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明月出祁连 > 51、新的茶路

明月出祁连 51、新的茶路

作者:准噶尔刀王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9:57:48 来源:笔趣阁

眼看年关将到,李岘被母亲派人一次次派人催促,只得返回秦州城,在节前要专门去老丈人家一趟。

在宋代,两家具结了婚契之后,女孩子虽然没过门,也算是男方家的人了。赵夫人还是对李岘完婚之事不死心,想尽一切办法想让他提前把媳妇娶回家来。可李岘一听说那赵家的女孩今年才十五岁,顿时把头摇得跟波浪鼓似的,百般推诿,打死也是不肯现在就成亲。

开什么玩笑,双方才十四周岁,这不是残害未成年么,这要搁在后世那可是要判重刑的。他只能借口这两年正在与西夏人打仗,自己军务繁多,实在是没有时间,推说得等到战事平息了再说。

不过礼节性的拜访还要有必要的。

好在三弟李岩和赵家的老二赵珉在成纪县学是同学,所以也就由他陪着李岘一起去李岘的老丈人家送节礼。这节礼无非是鸡鸭鱼肉之类的荤食和几匹绸缎、青细布,东西没多少,但用几个大箱子装了,占了半个马车,就显得很隆重和显眼了。

李岘和李岩乘着马车往赵家而去。赵氏一族大都聚居在成纪西城这一带,李岘的老丈人家属于前唐时的宰相赵璟这一脉,所以寻常自称以诗书传家,颇有点清高的意味,可实际上他家里也没出几个真正有功名的读书人。

这里离赵氏宗祠不远,马车到了赵家门前,李岘的大舅哥和二舅哥赵玙、赵珉两人在接了通报后出门相迎,站在台阶前拱手为礼:“两位李兄,在下有礼了。”真他孃的虚伪,这赵玙明显看上去岁数比俺大些,还喊人家老兄!李岘心里不免腹诽了一句。

可是还得赶紧和李岩还礼:“见过两位赵兄!”

这俩家伙一点也不客气,欣然受了李家兄弟一礼,然后说道:“外面天寒,两位李兄快到屋里坐吧。”

赵家的院子和李家差不多大,进了正堂,自家老丈人赵坊和丈母娘正端坐在屋中,两旁还有几个赵氏族人陪着,其中有一人李岘还认识,正是巩州功曹参军赵璋。

这回又不是正式的迎娶,倒不用行大礼,李岘躬身向赵坊和赵夫人深施一礼:“小侄拜见伯父、伯母!”

“嗯,安国寻常和那些军汉们混在一块儿,但寻常也该多读些书,总归是文静些才好。”首先发话的却是老丈母娘,而且一开口就是劝诫,看来老赵家也是夫纲不振啊。

李岘久在军中,整天在外面瞎跑,风吹日晒雨淋,面容黝黑,在军中时与杨可世等一帮粗胚们在一起根本不显,但站在赵家这一群人当中就显得相当醒目。赵夫人出身张氏名门,家里做文官的人也多,见到李岘这副武夫的模样后就面色有些不快,所以一开口说话就不怎么好听。

赵坊赶紧出来打圆场:“安国这是在军中,也是身不由己,你看看璋儿,这两年多不也是晒黑了许多。”他把赵璋也牵扯了进来,赵夫人就不好再说武人的不是了,因为赵家现在顶门户的赵隆就是武将出身。这婚事是还他定下的,而且听说宗族里的大佬赵隆也很看重自家这位女婿,否则今天也会派侄儿赵璋专门过来帮着待客了。

李岘有些尴尬,这一见面就不怎么讨丈母娘的喜欢,看来前景不妙啊!当然,也可能是自己找了两个土蕃小妾的事被赵家知道了,让丈母娘十分不满,这事李岘也有些心虚。

赵坊连忙岔开话题,向李岘介绍自家亲友,三位同族的长辈,一位得称呼叔祖,另两位是赵坊的堂兄弟,剩下的五人包括赵璋在内都是自家未婚妻的族兄。大家一一相认见礼,算是认识了,大家说话都很客气,这秦州城的男人们大都听闻过一些有关李家十七郎的传说,倒是没人敢轻慢对他。

大家闲聊了些边地战事和生意上的事情,就开了酒席,这节前拜会丈人家是要一定留顿酒饭的,要不也不用有那么些同族亲戚出面作陪。

三位赵家长辈看来是作了些功夫的,酒至半酣,就提出想送几位家中子弟进到李家庄园的学堂学习“术法”,李岘倒是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下来。

大家都是初次见面,言谈间都有些局促,唯有赵墇早就与李岘混得很熟。

“家叔准备过了上元节就一起去你在清水县的铁工坊里瞧瞧,你得多留点心,这些老家伙都是沾便宜的主,小心到时吃亏。”赵璋咐在李岘的耳边小声嘀咕。刚入冬时,李岘送给过他一把好刀,据懂行的匠人估计,这刀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宝刀,在东京能至少能卖到300贯以上,这货一下就把李岘当成了自己人。

“另外还有谁?”

“小刘相公、苗履和何灌,我听说很有可能种帅也要过来。”也许是因为高俅殿前禁军都指挥使的原因,刘仲武在攻下会州城不久就被天家召见,去了东京,连年都没在家过。西军将领在秋冬季节进行了一些调整,除了刘法依然还呆在熙河军主帅的位置上外,刘法的副手姚古调去了陕西路,出任环庆路经略,苗履成了刘法的副手,而赵隆则调任秦凤路招抚副使,原湟州知州何灌任兰会路招抚使兼兰州知州。

李岘吓了一跳,这么多不要脸的老货,那不得吃死自己:“是得认真应付,都是些吃人不吐骨头的老家伙。”

赵璋一听,得,这把自家的叔父赵隆也算进去了。

“你多时就回去?”

“过了年初三就得动身,那边事忙得很。”

一旁听着的赵坊吓了一跳:“怎么,边界上有事么?”

李岘摇头:“没事,是青唐州那边有些公务。”

赵坊轻舒了一口气:“这就好,这战事不休不止,总是不能让人不得安生。”

李岘也有些无奈,民心思安,可是西夏人总是不安分,这也没有办法。

吃罢饭,起身告辞,却见厢房的窗户纸上抠出来个窟窿。李岘不由摇头暗笑,小丫头家家的,想看就看呗,何必躲躲藏藏。只不过等出了院门,才觉得有些吃亏,自己被人家瞧过了,可却是咱却还不知那没过门小媳妇长得啥模样?

不太公平啊!

于是偷偷一脚就重重踩在了二舅哥赵珉的脚背上,看着他脸色扭曲,却又怕因失仪遭受长辈呵斥的神色,心情顿时又开朗了起来。

冬天的天色真的很好!

没有任何污染,天很蓝,云彩也很白。

堂兄李瑞终于在节前从蜀地赶了回来,这个年头通往蜀地的道路实在是太难走了。先得到凤州河池坐船,沿嘉陵江南下,到了利州在昭化城下船,然后走剑门关到成都。况且李岘还让他去恭州和南平军(綦江)买地和山林,能在大半年内回来就还真的不错了。

红茶的制作过程比绿茶只是多了一道发酵工序,但口感绝不相同,因为茶叶里的大部分茶多酚在氧化后转化成了茶黄素和茶红素。相对于绿茶,红茶更适宜烹煮,分解油脂的能力更强,也就是说更加适合草原民族的饮食习惯。

陇右一带人的生活和饮食习惯与胡人相近,在吃饱了饭之后再喝一杯煮好的红茶,确实有助于消化。

现在李家父子三人就坐在书房里,一边喝着色泽澄红的茶汤,一边商量着这份新的生意。茶叶本身就是一项大宗生意,否则喜欢敛财的大宋官府也不会将其列入官卖品。只不过在神宗年之后的管控没那么严了,允许商人自行收购和自运自销,官府只负责收购。

由于李岘与土蕃和羌部的大部分首领关系较好,贩卖茶叶在李家也算是一项大宗生意,仅仅次于自家的布匹生意。现在一种新的产品被开发出来,在生意场上一向头脑和嗅觉很敏锐的李峦一下就看出了其中的商机——如果这东西在草原是深受欢迎的话,李家有可能拿到西北茶叶交易将近一半的份额!

这意味着什么?每年数百万贯的贸易额,即使是仅获利两成,那会是多少?想到这里李峦的毛孔里都往外散发着兴奋。

李岘看到满脸通红的大哥和一脸无所谓的老爹,不由暗自叹了一口气,在做生意方面自己的老爹确实没什么天份,“这事我看由大哥去蜀中主持吧,当然陇右这边收货和出货就只能父亲多操心了。咱家的商行都运转正常,无非就是增加一项新的货品罢了。”

李峦站起身来:“我得尽快准备,破五拜完宗祠之后就动身,须得赶在春茶之前就安排好收购和制茶事宜。还有这发酵之法应当严格保密,需由自家可靠的人来经手。”

李岘笑道:“大哥还是太贪了点,这茶叶发酵并不难琢磨,实际上咱卖的茶叶里就掺有没焙干好的半发酵红茶,只不过是混在绿茶里面,大家寻常没注意到罢了。这独门生意,做个三、两年就好,时间久了,反倒容易让人眼红。我觉得咱家先做,等生意好了,别人家愿意掺和也就随他们,当然能够大家合作一起赚钱最好。”

李峦点了点头:“这事到后面我会考虑的。”

李岘稍微放心了一些,陇右这地方,在几年后实在是风险太大了些,家中能避居到蜀地,确实要安全得多。他弄出这红茶生意来,也是存了一些这方面的心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