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八十八章这是我们全爷的诚意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八十八章这是我们全爷的诚意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所谓的穷文富武,在汉唐时期,武人地位高,非军功不得封侯,所以这个道理还是比较正确的。

可是,到了明朝,这个道理却不太适用了。武人的地位低,而且成就非常有限,当然,相对而言,习武的兵刃和营养花费,远远不如读书的成本。

一个读书人童生,虽然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其实考中的机率极低,为了有考中,就要报考各种各样的补课班。

与后世几乎一模一样,穷人的孩子买点资料自己学,富人的孩子请名师家教和私教,进行一对一教学。

其实,读私塾或者官学,花费不算大头,花费最大的一个环节是属于私教。

明中叶以后,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开,南方富庶家庭用于教育的投资逐渐加大,这直接导致,南方中举人数远高于北方。

如应天府的赵可怀,请著名经师庄廷臣,“命一承舍具聘书,每年具修脯二百四十金,别具彩缎二、银花二,令本地府县等门延请”,并让其“馆幕府三年,训其两子,后次子中式”。

由此可见每年课外请名师补习费用高达240两,平均每月20两。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学费,还要有比如说,吃、住、穿衣、仆从和佣人,七加八加起来,每个月三十两都不止。

当然,也有更贵的。来自江阴的徐氏“以五百金为脯挺,延致家塾,徐二子亦既中乡科”,即每年补习费500两,平均每月42两左右,这对于普通家庭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聘请经师的费用外,明代童生备考科举还要花钱购买各类书籍等备考资料,明代时的复习资料叫试录,一本大概3钱,整个备考过程所需的试录最少也要三十到四十两银子。

事实上,也就明末粮食价格提上来了,按照万历年间的粮价,四十两银子可以买八十石大米,这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孙祖望连吭声都不敢吭了,他是举全族之力,数千户亩供养出来的一个秀才,可是指望着他能高中举人或者进士,可不是让他给东家顶牛的。

失去全旭给的十两每个月束修,他可不好找这样高薪的工作。

牛金星张了张嘴。

全旭冷着脸,望着众学生道:“我也不是开善堂的,开设金梯书院的本意,就是为了多培养一些做生意的帮手,能够会识字,能写能算就可以了,咱们这个书院不收学费,但是要考核,三次考核不过,就要退出书院,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在可造之才上面,诸位,要努力啊!”

“遵命!”

众学生整齐地鞠躬。

全旭虽然说得直白,其实学生们都非常感激全旭。

如果不是全旭,他们一辈子大都没有希望摸到书本,更别说穿上澜衫。

牛金星似乎明白了全旭的用意,他不再纠结这个问题。

全旭道:“这些学生不见得人人都是读书的好苗子,优中选优,实在不是读书的料,就让他们从事帐房、或者其他事,挑出来的好苗子,给他们再买笔墨纸砚,让他们进修,参加科举,只要金悌书院中一个秀才,我奖励十两银子,一个举人,就是一百两,进士三百两!”

打一巴掌,给个甜枣,恩威并施,

全旭如此解释,牛金星、孙祖望就是想反对也没有办法。

毕竟,全旭才是花钱的人,粉笔确实是比墨要省钱,而且省不少钱。

此时众学生已经按照全旭的意思,把字抄录在蓝布上,袁世卿让人把蓝布小心翼翼的圈卷了起来。

……

大名府,大年初一晚上,几乎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到了位于东郊的红罗巷。

红罗巷又称红罗牌坊,这里是嘉靖皇帝时候,为了弘扬红罗的孝义,树立的牌坊。

红罗是大名府一个普通的女人,婚后不过半年,丈夫久病不治而亡,她婚后无出,却没有改嫁,也没有远走他乡,而是非常细心的照料公婆,依靠织布为生,养活小叔子长大成人。

后来,公婆先后故去,小叔子也成家立业,红罗则在家中饮下砒霜,自尽而亡。

当然,事情真伪无从考证,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不过红罗牌坊却是存在的。

在这里居住的人,大都是中产阶级,也不算顶级富豪。陈应的宅子就在这时,位于巷口第三家。

街门普普通通,进大门的第一道院子很浅,这是外院。

街门朝东,外院东面有一排六间背朝街巷的倒座房子,一间为门房,三间为居客厅,两间为男仆起居房。

穿过垂花门才是正院,北面六间房建得高大朝南坐落是正房,两侧各有四间厢房,南边高大院墙与南边人家隔开,厢房、正房以及垂花都用走廊相连。

穿过正房向后就是后院,有一排朝南坐落、低矮的后罩房,一般用过库房、杂间以及丫鬟、婆子居住。

这套三进的院落,总共有三十多间,况且还在大名府城内,也算是豪宅了。

事实上,单纯以主院而论,陈应的宅子远比全旭的更加宽大,当然,这里面还有高及人腰的荷花缸与盆花,还栽种着四棵桂花树,后院还有一片竹子和梅花,比起单调而简单的全旭大院,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位于正房的东厢房,四间相通的大厅,作为这次宴会在大厅,满满当当坐了三四十号人,有大名府的张家、刘家,为最尊贵。

事实上,别看大名府不属于繁华地带,小小的一座府城里,却有前内阁首辅黄立极家族,现任崇祯朝工部尚书刘遵宪家族,还有张原政家族,虽然张如宗当官三十年,最大做到四川布政司,不过,他的玄孙张崇功、张崇雅、张孔时,张孔修四兄弟却四中进士,一时张氏门第非常显赫。

张孔修的儿子张铨巡视(不是巡抚)辽东,辽阳之战失败被俘虏,自杀殉节,天启帝追赠他为大理卿,谥号忠烈,其子张道浚锦衣卫指挥金事,这才是有底蕴的大家族。

别看黄立极是天启朝内阁首辅,与魏忠贤串通一气,权势滔天,却真不敢拿张氏怎么样。

除了张氏和刘氏之外,还有像吕氏,袁氏等很多家族的代表。

他们来到这里的目的,自然不是为了喝酒吃饭,他们可不是穷人,也不差这一嘴吃食,他们的真正目的,都是为了黄立极留下的财产。

黄立极虽然全家被诛杀,事实上,也有人继承人的,比如黄立极的三个女儿,分别嫁于官宦之后,他的外孙以及远在京师的孙子拥有继承权。

继承权有或没有,在众人眼中,其实不重要,只要没有了黄立极,没有了黄府的最大靠山,黄府就是一块大肥肉。

直到所有人都到齐了,陈应笑眯眯的来到大厅之中。

虽然饭菜非常丰盛,可惜,众人却没有兴趣大吃大喝,主要是众人也都是有身份的人,不差这一口吃食。

“诸位,这是嫌饭菜不合口味?”

刘家大管家刘荣笑道:“陈胖子,你的动作倒是挺快!”

陈应微微一愣:“你什么意思?”

张家管事顾顺东笑眯眯的道:“哈哈,听说黄府刚刚出事,你就找了新主子?不会是你内外……哈哈……”

敢和陈应这么开玩笑的人,整个大名府其实也没有几个,陈应与顾顺东、刘荣是多年相识的老关系,也是属于大名府地面上有头有脸的人物。

陈应似乎并不生气,反而笑眯眯的道:“这事是由我可以做主的吗?”

其实陈应被黄二公子敲打这事,在大名府并不是秘密。

大名府的士绅们表面上一团和气,暗地里也勾心斗角。用句不好听的话,当黄立极在活着的时候,他哪天睡哪个小妾,各大家族都非常清楚。

陈应被黄藻敲打,其实这种事情在各大家族都非常常见。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各大家族里也都是一样。

陈应跟着黄立极,一旦黄立极死了,或者把家主之位传给儿子,那么陈应肯定也要跟着让权,交出外院的所有生意。

陈应苦笑道:“刘兄、顾兄都说人走茶凉,这人还没走,就上着赶人,我能怎么办?”

“家家都有难念的经,彼此彼此,将来刘某少不得要求陈兄赏口饭吃!”

说到这里,刘荣的脸色有些凝重,他的目光缓缓在大厅里扫视一圈。

众人皆放下酒杯和筷子,一起望着刘荣和陈应。

陈应知道真正的肉戏来了,他从案几上抱出一只小木匣子,里面装着一块块薄木片,只见上面写着“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字。

古代人做生意,比现代商人要讲究一些,至少他们不会同行之内哄抬价格,内部自相残杀,而是事先经过磋商,达成统一意见。

这片小小的木片,每一片分别代表田地一千亩,整整一个匣子里,装着二百四十八片,分别代表黄府名下的上田六万七千亩,中田十三万三千亩以及下田四万八千亩!

陈应抱着这个匣子,走到刘荣和顾顺东身前的案几前,将匣子里的木片哗啦啦倒地案几上:“这就是我们全爷的诚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