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十六章 里人会与直道会

明末美僮传奇 第十六章 里人会与直道会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次日,赴罗田县、麻城县探查的人回来了,他们此次还带回了一个人。

“禀总管,好消息,盘踞武昌一带的左良玉撤走了,现如今武昌城里只剩下楚王以及府城的少数兵丁,罗田、麻城一带也都是团练在镇守,罗田只有五百团练,麻城稍多,也只有一千人!”

等自己人汇报完毕,张安国将目光投向他们带回来的那人。

只见那人约莫三十左右,穿着一身麻布长衣,左胳膊上还打着一个补丁,浓眉大眼,留着短须,腰间还挂着一口长剑。

“麻城童生汤志拜见总管”

张安国见只是一个童生,心里便有些瞧不起,这时李安国说话了:“二娃,按照我的记忆,此人原本是前往潜山一带拜见八大王的,现在事情有了变化,有了他,罗田、麻城指日可下,可怠慢不得”

张安国赶紧敛声肃容道:“有劳汤先生了,不知先生此来有何事以教我?”

经过汤志的介绍,张安国才知晓了罗田、麻城的事情。

原来自左良玉的大军进驻武昌府以后,其军纪松弛,鱼肉乡里,搞得府城内外一片骂声,加上乡绅地主的盘剥,麻城的里民明承祖、奴仆洪楼先先后组织了里人会和直道会,暗中结连里民、佃户青壮,又勾连了一批对地主乡绅不满的奴仆,准备暗中起事。

原来准备去南直隶拜见张献忠,没想到英山县城也有一股八大王的义军,便转到英山县城来了。

张安国一听大喜,真是瞌睡来了有人送枕头啊。

“汤先生,这罗田、麻城两县的团练里面可有你们的人?”

“有,虽然人数不多,但打开城门恭迎义军入城还是做得到的”

翌日。

张安国亲自带着前营去罗田了,临走前留下了八十长枪兵帮后营、中营训练步军。

一路上,张安国兴致勃勃,李安国却是忧心忡忡。

所谓里人会、直道会,后世的史书上交代的并不清楚,不过以李安国的看法,他知道知道事情并不简单。

按照大明朝的规制,百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里长、甲长多为丁粮多的人担任,不过到明末后土地多为官绅兼并,正常的纳粮者,也就是中小地主几乎荡然无存,特别是流贼肆掠的河南、安徽、湖北一带,最后多为官绅或者其亲属充任,不过这些官绅多有官身,纳粮的数额远远低于明初的时候。

这样一来,一里之人大多数都是官绅的佃户,正常的里人应该很少了,怎么他们还能有效的组织起来,还堂而皇之成立了什么里人会?

此中必有蹊跷!

那什么直道会就更是匪夷所思了,明末时节,正常的纳粮人纷纷将自己的田地诡寄给大地主、乡绅,自己变成佃户以逃避繁杂的杂税、徭役,或者卖身为奴,给官绅做下人。

这下人可比一般人过得好得多,至少衣食无忧,混的好的还能在外面购买田地,做买卖,要让他们勾连起来结成一个组织反抗自己的主子,不要说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想成功勾连都不可能!

“二娃,你休息一下吧,我有些事想问问这汤志”

占据张安国的身体后,他对一同骑在马上的汤志说道:“汤先生,你能否给我讲讲这直道会、里人会?”

汤志点点头说道:“不瞒总管,罗田、麻城两地,紧邻大别山,历来是民风剽悍,土匪横生之地,两地的良田也多在刘、梅、李、周等大家族手里,特别是刘、梅、李三族互相联姻,同气连枝,堪称鄂东名门”

“嘿嘿,学生便是这梅家嫡支的书童出身,承蒙梅公看顾,在梅家族学学了几年,又跟着梅公学了一身武艺……”

李安国心中疑惑,“你说的这梅公可是原甘肃巡抚梅之焕?”

“正是,总管也知晓梅公?”

李安国摇摇头,“听说这梅公文武全才,待人又亲厚,你为何……”

“不瞒总管,以前梅公建在时,我自然无此意,不过梅公在前年过世后,梅家的家风顿时一变,对下人、佃户都苛刻异常,所以……”

“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吧”

“这…”,汤志犹豫了一下,“总管明见万里,学生小的时候与梅家一个丫环相好,当时梅公也答应了此事,不过最后还是让大公子夺走了”

“哦?那梅公也没说什么?”

“总管,那还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梅公正好在四川访友,等他回来已经木已成舟了”

“那如果我军夺了麻城,你是否要将你那相好夺回来?”

只见汤志眼里先是冒出一股怒火,接着便消散了,“夺不回来了,她已于几年前死了”

“为何而死?”

“还不是恶了大妇,抑郁而死”

“……”

“这明承祖是麻城生员,家里有几十亩薄地,可惜在几大家族的侵逼之下连这几十亩薄田也保不住了,便联络了麻城、黄安、罗田一带为数不多的里民,加上一些日常对各大家族心怀不满的佃户,加起来也有上千人,准备响应义军的号召,内应外合,剪除各大家族”

“明承祖只是名义上的头目,真正的头目是锁口河的周文江,周文江是麻城的生员,与在下一样师承梅公,周家是麻城仅次于梅家、李家、刘家的大家”

“那周文江为何还要如此行事?”

“不瞒总管,周文江是周家的庶支,又恶了锁口河刘家的大少爷”

“原来如此”

“这洪楼先却是刘家的一名家丁,有武艺,因恶了家主,被鞭笞一百后怀恨在心,闯王在襄阳-随州一带起事后便起了结交义军共同起事的心思,其勾连三县同样心怀不满的奴仆,多为有武艺在身的家丁,组成直道会,不瞒总管,在下便为这直道会的总书办”

“也是直道会的实际头目吧”

汤志汕笑一下,“彼等目不识丁,又不懂谋划,诸多事宜都是由我等出面,一去二来,在会中的威望自然高一些”

“直道会目前有三百多人,别看人手少,都是武艺高强之辈”

李安国听了心里却起了别样的心思,熟知明史的他知道麻城一带是明朝文风昌盛之地,有明一代,进士、举人层出不穷,冠绝湖北,其中锁口河刘家、坝上李家、七里岗梅家更是其中翘楚。

不过锦衣卫世家的刘守有、刘承禧、刘侨,四部尚书李长庚,官至巡抚高位的梅国祯、梅之焕,历来官声还不错,自己到了麻城该如何行事?

作为名门望族,各家自然殷实无比,不向彼等下手也说不过去,不过惹恼了这几家,自己今后的名声就臭了。

至于“心怀不满”的里民、奴仆,谁知道他们与几大家族之间狗屁倒灶的事,没准是他们觊觎这几家的财产,眼看天下大乱,想浑水摸鱼而已,绝对不是像闯王、八大王这样真正出身于底层、活不下去不得不反的营伍。

正思虑间,汤志又开口了,“打下罗田、麻城容易,不过拿下几大家族的堡子却不容易,特别是梅家堡,建在山上,中可纳兵两三千,梅家的人历来文武双全,内中又有军械制作所,存粮又多,前几年革左五营曾打过一次都铩羽而归”

“刘家也有几百家丁,加上随时可以召集的佃户,聚拢一两千青壮也不在话下,刘家世代为锦衣卫指挥使,军械、粮草也很充裕”

“李家稍差一些,也就是一两百壮丁,加上佃户,最多上千人”

“不过三家互为姻亲,一家有难,另外两家必定出兵支援,特别是梅家还有几百骑兵,呼吸可至,不得不防啊”

李安国听到这里心里一凛,梅家如果将麻城的各大家族的私兵聚到一起,估计也有五六千步骑,自己还是托大了,如果张献忠率领大军至此彼等只有紧守堡寨的份儿,不过以他现有的人马来说就不得不防了。

他回头吩咐一个传令兵,“立即赶回英山县城,通知贺小石的后营立即出动,命他在一天之内务必赶上前营!再令后营紧守城池,时刻提防,不可轻易出城!”

英山县到罗田县不过八十里,以前营的速度一日即到,不过他们抵近县城时天色已晚,便越过官渡河,在县城北部的大山中隐藏,而汤志自然潜入县城安排开门事宜。

半夜时分,贺小石带着一千骑兵、一千步军到了。

天刚麻麻亮,罗田县城的北门打开了,听到一声悠长的牛角号声后,贺小石带着一千骑从山里杀出,不到一刻的时间杀到城门前,只见城门大开,汤志正带着几十个团练在附近候着呢。

罗田县城轻而易举攻克了,县令上吊自杀,县丞跑了,主簿却投降了义军。

李安国来到县衙后院,只见一个中年官员、三个年轻女人,十几个家人模样的人正惶惶不安地簇拥在一起,汤志在一旁介绍道:

“总管,这位便是罗田县城的主簿万元慧,万大人”

那万元慧赶紧过来给李安国躬身行了一礼,一见这流贼头目竟然如此年轻,如此俊秀,不禁吃了一惊。

李安国正欲回礼,汤志将他拉到一边悄声说道:“总管,这罗田县最大的官绅便是万家,县城附近的良田十有七八都是他家的,所以他没跑,县令、县丞倒是外来的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