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三百三十八章 西北风云之九:陈永福的降意

来人是一个年约四十多岁的书生,一身大明士子的袍服,不过李安国仔细看时只见他的耳边并没有鬓角,显见得已经是剃过头发的了。

“请陛下屏退左右”

来人倒是一脸自若,李安国想了想,让燕厥中、贺小石留了下来,让其他人暂时出去了。

等其他人走开了,李安国笑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先生为何弃之如履?”

那人脸色变了变,随即恢复了先前自若的状态。

“官府无能、官兵无能,义军也无能,我等平民百姓为之奈何,若是都顾忌节气,莫非要让江北的百姓全部死绝?那样的话倒是随了胡人的意了”

“那你现在是为胡人说话,还是为汉人说话?”

“自然是为汉人”

“哦?此来何事?”

“陛下,凤翔总兵陈永福陈大人决议归降中华帝国,特命在下前来联络”

“大胆!是来诈降的吧”

那人此时却是神态自若,“陈大人一片拳拳之心,为何陛下如此揣摩?”

“哈哈哈”,李安国大笑一声,“陇右全部是山地,沟壑纵横,正利于我安**作战,你等为了让我军失去地利,自然要想方设法将我等引入关中大平原,届时鞑奴的铁骑便可为所欲为了,是这样的吧”

“陛下”,那人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胡人确实是这样想的,不过我家大人却想将计就计”

“哦?”,李安国的身体不禁向前倾了倾,历史上的陈永福在太原失陷以后便不知所踪,按照此人的表现,应该不会亚于徐勇、张勇、李国英等人,不过史书上此后便没了踪迹,按照鞑子的一贯做法,若非是大奸大恶,受人唾弃,做到总兵这一级的一定会在史籍上有一席之地的。

退一万步讲,地方志也应该有所记载,偏偏此人在太原之役后便不知所踪。

陈永福在太原突围后下落不明,有人说他降清了,也有人说让隐姓埋名了,不过眼下显然是投降了满清,但就如牛成虎、郑嘉栋、左光先等人一样不知下落,难道是彼等……

又想到自从王光恩兄弟之事发生后,清廷便对那些“旋降旋叛”之人或剥夺官职,或斩草除根,自然不会在史籍上给彼等立传。

难道陈永福也在此列?

于是他便犹豫起来。

那人见状便继续说道:“凤翔府扼控陇右,陈大人麾下的万余大军一部驻扎在陇川县,扼控西北陇山、六盘山之间狭长通道,陈大人自己亲率五千劲旅驻扎宝鸡县,扼控沿着渭水东进关中平原以及从汉中北上的通道,如此重地由陈大人来镇守,岂不是天赐陛下?”

李安国道:“就怕我军一旦进入凤翔府便会被鞑子大军包围,我军在陇右只有少数兵马,恐怕不足以掌控两地”

“这……”,那人顿了顿,“陛下,若是陈大人将重兵都聚集在宝鸡附近,一旦举起义旗,陛下的大军沿着渭水快速向东,以宝鸡城之坚固,坚守半个月不成问题,届时陛下的大军若是能击破围城的部队,岂不势如破竹,一举拿下关中?”

“这个……,先不说这些了,你既然来自关中,可知如今鞑奴关中的兵力如何?”

“陛下,如今关中正是兵力空虚之时,除了西安、咸阳附近平西王的三万军队,加上总督府的一万,能出动的最多三万,还多是步军,以安**之战力,区区三万人何足挂齿……”

“三万?那宁夏镇、平凉府、庆阳府、延安府的军队呢?”

“陛下,您有所不知,胡人刚刚取得天下不久,宁夏等四地之北边便是蒙古鄂尔多斯部,彼等趁着天下大乱时常行那破开边墙劫掠之举,四地的军卒自然要以防备彼等为主,就算能抽调部分也不会很多”

“鄂尔多斯部?彼等不是已经降了鞑奴吗?”

“这…小的并不知情,不过就算是降了,其胡虏之性并没有丝毫改变”

“嗯,朕问你,你真的是陈永福的幕僚?”

“千真万确”

“何时加入的?”

“应该是顺治元年”

“哦?也就是陈永福降清以后才加入的?”

“是的”

“你是哪里人?”

“河南人,与陈总兵同籍”

“嗯,兹事体大,朕也要与属下仔细商议,你先回去吧,有消息的话,朕会很快派人前去宝鸡联络”

等那人走了,李安国问贺小石、燕厥中两人:“如何?”

贺小石道:“必是诈降无疑,此人满口的‘胡人、胡人’,显见得对鞑子还有遮护之心,利用凤翔府的地理优势,将我军吸引到开阔处,然后彼等骑兵尽出,届时就……”

燕厥中却问道:“陛下,您从四川过来,按说除了极少数军将没有人知晓,方才面见陈永福的使者,为何不让贺大人抑或其他人出见,若是鞑子知晓陛下也在此地,势必尽起大军前来,届时就不会是吸引我等到平原处决战了,可能会从四面八方大张旗鼓地围上来”

李安国却摇摇头,“朕就是想在此地与鞑奴决一死战,若是一战能大量杀伤满洲鞑奴、蒙古鞑子的主力,也许就不需要北伐了,从江南过江,我军虽然人多势众,不过河南、淮北都是一马平川之地,我军就算能获胜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还不如依托陇右山地、高原与鞑子决一死战”

“好了,先不说这些了,厥中,你觉得陈永福的投降是出自肺腑的吗?”

“陛下,从刚才那人所说,微臣便觉得这肯定是诈降,其目的不想可知,不过从此人语气来看,此人与陈永福之间并非是幕僚与东主那么简单”

“哦?”

“但凡幕僚代表东主外出游说,除了表明来意之外,总要表明主人为何要出降,出降后有何待遇,接着才会商讨出降的细节,此人却一点没有提到此处,好像不是代表陈永福出降的,而是代表孟乔芳来出降的”

“你的意思?”

“当然了,与鞑子相比,中华帝国就如东升的旭日,冉冉向上,而鞑子却是西斜的落日,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不过饶是如此其也应表明心迹”

“也许是刚才朕也没问到”

“不然,就算陛下不问,作为使节也会主动表明,故此,此人就算是陈永福的幕僚,也是在为满清朝廷效力,抑或已经被孟乔芳收买了,暗中是为孟乔芳做事的”

“嗯,说的有道理,将他们都叫进来,我等仔细商议一下”

……

“诸位,常言说得好,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刚才的情形你等也知晓了,都说说看,假若我军接受了陈永福的投降,会有什么后果”

陈友龙说道:“陛下,从秦州出发沿着渭水到宝鸡,两侧有约莫两百里山路,一边是渭水,一边是大山,敌人若是在某处设伏,我军却是防不胜防”

黄得功说道:“陛下,就算彼等有埋伏,我军不是有陈阎王的山地营嘛,干脆一路明的大摇大摆进入凤翔,一路暗的从大山上的村寨通过,两路人马保持大致相同的行军速度,敌人就算有伏兵也不怕”

李安国不置可否,将目光投向左光先,他是西北人,又长期在陇右一带担任军职,对当地的地理应该比较熟悉。

“陛下,官道在渭水南岸,敌人若是设伏的话,只会在南岸的山地,按照黄将军的说法倒也可行,大队骑兵沿着官道东进,山地营在南侧山体行军,南侧山体看似险峻,不过在大山上有多条注入渭水的河流,河流两侧都有村寨,长久以来,此地的居民为了躲避兵灾,几乎已经将之间的联系在山上打通了,故此,黄将军所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李安国点点头,又将目光投向其他人。

张啸虎说道:“陛下,末将没的说,只要定好了计策,末将自当遵从拼命杀敌便是”

李安国最后将目光投向贺云龙,此子以前是他最信重的人之一,最为前营的领头子,除了一身武勇之外,为人狡黠也是其特征之一,以前李安国的麾下,徐勇、杨天星、李振国出的风头较多,作为前营出身的他捞到的战功并不多。

“陛下”,只见贺云龙站起来向李安国施了一礼,此子如今倒是沉稳不少。

“按照您经常与我等教授的,在自己进行筹划之前,一定要进行那什么‘换位思考’,也就是说,如果我军接受了陈永福的投降,并将大军开往凤翔,并以此为根基,徐徐进图整个关中”

“那敌人会有什么反应?”

“若陈永福投降是真,敌人便会将计就计,尽出大军围了宝鸡,然后暗中将一支或多支伏兵埋伏在他处,等我军一过来,便会伏兵尽出”

“其二,既然拿下凤翔府,整个关中便是下一步目标,陛下若是出兵的话肯定是精锐尽出,留在陇右的便不会多”

“如此一来,敌人便会趁我陇右空虚大军杀入,巩昌府与宁夏镇、平凉府接壤,两处都可能有大军侵入,陕西行都司所在的西宁卫、凉州卫、甘肃镇与临洮府接壤,敌人也有可能从那里直扑陇右,这一路敌人多半便是陛下想的那什么准格尔部了”

“若是敌军拼死一搏,占了临洮府、巩昌府,我军便在夹在凤翔府动弹不得”

“若是陈永福是诈降,其结果与刚才相差无几,无非是我军在接应陈永福时会被彼等突然杀过来,也就是多了一路伏兵而已”

李安国脸上浮现了笑意,“这么说,无论陈永福是真降还是诈降,结果都差不多”

“是的,陛下,末将是这么认为的,陈永福的部队就算突然杀出,只要我军应付得当还是不算什么”

“若是陈永福的麾下换成了鞑子的精骑抑或汉军旗步军呢?”

“这……,陛下提醒的对,这一点末将还真是没有想到”

“那你的应对之策?”

贺云龙说道:“陛下,以前在湖北时,您给我等讲述过鞑子之所以崛起的关键一战,那老奴不是说过甚‘任他几路来,我就一路去’,如今这使者已经将陛下身在陇右的消息透露了出去,不管诈降计是否成功,彼等都会拼死围上来”

“不过几路大军有先有后,还各有各的弱点,不可能按照统一部署在某时某地集合,何况西边可能的敌军准格尔部还不算是鞑子的正经部下,我军如果能派出一支奇兵消灭一路,其它几路就会迎刃而解”

“呵呵,你就不拍我等消灭了一路,将其它几路吓回去了?”

“不会,有陛下的大旗在此,彼等就会明白这是他们唯一的机会,否则若是陛下坐镇南京,分出几路大军从四川、湖北、南直隶按部就班地北伐,彼等更没有胜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