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四十七章 意外之喜

明末美僮传奇 第四十七章 意外之喜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一连几日,李安国带着三千骑先后巡视了嘉鱼、蒲圻、兴国州,最后来到大冶。

说实在的,李安国抵达大冶前,内心是十分忐忑的,大冶在明朝时可是湖广地区最大的铁矿、铜矿、金银矿、煤矿所在地,兴国州的兵械所在武昌崛起之前所出兵刃也为湖广之最,明初就年产粗铁一百万斤以上,后来由于铁料实在太多,明太祖朱元璋还暂时关闭了大冶铁矿。

不光是铁器,当时大冶还是中国最大的铜镜制作中心,湖广最大的官银产地,金矿也位居湖北之最。

最兴盛时,大冶附近的矿山、冶炼工人达十万人之多,占大冶县人口的六成,最关键的是明末以来,大冶附近除了西营并没有别的义军肆扰过,这里与江西瑞昌并称为鄂东双雄,自然是指铁矿、铜矿了。

由于紧靠兴国州,张献忠大军撤离后并没有安排驻军,只设了一名县令,一个叫奚鼎铉的举人,年约二十多岁,一表人才,黄州人,熟知历史的李安国自然知道此人与后世大名鼎鼎的王夫之(此时也是二十多岁)一同中举,当时的主考官还是以后同样颇有名声的湖广巡按御史章旷。

此人经常与王夫之唱和文字,王夫之能幸免与西营衡州之乱,身为大西县令的奚鼎铉出力不少。

历史上记载此人是被张献忠掳入营中,不过在后来左良玉“收复”武昌府后却被当地的官绅擒杀,想必心里多少还是有些向着大西军的。

大西草创,军服都没统一,自然没有制订什么官服的规制,奚鼎铉还是一身朝廷七品文官的袍服,肃立于城北迎候李安国一行——大冶三面环水,只有城北可通陆地。

一路上李安国自然向周综文了解了各县长官的情况,其他人他不太了解,不过奚鼎铉他还是有些印象,为了拉近距离,来大冶的半路上他特意换上了在武昌府沐浴后的那身官服(他不知道的是,那身衣服是郡王专用的)。

奚鼎铉今年二十五岁,身材与李安国相仿,这在湖广一带已经算高的了,浓眉细眼,才二十五岁,颌下已经有了三缕胡须。

乌纱帽、红官袍,与李安国这身郡王服不同的是,官服身前身后的“补子”、云纹内是一只鹭鸶,肩上并没有图案。

远远地见到城下有人肃立,李安国心中一动,也早早下了马,一旁的周综文有些奇怪,都督大人见了这些多文官都是矜持有加,既不粗鲁,也不过分恭敬,怎地对这样一位伪明举人如此恭敬?

奚鼎铉也有些奇怪,不过他还是依足官场礼节给李安国行了大礼。

李安国将他扶起来,“县尊不必多礼”

奚鼎铉这才看清李安国的面容,一开始见他穿了一身郡王的常服不禁吓了一跳,不过仔细一想,这张献忠自命为西王,眼前这人是西王义子,还是排行前几位的五大营头头目之一,着郡王袍服也算说得过去。

最令他惊叹的是此人的长相,身材挺拔不说,生的端地俊秀:

一对修长秀气的眉毛斜飞入鬓,两只凤眼明亮动人,鼻梁高耸,肌肤白皙,微薄的嘴唇略带着微笑,这哪里是一个威名赫赫的流贼头目,简直是刚考上生员的富家士子嘛。

这次李安国没有在城前与奚鼎铉说话,而是跟他直接进了县衙后院。

看到李安国如此模样,奚鼎铉心里略略放心了一些,叙过茶水之后,等李安国放下了茶杯,他小心翼翼地问道:“敢问都督大人表字……”

李安国略皱了一下眉头,以往跟军中粗汉打交道,自然无须什么表字,他在麻城、武昌时周文江等人也没问他这个,这奚鼎铉一上来就问这个,看来也就是一个纯粹的文人而已。

李安国知晓此人还是后世查阅王夫之的资料时无意中得知的,主要是好奇,另外作为王夫之的挚友,总得有一些出彩的地方吧。

想到李定国字宁宇,自己是安国,何不用靖宇?

“呵呵,本督字靖宇,你还好奇本督为何如此年轻吧,不妨告诉你,本督今年一十九岁,尚未及冠”

这下奚鼎铉就更加震撼了,不过他很快便想到一则传闻,自然是那流传甚广的“献忠有美僮了……”,官场还好一些,民间流传的简直不堪入耳,李安国也听到过一些,不过并不在意,都是一笑了之。

“你问完了?”,李安国笑道。

奚鼎铉一听便知道自己刚才鲁莽了,“下官愚鲁,刚才……”

“不妨,今后你叫我靖宇也行,以前还没人叫过,哈哈”

奚鼎铉赶紧起身,“下官不敢”

李安国挥手让他坐下,“刚才你问了我,现在该我问你了”

“都督请讲”

“你识得王而农?”

“是,都督,学生与他同年,私下也有一些往来”

“你觉得此人如何?”

“嗯,而农性情畅达,诗文皆妙,不过常做惊人之举,口出惊人之语”

“哦?那你觉得他所说所做是对还是不对?”

“都督,这很难一言以蔽之,不过他说过无论诗、文,都要有感而发,反对无病呻吟,学生倒颇为赞同,这也是学生经常与他书信往来的原因吧”

“其它的呢?”

“其它的……,哦,学生想起来了,而农偶之所想倒与我大西所做倒颇有相同之处”

“哦?何事?”

“在武昌乡试时,而农常说,大明危矣,根子就在贫富不均,富者阡陌纵横,贫者无立锥之地,岂能不危?”

“那你以为呢?”

“颇有同感”

李安国这时想到张献忠进入衡州后王夫之却宁死也不愿加入西营,看来他心里虽然有均贫富的思想,不过对泥腿子出身的流贼还是颇有些瞧不起。

或者当时大明未完,他心中仍有幻想?

在李安国心里,王夫之虽然是一个人才,不过在他心里并不稀罕,他稀罕的是经世致用的人才。

“县尊大人所长何处?”

“都督,下官虽为举人出身,不过与之相比,与筹算一途更为擅长”

“哦?”,这下李安国收起了轻视之心,“可懂九章算术?”

“略知一二,周髀算经也读过,玄扈先生的几何原本也请教过”

李安国听了一愣,不过“几何原本”四字却如黄钟大吕一般在他耳边响起,天呐,难道真是冥冥中自有定数?

“你说的玄扈先生,莫非是前内阁次辅,礼部尚书徐光启徐大人?”

“正是,都督你也识得玄扈先生?”

“呵呵,不识得,听说过,敢问县尊师从……”

这次李安国不禁收起了轻慢之心,还异常恭敬,弄得奚鼎铉倒有些莫名其妙。

“先母乃是江西奉新人,家乡有一位名人,乃是先母的亲戚,学生自幼不好读书,尤喜奇淫巧技之术,对于诗词一途也略有所得,家父恶之,家母却维护有加”

“学生十三岁时父亲病逝,先母便将学生送到她娘家那位先生门下,一直到崇祯八年,在先生门下学了五年,此五年是学生一生之中最好的五年,迄今难以忘记”

“哦,敢问这位先生姓甚名谁?”

“都督,先生姓宋,名应星,现为凤阳府亳州知州”

“啊?!”,李安国一下子站起来了,万万没有想到啊,随意的巡视竟然觅得一位大才,此人身上兼徐光启、宋应星二人之长,虽然实际水平他还要考察,不过就这份履历,在整个大明绝对是头一位,更难得的是,此人年纪轻轻便中了举人,又是王夫之的好友,水平也差不到哪儿去。

“家里可有几何原本和天工开物?”

奚鼎铉也吓了一跳,还以为刚才的谈话触犯了都督大人的忌讳,没想到他问的竟是这个。

“有,莫非大人…….”

李安国讪笑道:“同道中人耳”,他后世虽是文科大学毕业,毕竟也是名校,高中的数学拿到这大明朝也够他糊弄一阵子。

奚鼎铉很快从书房两本书,一本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一本便是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

“都督,这天工开物当时还是学生和几位同仁帮助先生查阅典籍、抄写的”

“好!”,李安国大喜过望,有这么一位明朝工科生辅佐,自己的胜算便又多了一分。

“柱国”,这是奚鼎铉的字,铉是举鼎的抓手,以柱国字之倒也贴切。

“你到大冶县也一个多月了,如今有几个矿场还在运作,有人几何?出产如何?附近有铁器、铜器作坊吗?又有人几何?出产如何?”

“大人,这正是下官想要禀报的”

“大冶自战国时便为楚国重要冶地,如今铁、铜、银、金之出产更为湖广之冠,不过……”

现在李安国最怕这个“不过”了,放到大冶就更为担心了,不过事已至此,也只能接受了。

“柱国但讲无妨”

“先前左营都督大人在铁场、铜场征募了一半矿工,金银场的矿工则全部带走了”

“铁场、铜场还有多少人?”

“不到两万,现在都回家种地去了”

“嗯,作坊呢?”

“原本在江畔有铜器作坊一座,专做铜镜,有上千人的规模,不过分了田地之后也都回去了,县城有一座铁器作坊,原本有两千余人的规模,左营都督带走了一半,剩下的也全部回家种地去了”

“铁器作坊都做些什么?”

“大人,明初时铁器作坊出产整个湖广、江西的兵械,宁王之乱后大半放到了武昌,不过此处仍有部分出产,主要制作腰刀、枪头、火铳、佛朗机炮”

“每年可出产火铳几何?”

“下官查过账簿,每年可出一千杆,佛朗机炮一百樽,腰刀三千把,枪头两万个”

李安国一听,这产量也太低了!不过自己可是有金手指的,想到这里便对他说:“柱国,你当前最紧要的任务便是将这些矿工、匠人秋收之后全部召回,告诉彼等,田地一亩也不会少他们的,回到矿场、作坊后,每月还有饷银,匠人每月一两,矿工减半,不拿饷银也行,家里便无须缴纳相应的税赋!”

“矿场、作坊立即开工,优先制作火铳、佛朗机炮,对了,你过来”,李安国拉着奚鼎铉,将后世标准化生产的原理给他详细讲述了一番,奚鼎铉精通奇淫巧技,于管理一途却不太通,李安国很是花了一番功夫他才略有些明白,这还是奚鼎铉,换成别人更是云里雾里。

一番口舌之后,李安国对他说:“你慢慢琢磨吧,使用此法,出产必定提高不止一倍,特别是火铳,不过你要告诉匠人们,每杆火铳务必保证质量,但凡有刚使用过几次便炸膛的,杀无赦!”

说完他眼里闪过一丝狠厉,奚鼎铉这才意识到眼前这人是如假包换的后营都督,而不是刚才侃侃而谈的少年郎。

最后他又说:“我后营最重火铳,这样吧,火铳匠人每月一两半,其他匠人略低一些,总数控制在一两左右,我先给你拨十万两银子,不够的话直接找我”

“我的要求很简单,今年之内按照戚少保的制式给我制作火铳三千杆,五百斤的佛朗机炮一百樽,人手不够的从其它作坊抽调,我那里也有几百人,过两天全部送到你这里来”

“你这里,除了完成秋赋,最重要的便是这作坊了”

“干脆这样,我后营专设将作少府,从今日起,柱国你便是少府,兼大冶县令,饷银与各营副总管平齐,几日后我将汤志的一千五百刀盾兵调到此处,他与你是旧识,又通文事,正好与你相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