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二十五章 会攻麻城(2)

明末美僮传奇 第二十五章 会攻麻城(2)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书信的内容自然是劝降的,信中李安国还是很谦恭的,说什么很是仰慕尚书大人的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如今大军云集,我部只是前驱而已,只要降于我军,除了征收些许钱粮外,不会滥杀一人,必定秋毫无犯云云。

李长庚感兴趣的自然不是这些陈词滥调,而是信中的书法。

这也是李安国在后世唯一的长处——一笔惟妙惟肖的毛体狂草字。

“豪壮、委婉、激越,如风雨雷电、如走龙蛇,既有孙过庭之俊秀,张旭之狂韵,又有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浑……,不过笔力过猛,到底是个娃儿!”

李长庚一边看着这份书信,一边叹道。

“我看看”,李春江接过信纸,先是眼睛一亮,接着便撇撇嘴,“叔父,这多半是那周文江的手笔,想那贼寇中人多是泥腿子,能否识字还是两说,如何写的如此好字?”

“周文江?不可能,字如其人,周文江老夫也见过,虽略有些才气,如何能写得出这样的字,看来这献贼营中也有人物,还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娃儿,真是想不通啊”

……

就在李长庚想不通时,李安国已经将步军解散了,自己却亲自领着三百会骑射的领头子沿着麻城城池奔驰一周,边狂奔边向城上射箭,一路还哈哈大笑,直到城上的火炮响了起来才撤去。

三百骑回到营地,李安国还没喝口水众人便围了上来。

“二娃,何时攻城?”

“总管,攻城用的长梯还打造吗?”

“.…..”

李安国瞪了众人一眼,大家瞬间便安定下来。

“长梯继续打造,至于何时攻城,先等着”

众人正准备散去,李安国说道:“文江、汤志留下,其他人先回去休息,小石,安排好巡守人员”

“二位,等会儿让军卒将饭食送进来,我们边吃边聊”

周文江、汤志两人有些诧异,这总管大人不留自己的老人贺小石、张六虎他们,偏偏将他们两个本地人留下来,不知又有何谋划?

等三人用过饭食,李安国对周文江说道:“周先生,你给我说说你等为何能拉起如许多的人马?”

周文江说道:“还不是活不下去了,这麻城一带虽然文风昌盛,举人、进士层出不穷,不过也因为如此小民几乎没有田地了,绝大多数田地都在有生员以上身份的家族手里”

“由于朝廷有优免田赋、徭役的律令,这些人不免起了侵夺他人田产的心思,出现此类事情后,官府大多数自然向着这些家族,小户人家往往投告无门,最后都沦落为大家族的佃户”

“一开始是侵夺,辽东事起后,正赋不停加派,地方杂项也随之增加,徭役也多了起来,小户人家往往不苦于正赋,多半不堪地方杂项、徭役的盘剥,于是便主动将田产卖给或献给大户人家,以逃避杂项和徭役”

“不过田地虽没了,官府的黄册却还在,杂项和徭役哪儿这么容易逃避?你就是逃走了,剩下的杂项和徭役也要摊到其他人头上,这时不堪盘剥的佃户便求助于大户,好的大户得了人家的田产,有时候还能说几句话,大多数大户哪儿管得了这许多?”

“彼等不但不管,反而做起放高利贷的生意起来,按照本朝规制,所有正赋杂项和徭役均可折成银两来缴纳,彼等小户人家哪儿有这些银两,胆子大的便逃了,舍不得故土的只得向大户人家借贷,抵押物便是家中的年幼儿女”

“久而久之,这麻城一带的小户人家基本上既是佃户,又是大户人家的奴仆,越是名门望族,势力越大,田地越多,奴仆越多”

“心肠好的大户人家对奴仆还有薪饷,大多数则只管两顿饭,生杀予夺”

听到这里,李安国陷入了沉思,半晌问道:“有心肠好的吗?”

周文江笑道:“总管说过,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总有几个心肠好的,在麻城,梅家、李家一向声望不错,待佃户、奴仆尚可,不过大多数都视佃户、奴仆若蝼蚁、草芥”

“不瞒总管,我周家,以及同在锁口河的刘家便是其中的代表,佃户、奴仆只有少数人侥幸得到主子的宠幸,大多数都是惨不可言,不仅奴仆,缺了成年男丁的旁支,以及没有生员身份的庶脉几与佃户相差无几”

“哦?你不是有生员的身份吗?”

这周文江李安国自然打听过,是锁口河周家的庶脉,不过他可是有生员身份的,怎么也“闹起革命”来了?

周文江脸色微微变了一下,这细小的变化还是被李安国察觉了。

“总管,我得到生员身份后,家里的田地已经全部被长房夺走了……”

李安国心里却想着事情肯定不止这么简单,多半是他看到大厦将倾,便主动投入到这造反的大潮流中来也未可知,估计像他这样有野心的还不在少数,否则如果不是早有这个心思,怎可在短时间里联络这许多人马?

算了,有野心不怕,就怕自己的能力不能驾驭野心,从目前来看,周文江、汤志二人一人出身奴仆,一人出身生员,就能力来看还算过得去。

“两位认为李长庚会投降吗?”

就在李安国、周文江、汤志三人在讨论李长庚能否投降时,县城里李长庚的府邸,城里最大的宅院里,一大群人也围在李长庚身边热火朝天地讨论着,有的慷慨激昂,口口声声要带兵出去与贼寇决一死战,有的惊恐贼军势大,建议干脆投了贼军,暂且保全性命,有的唉声叹气不发一言。

李长庚却好整以暇,双目紧闭,手里还捏着李安国那份书信。

要与贼寇决一死战,甚至举族殉城的有两人,一人垂垂老矣,年岁比李长庚还大,正是锁口河刘家的老太爷,原锦衣卫都指挥使、太子太傅刘侨的亲爹刘承启,另一位则是崇祯五年甲戍科的第五名,前不久还赋闲在家,刚接到去淮安府任知府通知的锁口河周家的代表周振万。

这两人一人的儿子是朝廷重臣,一人是刚刚复起的官员,深受皇恩,自然要为大明死难,不过这只是表面的原因,内里自然是刘、周两家在老百姓中的声望不好,无论是李自成来了,还是张献忠亲至,这两家都逃不了一个死字,故此极度热心奋力一搏。

而平素声望尚可的家族则抱着侥幸心理,特别是那姓张的贼子破了梅家堡后只抢了钱粮,对堡里的人确实秋毫无犯,无形中给了他们很大的希望,因为一旦剧烈抵抗,就怕城外的贼寇杀得兴起,屠了麻城那就不妙了。

至于剩下的董家、熊家、田家等大家族,平素不好不坏,既不敢明目张胆地像刘家、周家那样要决一死战,又不敢直接说出投降二字,就等李长庚发话了,他要战便战,他要降便降,至于钱财等物,没了便没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李长庚自然知晓这些人的弯弯绕绕,不过他也不说破。他是朝廷退休的重臣,四方的形势自然清楚,眼下河南全境、大半个湖北都落入闯贼手里,几场大战下来明军的精锐丧失殆尽,竟有的几只尚能战的兵马一个在山海关,一个在陕西,还有几个在南直隶,另外九边之地还有少量精锐。

“大明危矣!”,他心里暗暗着急,不但流贼已经势大难制,关外的满奴也虎视眈眈,眼下的境遇竟比前宋靖康年间还要凶险,前宋当时只有金人的逼迫,境内的贼寇虽有,不过都不成气候,现在的大明倒好,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一直饱读圣人诗书,又历经四部尚书的他自然为大明痛心疾首,又想到在北京更为凄苦的皇上,禁不住掉下眼泪来,不过掉泪归掉泪,他还并没有为崇祯死节的心思。

“唉!投降了姓张的那小子,能保全盍城性命就好,若是献贼来了,别的不说,几大家族多半身死族灭!”

想到这里,他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刚才他掉泪时众人都见到了,也纷纷停止了争吵,静静地看着他。

李长庚看了看众人,心里又是一阵哀叹,“什么名门望族,到头来还不是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他扶着扶手准备站起来,可惜年老体弱,一阵晕眩过后差点摔倒,李春江、刘刚两人赶紧扶住他。

“降了吧,趁献贼未来各族尚有指望,等献贼来了,十几万大军,驱赶黄州府的青壮攻城,麻城旦夕就破了,届时没准来一个屠城!”

众人听了耸然一惊,刘老太爷拄着拐杖走到李长庚面前,“酉卿,你如何能保证城外那人不会屠城?”

“刘公勿忧,我这就亲自去城外一趟,讨得那人的保证便回城,若我两日之内没回城,你等就准备好与城池玉石俱焚吧”

“啊?!”,众人一听便大惊失色,李春江更是急着说道:“叔父,怎可如此,要去也是小辈的去”

李长庚淡淡一笑:“老夫垂垂老矣,时日不多了,贼寇既然指名道姓写信给我,说明老夫还有几分薄面,你们任何人去了都不管用,就算不幸失算了,你等也能及时做好准备,哈哈,舍弃老夫一人便能救盍城百姓,何幸之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