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试练东汉 > 30、留候思维

试练东汉 30、留候思维

作者:灵山尊者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3:31 来源:笔趣阁

站着闲聊几句后,袁基也不管张易是袁术带来的,直接拉着张易进了府门。

他是司空安国候袁逢嫡长子,注定要继承爵位的,张易上袁府,他愿意接待张易,根本不需要袁术同意,袁术当然也不会离开,直接跟着一起进去。

袁基喜文,交好的都是文章出众的儒生,那些家族纨绔才会让袁术去接待,袁术也相当享受那种聚会,努力想把自己的才干表现出来。

袁术是嫡次子,身份很尴尬,混吃等死,当然没有问题,要想恩泽子孙,却需要自己努力,现在是虎贲都尉,仅仅六百石,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进了大堂坐下,袁基首先聊起的就是张纮:“张子纲连升五级,可喜可贺,都是托天和举荐之力啊。”他直接用字称呼张竑,表明他和张竑很熟。

张易见他试探自己和张竑关系,也不隐瞒,实话实说:“我见过他写的屯田之策,非常有见地,平东军征讨山越,已推进到豫章,会稽山里留下一片白地,正需要他这种大才去统筹屯田,才冒昧举荐。”

“从卫尉丞再迁会稽郡守,易如反掌,天和勿虑。”

随后,两人就聊起经史子集。

张易读书时下过苦功夫,看的都是经过两千年学者反复淬炼过的文章,因此见解很新颖,却不脱儒家框架,让袁基相见恨晚。张易拿这招都能把大儒荀爽折服,对付袁基一点压力没有,完全在射程之内。

晚饭后,又一直聊到夜深,张易才告辞,期间袁术一直陪坐,不插嘴,也没有表现不耐烦,只是在张易坚决不肯留宿袁家时,才上前引导:“我送天和回府。”

“公路明日还得值守,万不敢麻烦公路,我有马匹,不肖一刻就能到家。”张易连忙推辞,袁术也不再坚持。

洛京城治安不能算好,却并没有宵禁,午夜时分,街上车马依然不少,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在闲逛,因为两侧都是民房,张易和张文两人也不疾驰,乘马缓步回家。

却说,送走张易,袁基和袁术立刻来到后堂,袁逢和袁隗都在这里坐着,袁绍在边上伺候。

见到兄弟二人进来,袁隗就问:“怎么样?”

袁术立刻说:“书呆子。上次没多说话,摸不清他底细,今天兄长和他谈到经史,立刻原形毕露,夸夸其谈,嘘枯吹生,不知收敛。”

“看来还真是纸上谈兵之辈。”袁隗捻着胡须,点点头说。

他们得到风声,说《弟子规》是张易启蒙所用,作者另有其人,张易到底有没有这么厉害,他们想试探一下,特意设计出这场巧遇,让袁基来试探张易。

对袁术的武断,袁逢没有说话,只是盯着袁基,要看袁基如何判断。

袁基想了一下才说:“虽好清淡,却是高论,主要观点是美者不蔽其丑,恶者不忘其好,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客观看待。”

袁逢立刻说:“这是兵家思维,看问题很全面,不会被表现现象迷惑,这就是他们说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留地张氏兵书传家四百年,兵家思维已经刻在子孙骨子里,兵无常形,因此他们也没有坚定立场,有利有用和各种弱点,才是他们注意点,这种人很厉害,以后基儿可以和他多交往,术儿要敬而远之。”

袁术立刻低头应诺,刚才他就插不上话,并不觉得和张易结交,有什么好处。

“没有坚定立场,不就是摇摆不定的小人之行径吗?他们就不在乎名声吗?”袁绍在边上忍不住问了一句。

袁术立刻说他:“兵家无所不用其极,诡计多端,哪个不是杀人如麻?他们会在乎名声?”

“不注意名声的人,注定都不长远。”袁绍知道这个弟弟不爽自己养望,夺了他风头。

“这个倒是真的,自古兵家有几个得善终的?”袁隗也在边上说。

袁逢对张氏了解最多,还是比较推崇的:“留候就是兵家中的异类,因为他懂进退。张氏两代就被夺爵,然后安心在家耕读,四百年下来,并没有从世家中湮灭,只要有大事发生,就会有人出山,不叙功劳,事后也不在朝堂站班。”

“为什么?马上取功名,得来的心安理得。”

“因为他们是帅,介于文武之间,要么为群臣不容,要么为上面不容。”

袁隗问袁逢:“张易这次出山,代表什么预兆吗?”他最最圆滑,如果能看清征兆,就能避免站错队伍。

“很难看出,巧合太多,张易还没成年,就破许昌,被朝廷知晓,还入了天家的法眼,不仅帮他扬名,刚到冠礼就征召到身边,天家从来没有对谁这么热心过。”

“天家知道张易能打,当然要留在身边。许昌造反,朝廷可没出一兵一卒。”

“天家是为了把张易和平东军分开?”

“真要不放心,还会放在自己身边吗?”

……

袁逢说:“只要看看鸿都那里,就知道张易出现的原因。”

袁家人越讨论,觉得异常点越多,有的可以解释为巧合,太多了就不可能是巧合,最后还是袁逢点出,世家和宦官之争愈演愈烈,已经让天家觉得需要动一动格局,才留着张易,和留地张氏达成协议。

“自从独尊儒术后,诸子百家都在苦苦挣扎,宦官家里地位低,读书人少,掌握政权后,却没有读书人帮他们治理朝政,只能依靠士族,他们才培养平民子弟来对抗士族,这是要从根本上来压制士族。原本的平衡已经被宦官打破,天家就把最有名的兵家收入囊中,原本的两极就变成三极,只要军权在手,就没有人能撼动天家的位置,他还是要维持平衡啊。”

他这么说,是因为就在张易来京前三个月,宦官为了培养自己的人才,在鸿都设立门学,教授辞、赋、书、画这些学问,学子都是州郡官府送来的平民子弟,就是要对抗士族子弟垄断的太学。

天家心思难猜,留地张氏深不可测,偏向哪一方,对方都是灾难性后果。张家虽然是世族,张易却是曹节举荐的,很难判定张易立场。

张易回到自己小院子,看的却是北方边地消息。

旱灾蝗灾已经让北方欠收两年,同样被旱灾蝗灾波及的鲜卑,寇边也越来越频繁,已经有鲜卑部落迁居到长城境内。

北方往南的流民越来越多,要么被世家地主招为护卫庄户,要么结伙抢劫,沦为盗贼。虞家和魏家同样没有闲着,都用海船从北方带回数千青壮男女,全部送到会稽山地里和海岛上,开垦荒地。

袁逢猜测张易来京,是因为鸿都门学,张易当然也在密切注意鸿都门学。

历史上,鸿都门学所招收的学生和教学内容都与太学相反,开设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课程,打破了读书人专习儒家经典的惯例,学生由州、郡、县三级部门择优选送,多数是士族看不起的平民子弟。宦官派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对鸿都门学的学生特别优待,毕业后都是直接送往州郡为官。

现在情况和历史上没多大变化,儒家中除了研究谶纬之学的儒生,其他都不屑来鸿都门学当教授,因为成立不久,诸子百家还在观望,喜好文学艺术的俳优却来了不少,还有就是道人,因为皇帝向道,很多道人也来鸿都推销道家思想。

因为宦官对道人很优待,历史上动摇大汉基础的太平道,现在要比历史上更受欢迎,张易还没进洛京时,就调查过,从北方被送往会稽屯田的流民,大多数听说过太平道,因为太平道替底层百姓舍药治病,他们对太平道都心有好感,

鲜卑南移,大汉外患越来越严重,洛京这里,因为皇帝压制了两次党锢之祸,士族力量越来越大,宦官已经抵挡不住,终于使出终极杀计,创立鸿都门学。

士族和宦官注意力都被吸引在洛京,这是两个集团的终极比拼,由不得他们不重视。

因为道家也参与其中,还是和掌权的宦官一方,太平道发展非常迅猛,让张易也踌躇了,要不要还按照既定的先外后内,可外战怎么算个尽头,游牧民族不是好打的,汉朝赶跑了匈奴,鲜卑就强大了,从东汉一直延续到隋唐,隋唐过后,胡人政权辽,金,蒙古交替控制北方,一直到明朝,明朝最后还是亡于满清之手。

根本原因是东汉三国年年征战,汉人人口大幅减少,无力对抗因为天气变冷,只能南移的胡人。

要想对抗外族,还得在黄巾之乱时,先保住汉族的元气,不让世家豪族坐大,保证中央集权的统治。

为了能在黄巾之乱中保证主动,必须先得有兵权,平东军不能动,否则山越又会卷土重来,只能先去北方走一遭,在鲜卑还没那么强大时,给他们来一刀,出出血,让他们躲回去舔舔伤口,少抢一些汉人过去,没有被掳掠去的汉人帮助,他们很难强盛。

翻看这些情报,计议已定后,张易就开始筹划,如何让自己领军去北方。

现在他是皇帝的保镖,想要离开,找谁都没用,得皇帝下旨才行。

虽说三天见一次皇帝,可皇帝身边都是太监,想单独说句话都不行,怎么才能让皇帝放自己出去呢?

几年前,张易设想得很好,来洛京混个脸熟后,就跟着夏育的部队出关,帮夏育打赢这一战。

历史上夏育出兵的始作俑者,是破鲜卑中郎将田晏,他犯了事想将功赎罪,才贿赂王甫撺掇汉灵帝对鲜卑开战,然后夏育兵败,王甫被杀,名将段颎因为受王甫牵连,在狱中饮鸠而死。

因为质帝没死,整个历史变得面目全非,田晏没有犯错,因为对羌人作战有功,已经升迁为北地郡太守,正在第一线对抗鲜卑,而夏育正是田晏的前任,因为无力抵抗鲜卑寇边,被就地免职,调回西凉段颎手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