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美僮传奇 > 第一百一十四章 经营江西

明末美僮传奇 第一百一十四章 经营江西

作者:龙吟森森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1:14:49 来源:笔趣阁

九月初,安**在江西占的几个地盘的两册已经厘清了,并按照规制给农户

颁发了田契,不过江西的事情却比湖南难办的多。

与湖南相比,江西的文风更盛,读书人更多,田地除了被饶州的淮王、建昌府的益王大量侵占外,士绅也占了不少,就连投靠安**的揭重熙、傅鼎铨、杨廷麟、刘季矿等人家里也有不少田地,少则几千亩,像刘季矿那样的,爷爷是探花、老爹是状元,自己是又是江西乡试的亚元,家里的田地比上述几人都多,高达两万多亩。

杨廷麟还好,他投靠安**后,满脑子想着以前在保定府卢象升的天雄军惨败于满奴之手的景象,以及期望安**能战胜满奴,为他心中敬仰的卢大人报仇雪恨,对于家中的田地并不看重,便带头退还了多余的田地。

不过其他人就不一定这么想了,一时之间,江西暗流涌动,私下串联者有之,煽风点火者有之,威逼恐吓者亦有之,两册、田契虽然落定了,不过秋收过后,不少农户再缴完田赋之后,仍将部分粮食送到了以前东家的仓里。

此事李安国也有些头疼,强制性劝阻彼等不要如此行事肯定行不通,不过如今农户今年能有一个好收成,家里还有不少余粮,这可都是安**的功劳,怎么也不能落到那些士绅身上去。

将这些士绅都杀了也不妥,届时估计包括杨廷麟在内的人都会发对,追随安**的读书人也不会心安。

李安国最后决定将郭维经、揭重熙、傅鼎铨、杨廷麟、刘季矿等人召集到九江府,准备与彼等推心置腹地谈一谈。

这些人都是江西的望族,如果他们带头劝阻这些士绅不要私下搞动作,应该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诸位,你等认为有宋一代何人之学最深入人心?”

众人一听,这大都督巴巴地将我等叫来,就是来讨论学问的?

不过既然大都督开口了,众人也不得不说上一两句,这些人个个都是进士出身,刘季矿是碰上了乱世,如果是在太平时代,他一个进士也是跑不了的,个个都是满腹经纶。

于是,有说朱熹的,有说王安石的,有说二程的,也有说周敦颐的,一时众说纷纭。

等他们说完了,都将目光投向李安国。

彼等也有考量李安国的意思,巡视团回来后李安国的那一番话只能证明他略通史籍,对于儒门正学丝毫没有涉及,如今他自投罗网,正是考量的时候。

“呵呵,诸位在这方面都可以做本督的老师,不过本督年幼时也曾师承名师,长大后惯于战场厮杀,这儒门经学倒是落下,只记得陕甘一带,尤重张横渠”

众人一听都竖起了耳朵,宋代大儒张载张横渠彼等自然通晓,他是陕西人,陕甘一带的士子推崇于他也不意外。

“别的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不过横渠先生有一句话至今言犹在耳,诸位都是儒门高才,自然知晓是那句话”

杨廷麟说道:“莫非是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正是”,李安国抚掌笑道,“那伯祥先生何以解释这‘为生民立命’?”

杨廷麟道:“下官愚陋,试解之”

“生民,芸芸众生耳,自古以来,士农工商各安其命,各司其职,由此,伦理纲常,颠扑不破,不过横渠先生似乎别出心裁,认为四者之间可相互转换,只要知道‘何以存,如何存,如何永续’便是了”

李安国点点头,他看了看其他人,知道在这些人眼里,士农工商是牢不可破的阶层,轻易打乱不得,你一个农夫,老老实实种地就行了,至于国家大事是不用你操心的,自有士绅来关心,你也不需要懂的很多道理,知道如侍弄庄稼就行了。

这也是张载的言论在大明不受重视的重要原因。

至于士子,有气节,忠孝两全,遇上改朝换代的事,尽忠于前朝则是他分内的事,这也是史籍所彪炳的,至于农户,倒没有做此要求。

他想了想,看向郭维经,“请问云机先生祖上所为何业?”

郭维经道:“世代务农,先妣含辛茹苦将我抚养长大,供我读书,方有今日之功名”

李安国笑道:“那也是云机先生天资聪颖,否则寻常农家想出一个有功名的士子,何其难哉”

接着便正色道:“大明之生民,多半为农户,像云机先生这样的,万中无一,云机先生除了天资聪颖,多半也有机缘巧合,而其余普通农家想要出人头地却不可得,何也?”

“横渠先生要为生民立命,让彼等知晓自己是为何活,如何活,怎样活得好,话讲得不错,可惜他还是忘了一大关键”

见众人都瞧向自己,李安国也有些不好意思,这儒家经典自己也是一知半解,一个不甚便贻笑大方了。

“立命还得安身,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没有安身之所,没有乐从之业,何以立命?”

“当然了,对于品行高洁之大儒、圣人,仓廪不实亦能知礼节,不过对于绝大多数芸芸众生就不行了,对于彼等来说,安身乃立命之基,没有安身便无以立命”

“何以安身,唯田亩耳,大明衰亡至此,最关键之原因便毁在这田亩上,如今官绅坐拥万顷却不纳一粟,生民无立锥之地却赋役缠身,于是,国家内忧外患,太仓却空空如也,兵械甲仗朽不堪用,何以平乱?何以御敌?”

“所以,我安**治下,做官可以,也有薪饷,不过想要像大明那样士绅不纳粮,坐收高官厚禄是不行的,所有田亩必须纳粮!我如此行事就是为了打破这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因果循环,真正做到横渠先生想要的‘为万世开太平’!”

见众人皆在沉思,便趁热打铁道:“你等士绅都号称耕读传家,可惜到最后耕的少,甚至没有,读的倒不少,何不回到本源上来?不事稼穑便不知生民之艰辛,不知生民之艰辛便无法做好官”

“何况你等之家,直属人丁繁多,与寻常小民相比,已经大占便宜了”

听到这里,揭重熙向李安国长揖到地,“大都督,您的意思,我明白了,我到吉安以后……”

李安国拦住他,“我以前是操切了,以为将你等调到家乡以外的地方便可杜绝千丝万缕的乡谊之情,以方便你等大展手脚,如今便改了此条,揭同知调回抚州,刘同知调回吉安,杨同知调到南昌”

“希望你等回去之后好好与各处士绅分说明白,不要在私底下搞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东西,告诉彼等,这些情形我安**按察司都全部掌握,如果彼等依然不知悔改,我行我素,威吓小民,我手中的利刃也不是吃素的!”

送走几人后,李安国又将奚鼎铉、周文江叫了过来。

“柱国,如今我安**的地盘又扩大了,军伍也增加了,可军械的出产还是以前的水准,南昌、九江都有大量的工匠,南昌还有一个完整的火药局,吉安、萍乡、瑞昌都是煤铁产地,广信府还要官办的铜场、铅场,你这个月的第一要务,就是赶紧将南昌、九江、吉安、瑞昌、广信的矿山、作坊恢复起来,从湖南调派一些能工巧匠过来督造”

“另外,你是户部尚书,又管着汇通商行的事情,赶紧在江西各府将商行开办起来,对了,你下面那个卢高颇有灵性,你在一旁指点,让他将商行的事情抓起来”

又问道:“江西的秋粮收了多少?”

奚鼎铉笑道:“大都督,没想到这江西一地,田亩竟不亚于湖南,秋赋与湖南差不多,略少一些,也有三百万石”

“那往常上缴给朝廷的有多少?”

“只有五十万石”

李安国一听便知晓原因所在,看来自己这官绅一体纳粮的措施还真是有用啊。

奚鼎铉又道:“大都督,按照汇通商行的规制,新拿下江西一地后,咱们这抵押物已经不够了”

李安国笑道:“无妨,没有黄金白银,咱多的是大米,就用大米做抵押物也是一样的,三百万石便是三百万两,放在大仓里,时间长了也不是事”

奚鼎铉、周文江二人一听眼睛都是一亮,“大人高见,如今这白花花的大米可是比真金白银还值钱啊”

李安国摆摆手又对周文江说道:“江西大半在我安**手里,如今秋收已过,秋粮已入库,该举行一次开科取士了,还是两道试题,策论改为‘知县、知府,何以知之?’,算术题还是由我来出,你过几日来我这里拿题”

周文江讪笑道:“大都督,这礼部的差事不是在国柱身上嘛”

李安国一拍脑袋,“看我这记性,这样吧,国柱最近事情太多,你就多担当一些,开科取士嘛,本来就是礼部、吏部轮着来,否则不久变成一言堂了?”

周文江巴不得揽上这个差事,赶紧长揖到地,“属下敢不从命!”

最后李安国问周文江,“这扬州杨家受到牵连没有?”

周文江笑道:“这杨家还真是手眼通天,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彼等竟然毫发无损,不过彼等如今也不敢与我们来往了,今后这食盐……”

李安国摆摆手,“不妨,如今广东的食盐也过来了,再说了,不出一年,最多两年,江南初定后我等有大把的食盐可用”

周文江、奚鼎铉一听皆是大吃一惊,“大都督,你准备拿下整个江南之地?”

李安国抿了一口茶水,将茶杯搁在茶几上,“废话,不然我心急火燎地拿下江西作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