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六五八章真是不当人子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六五八章真是不当人子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凭心而论,全旭给崇祯准备的行宫非常奢华,特别是作为主宫殿的清泉宫,这种木质的建筑,如果放在中原,一座也需要修个几年,甚至好几年。

对于辽东来说,那就太简单了,辽东最成熟的机床莫过于木工机床,哪怕是学习几个月的学徒工,也可以操作着机床,车出堪比高级技术的配件。

就像现在的清泉宫,其实清泉宫就是仿造太和殿打造的宫殿,连尺寸都一样,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

四面窗户和门,都是雕花的,镂空花雕工艺非常考验技术,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工匠也不多,修建一座如此规模的宫殿,也需要至少几年。

然而,这些门窗、包括雕梁画栋,全部都是机器雕刻抛光打磨而成,不仅效率高,而且更加美观,即使是再怎么挑剔的人,也无法挑出这里的瑕疵。

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这些木料,并非什么沉阴木,檀香木或者紫檀木,只是一般的橡木,橡木密度大,质地坚硬,水分不容易抽干,这些年全旭与海伦娜交易,很大一部分原材料就是阴干的橡木。

虽然说欧洲的盖伦船大都是采取橡木打造而成的,但是全旭的战舰,其实并不是使用橡木,而是使用辽东地区的特产木材柞木,现在的叫栎木,也叫蒙古栎,蒙看上去,密度像橡木,不过却不属于同一科木。

木料却有着相似之处,同样坚硬,是制作工具、弩机的上等材料,这种木材在车床工艺的加工下,非常容易成型。

一个师傅拿着图纸,或者是带着几百名力工,就可以承担组装任务,任何一座宫殿,以及楼台、亭榭基座都是采取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地板也是用橡木铺设而成。

与紫禁城最大的区别就是,这里的各种画,画工显得有些粗糙,没有办法,这些雕梁画栋,都是工业时代的工艺品,不算是艺术品。

清泉宫右后方则是属于汤泉宫,其实就是一个名字,而是崇祯皇帝居住的宫殿,这里更加大气,比紫禁城的乾清宫还过而不及。

躺在龙床之上,崇祯皇帝全身疲惫,毫无睡意。与刚刚登基那会不同,崇祯现如今也算是离开过紫禁城这座牢笼,看到从北京到天津的所有城池,也从北京到开封,这一路走来,他下榻的府足足有十几个,县城上百。

与辽东相比,这些府城也好,县城也罢,都带着浓浓的暮气。

大明各地都是衣衫褴褛的百姓,皮包骨头的乞丐,或者臭气熏天的垃圾,这一路走来,辽东百姓人人面上都带着油光,显得精神饱满,关键是,他没有看到一个乞丐。

皇帝出行的时候,其他地方官员也会赶走乞丐,却无法抹去乞丐的痕迹,然而辽东却没有任何乞丐,也没有大户人家设粥棚。

让崇祯最大震撼的是,从旅顺开始,经过复州、金州,遇到了树着地名的牌坊有三四十个,却没有看到一道城墙。

崇祯不由得望着王承恩问道:“王伴伴,这辽东你也来过几次,是不是所有的城池都没有城墙?”

“这个,不算吧,辽东十八州一百多个县,过半其实都是有城墙的,不过大部分有城墙的城池都位于奴尔干都司。”

“不建造城墙,难道他们不怕建奴?就算没有建奴,那也有土匪啊!”

王承恩苦笑道:“皇爷,这辽东可没有土匪!”

辽东也就是东北是有土匪生存的空间,大大小小的山沟和山寨,再多人马也没有用处,可关键是,在辽东,不仅仅当小偷小摸风险极高,土匪也是如此。

与大明其他地方的百姓胆小性懦弱不同,这里的百姓,家家户户有军械,除了火炮、火箭炮没有,像弓弩、火枪、手雷弹、地雷,应有尽有,而且辽东执行的是无限防卫法。

只要你确定对方对你产生了威胁,可以无限防卫,当然,这是在你的家中,在公共场所,那可不行,刀枪之类的军事装备,除非是到了军事演练的时候,否则不允许带出家。

辽东的政策,也不是没有影响,一般而言,喝酒去酒肆,吃饭去饭店,关系再好,轻易不去对方家里吃饭,万一对方找机会弄死自己死了也是白死,在对方家里,根本就说不清。

崇祯感觉自己在辽东转了一圈,简直就像与其他地方一样,在全旭的陪同下,他看不到真正的东西。

想到这里,崇祯急忙换了一身辽东最常见黑色道袍,王承恩则换了一身青色的仆从服,王承恩带着几十名侍卫,悄悄离开了清泉宫。

其实,崇祯刚刚离开清泉宫,甚至没有来得及走出清泉宫的后门,全旭已经知道了崇祯的异动。

全旭直接批示给玄鹰卫:“跟着他们,暗中保护他们的安全!”

吩咐完全干,全旭转而望着曹化淳:“看看,陛下这是不相信我!”

曹化淳叹了口气:“他也不相信咱家了!”

全旭苦笑道:“这个时候,他不让咱们去,咱们也要去,要说陛下离开行宫,我不知道,你会相信吗?”

“除非你是刻意不想知道!”

全旭与曹化淳带着十几名侍从在清泉宫的后门,直接与崇祯汇合。

如果说士绅队级和商人之中,有不少人盼着全旭死,可是辽东百姓和工人之中,有一个算一个,都希望全旭可以长命百岁,最好是公侯万岁。

古往今来,老百姓只要有吃的就不会造反,辽东的工业发展很不错,全旭却从来没有忽视农业的发展。

随着辽东的化肥厂、磷肥厂、钾肥厂以及大大小小的农药厂成立,农民的亩产量在越来越高,在南阳府,唐王府下辖的田庄,最高亩产量只有不到一百五十亩,在辽东,哪怕不用化肥和农药,亩产低于三百斤,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

以麦子为例,怎么也有五六百斤,有化肥的亩产**百斤不算难事,有甚至可以亩产千斤,尽管辽东的粮食价格不高,可问题是产量高了,哪怕一石粮食只能卖二三钱银子,可三石呢?四石呢?

十几石呢?

辽东百姓的收入,其实并不算低,一百多亩地如果投入化肥和农药,一亩地的净收入可以达到四钱银子,一百亩地就是四十两银子。

辽东百姓田地的分配按照人口来的,而且废除了什么平民百姓不到四十岁,除非正妻无出才能纳妾的规定,一般百姓家里的人口都是一妻一妾,或者一妻两妾,户均土地是三百亩以上。

即使不用打工,光凭着粮食收入,就可以赚到一百二十两银子,当然,如果是算上家里的绵羊、鸡鸭、鹅、蛋甚至是牛、马、猪之类的家畜,人均年收入在六十两银子左右,户均收入不低于二百两银子。

这个收入放在大明,如果没有良田万倾的地主,是不可能做到的,就算是良田万亩的地主,那也没法赚到这么多钱,一万亩地,佃户多收一斗就找不到人种,又没有机械化,他们的收入更低。

崇祯挑的一户百姓,男主人叫鲁柱子,年约三十五岁左右,他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一妻一妾,大儿子在全家军军中服役,目前驻守在吕宋。二儿子考上了辽东工业大学,目前还在学习。

大女儿二女儿和三儿子在石岗镇上的学校读书,至于四儿子,和三女儿则是不满三岁,正在光着屁股在院子里疯跑着。

“多谢侯爷,如果不是您,就没有现在的鲁柱子!”

鲁柱子的妻子和挺着大肚子的小妾,正在厨房里忙着,正准备晚饭。

崇祯望着鲁柱子问道:“现在有多少地?”

“算上我大儿子的吗?”

“算上!”

“那就是一千五百亩!”

“一千五百亩?”

崇祯突然失去了观看的兴趣,这算哪门子百姓?

大明就算立国时期,那也没有给百姓分一千五百亩地,最多的时期永乐朝,人均拥有六十二亩地。超过三百亩也是地主了。

鲁柱子看着崇祯有些不相信,他还以为崇祯只是全旭的跟班,顿时笑道:“我大儿子鲁山岳是少校团,参加过广宁之功,在广宁之战中,斩首四十七级,光赏赐的军功田就八百五十亩,他还在吕宋的时候,又立了大功,赏了两百亩地,我大儿今年过年会回来成亲,只要成亲了,我就给他分家!”

听到斩首四十七级,崇祯的脸色微微一变:“真乃猛士!”

如果在大明,一战可以斩首四十七级的猛士,崇祯会赏赐鲁山岳一个正三品的武官。

全旭问道:“一千五百亩地,你们一家人很难种完吧?”

“唉!”

说到这里,鲁柱子长长的叹了口气:“我本想让大儿子退伍回来,可是他却要常驻吕宋,二儿子明年也该成年了,他却要留在金州,大女儿也是,说要考什么辽东华佗医学院。老三今年十二岁,说要要当海军……我置办下来这么大的家业又有什么用,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接手……真是不当人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