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大拯救 > 085 崇祯帝勤,文渊阁议【求月票】

明末大拯救 085 崇祯帝勤,文渊阁议【求月票】

作者:茶碗的彼岸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9:52 来源:笔趣阁

不过,想要实现转炉炼钢法,需要解决两项关键技术,一个是耐火砖,一个是高压纯氧。想要在大明王朝的工业基础上,实现这两项技术,无异于痴人说梦!

等以后时机成熟,说不定可以通过静止空间,勉强实现,现在么,想都不要想。

……

北直隶,顺天府,紫禁城。

乾清宫中,崇祯皇帝伏案而坐,他单手拿着一份奏本,专注看着。不一时,奏本看完,崇祯皇帝将之随手抛在桌案一边,龙体伸展,在龙椅上伸了个懒腰,双手张举,口中打着一个重重的哈欠。

今天难得是个好天气,太阳光照进乾清宫,将宫内照的亮堂堂。

宫外,更是好天气,这种天气,非常适合出门游玩,特别是像崇祯皇帝这样勤劳的人,更应该出门,劳逸结合,有利于身心健康。

崇祯皇帝七岁的女儿,坤兴公主,刚才才来闹过,要父皇陪她一起出去玩耍,结果被周皇后亲自捉走,不许坤兴公主打扰崇祯批阅奏本。

崇祯皇帝太较真了,凡事亲力亲为,对于通政使司和内阁送上来的奏本和题本,他几乎一本不落,因此,崇祯皇帝显得非常忙碌,同时也很勤奋。

想起刚才,七岁女儿被皇后捉走时的表情,他心里就难受,哎,国事为重啊,崇祯皇帝甚至腾不出一点时间,来陪陪自己的皇后和女儿……

伸完懒腰,叹口气,崇祯皇帝闭上龙目,右手手肘撑在龙案上,并用食指和大拇指按摩太阳穴。

左手则在龙案上自然垂放,那手,竟握成了一个拳头,倘若仔细观察,凑近了看,就能发现,崇祯皇帝的左手,竟还在微微颤抖。

放松不下来啊!

一个庞大而老去的国度,犹如一幅几百斤的重担之于嗷嗷老者!

但作为朱家后代,为了祖宗基业,无论如何,崇祯皇帝都要扛起来,即使扛不住,也要硬抗。

别人可以逃避,他不可以,别人可以放弃,他不可以……

此时,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抱着一摞奏本和题本,弯着腰,快步走进乾清宫,脚步细碎,尽量不发出一点声响。

待王承恩走进后,见了崇祯皇帝的疲劳样,以及龙案案头,堆积如山的题本与奏本,又低头,看一看自己抱着的一摞奏本和题本,王承恩真想立即转身,将这一摞题本和奏本,通通烧掉,让崇祯皇帝少费点神。

然而,王承恩终究做不出这样的事,且不说崇祯皇帝知道了,会重重责罚于他,王承恩本人也怕,万一这一摞奏本和题本中,藏着有重大的事件呢,万一烧掉的话,那可就算是“乱政”了!

王承恩深深叹口气,抱着那一摞题本与奏本,弯着腰,轻轻走过来。

崇祯皇帝非常警觉,或者说崇祯皇帝时刻绷紧着神经,饶是王承恩脚步轻盈,但那一点点响动,还是被崇祯皇帝捕捉到了。

“陛下,您都看了一个下午了,就是铁打的人也撑不住,陛下,您歇息一下吧!”

王承恩身材微微发福,一张脸上,既表现出了一种笑容,又表现出一种担忧,两种不同的表情,被王承恩融为一炉,也真是难为他了。

崇祯皇帝已经睁开龙目,不理会王承恩的话,瞥了一眼王承恩抱着的那一摞题本与奏本,问道“内阁送来的?”

“陛下,这是通政使司送来的,全国各地刚到的题本与奏本。”

大明王朝投递奏本与题本的制度,是先投到通政使司,通政使司呈给皇帝过目,皇帝看后,送往内阁,游阁臣们进行票拟,票拟完毕后,再送回乾清宫,皇帝的案头。

皇帝用红笔“朱批”,盖章后,在下达给内阁或六部执行。

崇祯皇帝十分勤奋,很多可以假手他人的工作,崇祯皇帝都要亲力亲为,比如朱批,其实可以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完成,比如盖章,可以交给司礼监掌印太监完成。

“放这儿吧!”

崇祯皇帝随手一指,王承恩赶紧将那一摞奏本与题本放上龙案。

崇祯皇帝端起茶碗,方才发现没有茶水了,于是说道“承恩啊,再去泡一壶浓茶来。”

“是,陛下!”

王承恩下去后,崇祯皇帝从王承恩刚刚送来的奏本与题本中,取出一本,开始看起来。

通政使司送来的题本与奏本,崇祯皇帝一般都会先看,他看完后,立即送内阁票拟,这样可以加快奏本与题本的处理流程。

看到一半的时候,崇祯皇帝拿到了苏州知府陈师泰上奏的题本。

题本内容,自然是陈师泰赴任当晚,太湖三十六寨的匪徒,擅闯府衙,杀死十余位衙役,并威胁他这个新任知府的事件。

当然,出于某种考虑,陈师泰在题本中所言,其实与现实事件颇有不同。

比如苏文铤的功劳这一块,陈师泰几乎一笔带过,反而着重描写了那镇海卫的宁指挥使大人,是如何如何勇猛,如何如何与敌缠斗等等。

而属于苏文铤的功劳,竟然被陈师泰安在了张晋头上!

对于这一点,苏文铤真不知道该记恨陈师泰,还是该感谢陈师泰,因为苏文铤并不想出名,倘若将所有功劳都按在苏文铤头上,那么就太耀眼了。

陈师泰将功劳都安在张晋头上,其实还满符合苏文铤意愿的。可是,人性都是复杂的,特别还是苏文铤那样的杀手,做事随心所欲,心中没有条条框框。

尽管陈师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成了苏文铤的意愿,但是,苏文铤心里还是觉得不爽,并在以后寻机报复,将知府大人弄得欲仙欲死,此为后话,暂且不提。

陈师泰除了扭曲苏文铤的功劳以外,还将当晚大宴,以及请来舞姬的事一笔略过,以免给崇祯皇帝与阁臣们,留下不良影响,影响以后的仕途升迁。

崇祯皇帝览毕,叹口气,江南地区闹贼患,这可不是小事!因为江南地区乃是大明王朝的赋税重地,如今朝廷正值危难之机,江南地区绝不能出事!

此事,被崇祯皇帝视为重点关注对象。

崇祯皇帝取过下一本题本,却是张晋所上题本,所言之事,也是太湖贼人闯入苏州府衙之事,张晋所述之事,与陈师泰所述,大体相同,只是关注点不太一样。

这里面的门门道道,崇祯皇帝自然知晓,不过,这对现在的崇祯皇帝来说,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事,当务之急,是将太湖贼人剿灭!

崇祯皇帝匆匆将这一摞题奏本看完,吩咐送往内阁票拟。

紫禁城东南侧,文渊阁。

首辅温体仁,次辅张至发,辅臣黄士俊、贺逢圣、孔贞运等,皆埋首伏案,处理堆积如山的题奏本。

大明幅员辽阔,各地,各衙门,送往京师的题奏本,最终都会送往内阁,由他们几个阁臣进行票拟。

况且,今年也不是一个太平之年,西北、湖广、皮岛等地战乱不断,所牵扯到的钱粮任免等杂事,更是多不胜数。

票拟完毕的题奏本,被源源不断送出去,交由崇祯皇帝批红,同时,也有源源不断的题奏本,被送进来,要么需要阁臣们进行票拟,要么需要他们下发执行。

总之,阁臣的工作繁复又劳累,但是,首辅的权力也非常大,几乎相当于前朝宰相。

不知何时,次辅张至发,看到了陈师泰与张晋的题本。

因陈师泰和张晋在题本里所说的,是一件事,所以,两本题本始终被放在一起。

事关江南!

而江南又是赋税重地!

张至发作为阁臣,自然明白此事的严重性。

虽然题本上说,太湖三十六寨的贼寇,只出动了三十几人。但他们干的事,却与西北和湖广正闹腾的李自成与张献忠之流无异!

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发展成大股农民军呢,必须要重视起来。

“阁老,下官这里有份题本,事关江南赋税之地,事关重大,下官拿不定主意。”张至发只得请教首辅温体仁的意见了。

一般这种大事,只有首辅,才能拿决定,他们这种小阁臣,一来经验不足,二来,也怕担责任。

温体仁慢悠悠合上手中正在看的题本,斜靠在椅子上,端起茶杯抿口茶,淡淡说道“何事?”

“阁老,江南太湖,前几天闹匪灾!”张至发用一句话,点出此事的严重性。

“哦?”温体仁的茶杯已经送到嘴边,他赶紧喝了一口,放下茶杯,坐正了身体,说“念!”

温体仁所谓的“念”,就是让张至发将题本内容当场念出,让所有阁臣都听见,等所有阁臣都知晓此事后,再行商量对策。

若让阁臣们一个一个查看题本,那样就太耗时了。

张至发依言,将陈师泰的题本,张晋的题本,各当场念出。

此时,黄士俊、贺逢圣、孔贞运等辅臣,也一一停下手中的活计,这种大事,首辅大人一般会询问所有人的意见,他们得做好准备。

温体仁手指轻敲桌面,问道“你等有何计策,但说无妨。”

孔贞运抢先发言,慷慨激昂地说“江南之地,乃是我朝赋税重地,必不能乱,我们应当立即派出大军征讨,将太湖贼寇彻底剿灭!”

黄士俊不紧不慢,反驳道“孔大人,此言差矣!”

孔贞运眼珠一瞪,说“黄大人,何出此言,难道要等太湖贼寇发展壮大,成为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么?”

黄士俊“孔大人莫急,我朝今年以来,颇不太平,先有张献忠,在南直隶庐州府、安庆府,以及湖广黄州府等地作乱。”

“后有李自成,在陕西闹腾得厉害。接着,后金兵又占我皮岛。全国各地,多处征战,已是劳民伤财。”

“前段时间,兵部尚书杨大人,又推行四正六隅之策,赠兵十二万,剿饷二百八十万,这更是雪上加霜!孔大人,我朝现在既无人,也无钱粮,可供太湖剿贼!”

黄士俊说完,孔贞运瞪着一双眼睛,竟然无言以对。

“逢圣,你的意见呢?”

首辅温体仁,看向贺逢圣,淡然问道。

贺逢圣思索良久,心中隐隐有了一个计策,但还不成熟,此时既然首辅大人见问,那么贺逢圣只得说道“阁老,那题本中说,有千户苏文铤者,勇猛手刃三十余贼,就连贼首,那什么三当家大胡子,也被此子一击毙命。如此看来,此人颇有将才。”

“阁老,还有各位大人,既然我朝已经没有多余钱粮,派兵到太湖剿贼。而此子又如此勇猛,我们何不将剿贼的重担,交给此子,让他就在当地募兵,自行征备粮草,限期三月,将太湖贼寇剿灭!”

温体仁捻须,微不可查地点了点头,又问道“至发,你的意见呢?”

张至发沉吟半晌,摇头道“不妥,据题本中所言,那苏文铤虽为千户,但实际年龄太小,才十五岁。弱冠少年,能成什么大事。”

“据那苏州知府陈师泰的题本所言,此次剿灭三十余太湖贼寇,中军都督府张大都督之子,名为张晋的,亦出力甚多。”

“况且,张晋年长,本就是那苏文铤之上官,乃是苏州卫指挥使。我们何不将剿灭太湖贼寇的重担,交给张晋,让苏文铤从旁协助呢?”

温体仁捻须,点头道“嗯,张晋乃是将门虎子,张大都督的能为,在座各位都是知晓的,至发所言,本官同意。”

首辅大人都说同意了,孔贞运、黄士俊、贺逢圣等辅臣,也纷纷同意。

别看刚才黄士俊和孔贞运吵得厉害,但是,只要首辅温体仁一开口,他俩就不敢再说话,只有同意的份。

“我朝祖制,卫所之兵,指挥使,千户等,不可调动。所以,我们得给张晋和苏文铤两人,安排一个职位,能有调兵之权方可。至发,你有什么意见?”

温体仁笑眯眯,看着张至发。

张至发暗中打了个冷战,忙拱手道“阁老,下官调入文渊阁时日尚短,资历浅薄,此等封官之事,下官不甚了解,请阁老赎罪。”

温体仁笑着点头,想了想,说“这样吧,江南地区的重要性,本官就不多说了,并且江南地区势力盘根错节,若官小了,恐剿贼受阻。这样吧,就给张大都督之子,张晋,一个‘太湖守备’的职位,节制苏州卫、常州卫、湖州卫,通力剿贼。苏文铤么,则给一个‘千总’之职,协助张晋,限期三月,剿灭太湖贼寇!”

阁臣们皆点头赞同,没有反对意见。

“那好,至发,票拟吧!”

“是,阁老!”

张至发在一张小纸条上,写下处理方案,贴在题本上面,完成票拟。

温体仁等阁臣还在文渊阁忙碌,陈师泰和张晋的题本,已经票拟过了,不久之后,这两本题本,再次摆上崇祯皇帝案头。

此时,天色已晚,黑夜笼罩整个紫禁城。

而乾清宫中,只有一盏蜡烛,摇曳着微弱的小火苗,静静燃烧,为大明帝国的崇祯皇帝,一丝光明。

“勤简”二字,崇祯皇帝始终身体力行。作为九五之尊,夜里处理公事,才点一根蜡烛!

崇祯皇帝已经在此坐了一下午,处理了一下午的题奏本。

深夜!

王承恩替换一只新的蜡烛,温言道“陛下,夜已深,您看了一下午,该当歇息了,龙体为重啊!”

崇祯皇帝手执朱笔,在一本题本上写完批示,挥动宽衣大袖,将题本合上,放到一边,接着取过新的题本。

王承恩说的这种话,在崇祯皇帝忙碌的时候,是不会回复的。要不是王承恩说话的声音不令人讨厌,崇祯皇帝早就大发脾气,将王承恩拉出去杖毙了。

不说皇帝,就连一个普通人,在忙碌且心情欠佳,又失眠的情况下,还有人在旁边叽叽哇哇,那一定很烦,甚至大发脾气。

“哎!”

王承恩默默叹气,他知道,崇祯皇帝不会听他劝的,他只得默默将龙案上的题奏本一一整理整齐,为崇祯皇帝磨墨添茶点蜡烛。

很快,崇祯皇帝拿到了陈师泰和张晋的题本。

太湖闹贼寇的事,崇祯皇帝很上心,他之所以这么晚还不去睡,很大程度上,崇祯皇帝是要看内阁对此的票拟。

江南赋税之地出问题,那乐子可就大了,所以,崇祯皇帝拿着此封题本,抖擞了精神,细看内阁的票拟。

看完后,崇祯皇帝沉默一阵,他有心想派左良玉军去征讨太湖贼寇,可是,张献忠在湖广等地闹腾得厉害,实在走不开。

苦思冥想一阵,似乎除了内阁票拟的方案之外,别无他法。

哎!

崇祯皇帝在深夜里叹口气,执御笔,蘸红色朱砂为墨,写下批语“照内阁票拟,从速施行,不得延误!”

……

翌日。

苏州府。

阊门大街,离苏宅不远的一间商铺,乃是苏文铤家的书坊——苏晋书坊所在地。

今天,是苏晋书坊隆重开业的日子。

从前天开始,城中就流传出消息,说苏晋书坊今天开业,店中所有书籍,一律半价出售,并且,在以后,苏晋书坊所售之书,将比市价低三成。

另外,传言还说,苏晋书坊开业当天,还会举办几个“活动”,城中的吃瓜群众们,并不知道什么是“活动”,索性不去管它,因为单凭苏晋书坊今日半价出售,以及以后降三成市价出售书籍,单凭这两项,就点燃了吃瓜群众们的激情。

甚至,此事还被苏州城中的大佬——文震享文老知道了,文老早已吩咐下来,让弟子李玉亲自前来,购买一本红楼梦回去。

这几天,苏文铤都在忙着长洲千户所的事,苏晋书坊“宣传”一事,苏文铤并没有亲自参与,一切都是张晋派的人和老爹苏德在处理,苏文铤只负责方法。

前日流传出去的消息,就是苏文铤的宣传方法之一,造势。

苏文铤这两天几乎都待在长洲千户所,其实,苏晋书坊半价出售的消息,早已经传遍城内城外,引发极大轰动。

这天早上,辰时,苏晋书坊门口,就已经挤满了人。

阊门大街本就是繁华的街道,平时,街上的人都是摩肩擦踵,现在,一堆人聚集在苏晋书坊门前,引发从众心里,看热闹的越来越多。

文人士子,贩夫走卒,商贾书童,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当然,其中以儒生居多,书童小厮打扮的人,次之。

那文老的弟子,李玉,也来了,他来的比较晚,到达此地之时,苏晋书坊门口,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

李玉是文雅之人,不屑去挤,望着前面不住耸动的人头,李玉暗暗自责,应该来早一点的……

不过恰巧此时,吴日生发现了李玉“李兄,你竟也来此地购书不成?”

吴日生拱手行礼,惊讶问道。跟着吴日生一起来的孙兆奎,也对李玉拱手行礼。

李玉乃是文老关门弟子,而文老的名头非常响亮,吴日生,作为吴县知县之子,也曾拜见过文老。

文老府中那帮狗眼看人低的门子,可以赶走苏文铤的老爹苏德,却不敢赶走吴日生,因为吴日生他老爹,那是一县县尊,并没有沾染商贾气息。

所以,一来二去,吴日生就与李玉熟识了。

那李玉忙拱手还礼,苦笑道“吴兄,孙兄,在下奉师之命,前来购买一部话本,在下用过早点就动身前来,却怎料竟有如此多人拥堵在此。这么多人,看来今天的购书之旅,要花费颇多时间了。”

“李兄,今日你既然碰到了在下,那就不用多做等候了。”吴日生笑道。

“这是为何?”

“此间书房之少东主,苏文铤,乃是在下同窗,今日在下来此,也是受邀而来,想必在下带上李兄一起赴约,苏兄应当不会有异议。”吴日生笑道。

“这……不太好吧!”

李玉迟疑,他想起师父府中的门子,几次三番赶走苏文铤之父苏德,不让苏德进府拜见文老。

明末大拯救p

p明末大拯救62328dexhtlp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