州遥相呼应的协议,邱仰寰巴不得左近有一支强大的友军,便很爽快地答应了。

李安国又承诺给他借支粮食五千石,矛头五千个,腰刀一千把,邱仰寰喜出望外,非要他在袁州多住几日。

“邱将军,你现在有袁州,如今赣州明军被歼后,得知我安**在左近,万载县、分宜县应该很容易攻下来,你现在整顿兵马,我出骑兵助你之势,赶紧攻打两县,最少要把分宜县攻下来”

“有万载县在北面屏障,分宜县扼守东面,你有一州两县之地,可招满八千人马,两县各有一千五百步军驻守足矣,一旦发生警讯,袁州可向北、向东出兵支援,亦可告知西面的我军,如此一来,袁州稳如泰山”

“建昌、赣州明军的营寨里尚有不少兵械、粮草,足够你支应几个月了,加上我资助你的,应该能熬到秋收了”

李安国决定扶持邱仰寰守住袁州,让他吸引敌人的火力,自己藏在萍乡炼铁,他决定在萍乡用灌钢法练出精铁后送到长沙、衡州两地。

至于吴候,经过李安国一番劝说后也同意投靠安**。

等他返回萍乡后,果不出他之所料,萍乡县的明军投降了,何万强的三千长枪兵已经占领了萍乡。

像萍乡这样的地方,不派一支得力的部队驻守是不行的,李安国派人通知邱仰寰来接收俘虏以及粮草,让靳统武派出快马去长沙。

这日,他站在萍乡县城的城头,远眺南北两侧的大山以及近处的萍水,不禁浮想联翩。

只要占住萍乡、原州、分宜一线,湖南到江西便是一片通途,届时只要攻占更东边的新喻县(今新余市),江西的核心地带——赣江流域便出现在面前。

不过现在攻占新喻县还是不明智的,一旦占了新喻县,就切断了赣江流域,身在九江的吕大器是绝对不会允许这种局面出现的。

那如果占了江西又如何?

李安国随即摇摇头,“人若不知足,即平陇,复望蜀”,攻下江西容易,但守住很难,一方面朝廷的核心地带——南直隶近在咫尺,不可能对身边突然冒出来的强敌无动于衷,最关键的是,如今是大明十七年三月份了,再过几日,大明就完了。

届时自己在江西一折腾,势必削弱明军在南直隶的力量,一年后清军南下后

的攻势就更容易了,自己削弱明军倒不打紧,不过便宜了满清鞑子就划不来了。

还是暂时在江西打下一颗钉子再说吧。

他决定将花小山的山地营调入萍乡,萍乡四周大山林里,正是山地营训练的好场所,他任命吴候为山地营的监军兼萍乡县知县,在等待花小山的日子,自己带着吴候先开始了厘清田亩的事项。

这日他带着以前跟着吴候的一帮读书人来到萍乡县北边的山中,一个叫东源村的地方,一听说义军要给他们正式造册、划分田地、办理田契,一个老阿婆说道:“这自然是好事,可惜按照你等的说法,我们除了上缴两成田赋,还要……”

话还没说完,一旁她的大儿子插道:“办理田契虽好,可惜以前的官府只收一成的田赋,你们还多了一成,我等这山上不比山下,旱地多,水田少,平均亩产多在一石左右,六亩地也才六石,按照你们的规矩,我只能分到十八亩地,一年最多十八石,那还要看老天爷的眼色”

“我一家五口,一年吃粮按吃饱的话要二十石,上缴两成后只剩下十五石左右,也就是勉强过日子”

李安国道:“可是我安**不收杂税,还永不加赋啊”

那汉子嗫嚅半晌,“这好是好,以前的西营还说三年免赋呢,可他们就待了三个月便走了,等他们一走,一切又恢复到原样”

李安国听了心里也不是滋味,心想自己当初厘清田亩的时候考虑的还是太粗了,也不知道周文江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那按照人头,有一人便算一人,不理这十五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规矩了,这样的话粮食总够吃了吧,还有,若今后丁口增加了,自己开垦的田地,只造册办田契,不收田赋,实话告诉你吧,我安**已经占了全部的湖南地,兵马不下十万,绝对不会离开了,否则我等何苦费事给你们造册、丈量田地?”

那汉子眼睛一亮,不说瞬间又灰暗下来,“那样自然很好,不过……”

李安国一听,联想到刚才那阿婆的话,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便温和地对他说道:“你等有何苦衷,不妨明言,我安**是百姓的营头,自然一切为百姓着想,我等能办到的,一定不含糊”

那汉子犹豫半晌,最后忽地跪下了,李安国赶紧将他扶起来,“大哥,何必如此”

这时远处来了一人,见状喊道:“张大牛,你的一家子都在此地,你可想好了”

李安国见状向一旁的靳统武努努嘴,靳统武会意,骑上马便朝那人奔去,不多久便将那人提溜过来。

那人却也硬气,“你等现在分田、分银子倒是快活,可惜最终还是姜天王说了算”

李安国心中一动,“这姜天王是何许人?你等如此畏惧于他?”

那张大牛突然跪着爬到李安国的面前,“大王,求你给我等小民做主”

李安国将他扶起来,“大哥,不妨事,你慢慢说”

张大牛点点头,“我等这杨岐山一直到北边的幕府山中,有大小土匪几十股,以前西营来了后,他们都纷纷响应,西营的人马便没拿他们怎地,其中最大的一股的头目叫姜维,势力最盛,自号‘姜天王’,以前还是西营平江县的守备,等西营的人走了,他们又活泛起来,以往我等除了支应官府的赋税、杂役,每年的收成尚要给这些土匪上缴一半”

“这还是轻的,家里有牲口的,每年也要供应一半,家里有年轻女娃的,也…..,呜呜呜,可怜我那三娘才十二岁也被那帮天杀的抢走了!”

这时刚才喊话那人撇撇嘴:“你们是义军,他们也自称义军,你们倒是都快活,可苦了我等小民”

李安国一看他那样子好似读过书的人,便问他:“这位先生贵姓,可知晓山上土匪的情形?”

那人约莫三十多岁,扎着一个书生巾,一身麻布衣服上满是补丁,不过却是干干净净。

“我叫杜一峰,是本县的童生,说实在的,这大明朝廷确实该完!正赋一成,杂项却高达五成以上,如果都是粮食也就罢了,踢斛淋尖之后,山里的小民每年的收成勉强有两三成剩下来,加上一些野物勉强能活下去,可彼等偏偏要用银子缴纳税负,山上多为旱地,种的杂粮根本就卖不上价钱,小的刚才说五成,乙榜上明文规定是三成,那多出来的两成便是杂粮价钱太低所致”

“如果只有这些,小民虽然苦一些,也勉强能熬,不过自崇祯十五年起,义军风起云涌,咱这湖南、江西的山中的‘义军’也多了起来,彼等不事生产,专司劫掠,他们不敢下山打县城的主意,便专门苛刻山中的农户、猎户”

李安国往地上一坐,“来来来,我等坐着说”

杜一峰、张大牛一开始以为眼前这位年轻俊秀的人是义军的书办,见他如此随和,胆子也大了起来,便盘腿在李安国面前坐下了。

杜一峰继续说道:“一到秋收的时候,官府的人和山上的人都盯着粮食,土匪势大的时候,官府基本上不敢进山,不过等匪患轻一点了,彼等又忙不迭地过来了,不但要将当年的收足,还要缴清往年的,那时候没缴清的,牵牛牵羊牵猪,还不足的,又要讲家中的老人和孩童抓走,逼得你想办法缴清欠项”

“土匪们倒也有规矩,粮获的五成,牲口的五成,到时候他们自会上门收缴,不过女娃就遭殃了,所以你现在到村子里去看,超过十岁的女娃全部嫁出去了,全部是男娃,这大山上也没有人愿意嫁过来,长此以往,这东源村只怕要绝户喽”

“岂有此理!”,李安国一拍大腿站了起来,“你等放心,我说两成就两成,永不加赋,去除一切杂项,若违此言,当天诛地灭!”

杜一峰道:“小先生倒是义气之人,可惜……”

李安国笑道:“明人不说暗话,不瞒二位,我便是统管武昌、湖南的安**大都督李安国,刚才所说的一切言语自然算数!”

杜一峰、张大牛互相看了看,都有些不敢相信,李安国从怀里将自己的“安**大都督之印”的金印递给他,“杜先生不妨瞧一瞧”

杜一峰接过大印仔细一瞧,瞬间便大惊失色,他和张大牛相继跪下,“小民有眼不识泰山,刚才言语中多有冒犯,还望大都督恕罪”

李安国将二人扶起来,“这下你等相信了吧,不是我吹嘘,驻扎九江一带的左良玉你等可听说过?”

杜一峰道:“自然知晓,听说其麾下有兵八十万,如今可是大明头一份”

李安国大笑道:“就在半年前,我安**在九江大破左良玉部,如今莫说八十万,恐怕十万也没有了,左良玉我都不放在眼里,何况这区区山匪?”

两人见状大喜,不过杜一峰却说道:“大都督,山匪虽不如官军,不过咱这大山之上的村民多与之勾连,我等这东源村估计至少有三成的人易匪亦农,以往官军也进山清剿过,可惜多有人通风报信,最后彼等也是徒劳无功”

李安国道:“此事易耳,我手下有一营头,名曰山地营,有三千人,专司山地作战,同时我在各地张榜宣告,如果一个月内能主动坦诚勾连山匪的,就既往不咎,否则便全体捉拿去矿山挖矿,时间五到十年,时候到了再视情况而定,废话少说,吴候,我等不妨就从这东源村开始做起”

……

等花小山带着山地营过来后,李安国对他说:“你现在就是萍乡城的守将,今后便以战代练,将这湖南、江西交接的大山上的土匪无论是属于江西的地界,还是湖南的地界,限你半年之内一律肃清,下半年你这营头估计基本上可称得上为强军了,届时再调到湘西,继续剿匪,我给你两门佛朗机炮,以便你轰击土匪的巢穴”

“剿匪途中有损伤的,就在山民里补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