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我在明末有套房 > 第六五七章陌生的复州

我在明末有套房 第六五七章陌生的复州

作者:tx程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10:51:31 来源:笔趣阁

全旭并没有向崇祯说什么辽东地大物博之类的话,因为他知道,一旦说出来,崇祯皇帝肯定会不高兴。

现在的辽东,比后世的东北三省加起来还要大三倍,并不是后世意义上的辽东,无论是煤炭、钢铁、或者木材、金、银、铜等贵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本溪铁矿发现以后,辽宁省就成了全国铁矿第一。

思来想去,全旭望着崇祯道:“只有努力工作,人人努力工作,就是因为大家都努力工作,辽东才越发展越好,越建设越好,陛下您也看到了,辽东不仅有这种铁路,还有交通便利的水泥路,甚至还有柏油马路。”

相较水泥路而言,柏油马路的造价成本自然会更低,哪怕是冬季被寒冷冻裂的路面,只要阳光暴晒之后,就可以变成原样,除非是遇到严重的超载,才能把路面压坏。

辽东虽然不盛产沥青,可问题是大西洋和非洲有不少天然沥青湖,只要辽东需要,那些欧洲商人就会把这些东西运到辽东。

没有办法,辽东不缺欧洲的成品,而欧洲却需要辽东的工业品和生活用品,出口贸易出现严重的逆差,就算没有全旭的时代,大明就吸纳了四亿多两白银的进口,这是纯贸易逆差。

四亿两白银,现在英镑还没有出现,国际国货还是以荷兰人和马剑银币,或者西班牙的比索为主,四亿两白银,相当于差不多五亿三千万比索。

全旭接着苦笑道:“臣奉命出镇辽东的时候,辽东什么都没有,辽东人口几乎被努尔哈赤杀尽,幸存者仅不足千人。别说官道、道路、连城池都没有,昔日大明设立的辽东二十五卫,也全部变成了废墟,,现在辽东发展的不错,这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所有辽东人的功劳。”

全旭真不是谦虚,只靠全旭一个人的努力,累死都没有现在的辽东。

崇祯其实不相信的,他只是认为全旭在谦虚,与大明其他大臣,恨不得连百姓多生一个孩子的功劳都算在自己头上相比,全旭不贪功,简直就是圣人。

与两年前相比,现在的辽东火车的速度和运输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最初的时候,客运蒸汽机火车,仅仅可以挂装十六列,这是全旭按照后世的习惯。

可是随着蒸汽火车的技术成熟,哪怕是现在的客运火车,也是加装三十二列,普遍采取客货混运的方式。

在火车前面为客运车箱,后面则为货运列车。

当然,也有那些全部货运的列车,以煤炭和钢铁这等笨重物资为例,一辆蒸汽机火车可以运输五千到八千吨之间。

运载能力的提高,运输效率也更大提高,铁路上也更加繁忙,在从旅顺火车站前往复州湾的路上,崇祯皇帝就看到了至少十二辆满载着货物的火车,呼啸着前往旅顺口码头。

这让崇祯更加感慨万千。

不毛之地的辽东,被全旭经营成了大明两京十三省最富裕的地方,特别是因为全旭与朝廷的圣旨,辽东的粮食可以直接抵达通州,也就是说,辽东成了北方的粮食供应基地,这是从江南粮商嘴里夺过来的肥肉。

这一点,尽管江南商人非常不满,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全旭的原则就是要拳头就是道理。

现在的吴淞口被全旭设立了一个炮台,同时,吴淞口驻扎着全家军的一个步兵旅,还有一个隶属于东海舰队的内河舰队,共计有三十八艘飞鱼战舰,飞鱼战舰在对战欧洲战舰的时候,有点吃亏,身小力薄,可是用飞鱼封锁长江还是可以做到的。

复州是没有火车站的,全旭也没有奢侈到为了崇祯一次出行,专门铺设一条铁路直接清泉寺,不对,这个时候已经没有清泉寺了,而是清泉宫,这就是地名。

火车只通到复州站,距离清泉寺还有差不多四十余里的路程,这个时候,则需要换乘崇祯的车驾。

面对复州城内的双向八车道水泥路,这给了崇祯极大的震撼,在蒸汽机火车上,崇祯已经吃过饭了,他倒是没有感觉到饥饿,就带着车队围绕着复州城参观起来。

与金州相比,复州城只能算作一般,毕竟金州才是辽东的政治、军事、金融中心,常驻人口有二百多万人,如果算上临时工和季节工,以及游客,金州的人口绝对超过三百万人。

然而复州却只有三十一个镇,常住人口约十三万一千户,人口八十六万稍多一些,仅仅相当于金州的三分之一。

复州的商业街给崇祯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个时节,已经马上进入大雪封山的季节,各地的百姓都在疯狂地采购着过冬的物资,像白菜、芹菜、蒜苗、或者土豆、萝卜,都是成马车马车的购买。

当然,除了蔬菜、水果、还有大量的衣服。

崇祯好奇的问道:“复州有这么多家准备办喜事吗?”

在崇祯的理解中,像百姓这样大量采购生活物资,除非家里办喜事,需要开办宴席,否则根本就不可能采购这么多物资。

全旭解释道:“其实并不是,他们只是采购了自己用!”

“自己家用?”

崇祯指着水泥路上连绵不绝的马车车队道:“他们这些家庭都是大户吗?需要这么多物资?”

“其实也不全是为了自己家食用,而是为了捐给学校!”

全旭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学校道:“在辽东,学校都是官府筹办的,老师从官府里的领俸禄,学校也不收钱,都是免费上学,这些百姓,有些过意不去,会向学校捐献各种物资,像什么肉啊,火腿、腊肠,以及馒头、蔬菜水果,总之,学校里会收到五花八门的东西!”

崇祯感叹道:“还是辽东民风朴实!”

其实,也并不算是辽东百姓朴实,也不是他们仓禀实而知礼节,这主要是与辽东的政策有直接关系。

确实是百姓们在解决了自身的吃喝拉撒之后,确实是有了更高的追求,辽东可不参考什么家世,但是,每一名大学生要想进入官府工作,会考察这个学生的家人,并不是说什么家世多高,而是考察学生父母的风评。

如果这个学生的父母蛮横不讲理,那么这个学生多少会有点这种意思,别指望他会多么讲理,所以,家庭背景和人员关系,会作为官员升迁的一个考察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辽东的百姓们非常注意自己的口碑,如果因为自己扣门或者尖酸刻薄,影响了自己孩子前程,他们就后悔死了。

怎么才能形成自己良好口碑?

那就是向学校捐献物资和金钱,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捐献的风气,这种善举,可以影响孩子的将来地位和前程。

全旭从来不认为某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一个官员就算他自己不想徇私,可问题是,他身后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结果,他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原则,工业党在去年处理了五十多名科级以上官员,几乎九成都是被自己的亲戚拉下水的。

好在崇祯只是随口一问,也没有多说什么。

就在这时,崇祯指着远处的一辆怪异四轮车问道:“这是什么?”

“哦!”

全旭苦笑道:“这是蒸汽机车!”

自从蒸汽机发明出来以后,就有工匠琢磨着制造一辆可以不用牛马拉动的车辆,事实上,仅仅辽东工业大学,就出了十几个这种研发小组。

眼前的这辆蒸汽机车,简直就像一台后世的四轮拖拉机,只有一个座位,前置蒸汽机发动机,拥有十三匹马力,可以一边轰鸣,一边前进。

当然,由于技术不成熟,足足一大票人跟着处理问题。

“这是自行车!”

全旭看着崇祯疑惑,就急忙解释道:“三个轮子的叫三轮自行车,陛下可别小看这种三轮车,一年成年劳力,一天可以骑着自行车行驶上百里,还能拉动五六百斤的货物!”

崇祯看着复州,眼中尽是陌生。

没错,复州的百姓,并没有因为他的到来,直接像其他地方的百姓一样,直接跪上一地,所过之处,到处磕头。

多少让他有些失落,更加失落的是那些百姓,各忙着自己的事情,对于崇祯皇帝的车驾,有些不耐烦,有的厌恶,就是没有尊敬。

要知道,全旭出行从来不会封禁道路,也不会干涉百姓们的生活,但是崇祯不一样,所过之处,三千骑兵开道,直接把街道封死,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如临大敌,反而让百姓感觉有些难受。

围着复州城的环城路转了一个多时辰,崇祯则直接前往他的行宫,此时的行宫已经早已在崇祯刚刚抵达复州的时候,被锦衣卫负责接手了。

全旭不负责崇祯的贴身保卫工作,外围的军队也不多,只有全旭的亲卫旅勋卫团负责防守清泉宫的外围。

崇祯的身体不如全旭,今天也是累坏了,又是坐火车,又是坐马车,来回行驶了三四百里,实在是有些吃不消。

崇祯需要在行宫里休息,而晚上则需要参加辽东政务院为崇祯准备欢迎宴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