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一百九十章 蔡屋围与陆家寨

明末美僮传奇 第一百九十章 蔡屋围与陆家寨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朱常淓终于登基了,于新年初一拜祭孝陵后正式称帝,改元永和(1646年),

不敢得罪江对面满清之意昭然若揭。

广州城除了府城、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所在外,番禺、南海两县的县城

也设在城里,广州以西、以北属于南海县,以南、以东属于番禺县,在南海县所属的狮岭镇正月初五发生了一件大事。

“狮岭镇北边是芙蓉山,南边是狮子山,镇子附近大片的平地都是当地的土

人所有,大多讲广府话,靠近芙蓉山的部分平地以及山上的坡田却是外来的客家人所有,大多讲客家话,两处的人丁差不多”

葛嫩娘正在向李安国汇报此事。

“平地大多是水田,坡地有水田也有旱地,在岭南靠近广州的地界,雨量丰富,耕地很少有缺水之虞,不过由于广东之地的水稻大多生产两季,第二季的部分时段还是有缺水的时候”

“平地上自有沟渠、堰塘,不过水量最丰沛的地方却在山上,芙蓉山上有几处深潭,还有好几条溪流,故山上的客家人从来没有缺水的时候,但他们拥有的水田少,旱地多,粮食除了自己吃以外所剩无几,最后干脆将所有的旱地全部种上了茶叶、棉花,用茶叶、棉花向山下平地的人家换取稻米”

“山下的土人,听说多是唐末、宋末迁到这里的中原汉人,田地充足,除了种植粮食外也有部分田地种了甘蔗,由于需要部分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以往山上的人向他们换取粮食时,彼等提供的价格也颇为优惠”

“不过山脚下的客家人与土人之间还是存在矛盾,由于都是以水田为主的地方,两者种植的作物类似,他们还可以优先利用山上流下来的溪流,自己用过之后才有可能提供给附近的土人使用”

“以往在大明安定时,两者之间在官府的威压下还能相安无事,不过自明末以来,天下纷纭,朝廷朝不保夕,哪儿有精力处理这些“小事”,于是乎,这山脚下的客家人与临近平地上的土人之间的摩擦开始多了起来”

“有为水源之事的,有为耕牛吃庄稼之事的,也有为牲畜、小孩走失之事的,一开始只是上门诘难,慢慢发展到小的打斗,最后竟然隔三差五出现了大规模的械斗,一开始官府还出兵弹压,械斗的事情多了官府也难得管了,便听之任之”

“嘉靖以来倭寇横行,靠近大海的广东也深受其害,广州附近的村舍便以宗族为中心纷纷修建堡寨御敌,在狮岭镇,有两处堡寨颇有名气,一处便是客家人建的陆家寨,寨子修建在半山腰,寨内可容纳几千人,一处则是靠近陆家寨的平地上的蔡屋围,以蔡家大屋为中心建造,修建了高达一丈的土坯墙”

“无论是陆家寨,还是蔡屋围,都可动用上千的精壮,一旦发生械斗,寨里、围里的青壮都是倾巢出动,听说那个场面一点也不输于正式的战斗”

听到这里,李安国大概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陆家寨、蔡屋围,便是广东地界乡下的一个缩影,嘉靖以后,田地多掌握在寨、围的主事人手里,或是德高望重的族长,或是达官贵人的亲戚,更兼多聚青壮,大明的政令想要有效下达到这里只能与主事人商谈。

广府还算好的,潮州更是其中的典型。

故此,广东的两册上虽有人丁过千万,田亩三千万,不过上缴的田赋还不如湖南,官府倒是想消除这些主事人的权威,直接向种地的农户征税,不过自从倭乱之后老百姓都怕了,加上广东历来是海盗肆掠横行的地方,孤零零一户住在外面绝对不安全,久而久之,小民们宁愿受家族、大户盘剥也不愿直接与官府发生联系。

在这里,李安国想要实行向湖南、江西那样的打土豪分田地就不容易了,老百姓近百年都依靠宗族、大户惯了,想要彼等一下子转变实非易事,除非你将所有的大家族、豪门斩尽杀绝——这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是以宗族为纽带的围子、寨子,里面的人自然是互相通婚、盘根错节,你杀了一人,另外的很快便能起来掌控局面。

除了豪族主事以外,山上的客家人普遍信奉道教,修建有道观,山下的土人却笃信观音,大多建有观音庙,加上祠堂、主事之人的老宅,这些地方便成了寨子、围子的权力中心——初春之计的进香、祭祖都是由主事之人承担的。

当然了,你想在寨子里、围子里关起门来当皇帝自然不行,多少要与外面的官府发生联系,久而久之,有官府关系的逐渐当上了主事人,这里,陆家寨现任主事依靠的便是广州卫的指挥使杨可观,蔡屋围的现任主事依靠的则是广州知府严起恒,当然了,双方与南海县的书办、衙役都有往来。

故此,这些地方有多少人、田地,能征多少钱粮,都是书办、衙役与主事之人合计之后敲定的,不是官府想征多少就是多少,两册在广东形同虚设。

这几日,陆家寨与蔡屋围的人又发生了大规模的械斗。

械斗的原因很简单,陆家寨的人被蔡屋围的人欺负了。

原本山上的人剽悍,但穷困一些,山下的人温和,但富庶一些,双方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不过最近的平衡却被打破了。

“蔡屋围的人打败了陆家寨的人,还将陆家寨围了起来”

“不是说山上的人战力强一些吗?”,李安国问道。

“此事尚未调查清楚”

李安国点点头,兴许蔡屋围的人来了强援也说不定。

在座的有奚鼎铉、徐勇、葛嫩娘、李丰、陈文盛、张家玉等人,还有刚刚从江西赶过来的靳统武,他这次带过来了一千骑兵,李安国首先将目光投向张家玉。

“元子,你是广东人,以你来看此事该如何处理?”

元子是张家玉的字,只见他向李安国欠了欠身,“大都督,这是广州府的事,下官自当前往调停”

“如何调停?”

“问清事由,让双方罢手,理亏的一方自当赔偿”

“然后呢?”

“然后?大都督的意思……”

“如果彼等不断争斗,官府就不断去调停?累不累啊”

“这……,大都督有何高见?”

“我问你,广东地界田赋以往都是怎么收的?”

“都是官府与各个堡寨主事的人商议好了之后按照定额缴纳的”

“定额?这么说,朝廷的规制便是一纸空文?”

“大都督,广东地界情势复杂,主客矛盾突出,不仅是狮岭镇,仅仅广州一府,大小堡寨、土围子便不下百处,每处精壮丁口或几百,或几千,与其主事之人谈好之后收缴田赋,既省心又省力,自万历末年以来都是如此做的”

“如果用强,堡寨、围子结寨自守,一来官府没有这许多兵力,二来就算打破了堡寨,势必造成大量杀伤,以后收到的田赋恐怕还不如以前”

“荒唐!”,李安国倏地站了起来,“国家大事,根基便在于两册,如今两册荒废,广州府有多少丁口?有多少田地?你等官府中人可一清二楚?不知晓丁口、田亩,如何治理辖内?”

“.…..”

“以前官府是如何管理的我不管,在我安**的辖下,绝对不能出现此类事情!”

李安国在堂内来回走了几步,很快便下定了决心。

“家声,你带一千五百步军坐船沿着北江而上,在狮岭镇西边渡口下船后赶往此地”

“我亲自带着一千骑兵沿着官道北上”

“徐勇继续在广州招兵买马,元子、南海知县以及负责打理狮岭镇田赋事宜的书办跟着家声坐船去,嫩娘你带几个人跟着我从陆路去,两路人马在狮岭镇汇合”

“大都督!”,张家玉急着说道,“如今安**初定广东,正是安抚人心的时候,以安**的军威,打破两砦自然没有问题,就怕此事过后其它堡寨、围子人人自危,据砦坚守……”

“谁说我要打破两砦?”,李安国笑道,“你等以往都是调停,估计彼等虽然面上带着敬意,心里早就没把你等放在眼里,我去那里自然也是为了调停,不过既要调停,也要立威,一味姑息迁不是我安**的行事作风!”

张家玉脸上的神色变了几变,“大都督,我也会骑马,就让我跟着您这一路去吧”

“嗯,也好”

安**当日便出发北上了,李安国这一路除了张家玉,还有一位熟知狮岭镇事务的衙役,也骑着马跟着。

根据这衙役的讲述,李安国大致了解了蔡屋围、陆家寨的一些事情。

蔡屋围的人大多是蔡、周两姓,目前主事的便是蔡家的嫡长子蔡康豪,一位约莫四十出头的监生,陆家寨的主事则多以陆姓、杨姓为主,目前主事的是陆家的族长陆敬山,年约五十。

“两处地方能动员的青壮都在千人左右,蔡康豪的核心是他手下的一百家丁,陆敬山会武艺,其核心便是他的几十个徒弟”

那衙役继续说道。

“嗯,蔡屋围的周姓,陆家寨的杨姓在两地各起什么作用?”,李安国点点头,这也是自然之理,手里没有武力,拿什么号令其他人?

“周家以前是蔡屋围的创始人蔡家祖宗的母族亲戚,如今围子里的钱粮、商务都是由周家在打理”

“陆家寨的杨家的祖上以前是陆家祖宗的拜把子弟兄,寨子里的兵力、钱粮都控制在陆敬山的手里,不过杨家却出了一位举人,陆敬山便将手里的权利匀了一些给这位举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